小平支持媒体报道高层信息 文章曾让警卫局紧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14:25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8月20日电 创办于1981年的新华社《瞭望》杂志,从一开始就得到邓小平的支持与关心。杂志创办之初,便开辟专栏,报道中央领导工作情况,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开创先例。本周《瞭望新闻周刊》刊文回顾了这段故事。 邓小平迅速批复同意开辟“中南海纪事”
时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的冯健回忆说:1981年初,新华社决定创办《瞭望》月刊(现在《瞭望新闻周刊》的前身),并计划在创刊号上撰写一篇特稿,报道中央领导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全国人民幸福生活运筹帷幄、日夜操劳的工作情景,以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同心同德干“四化”。 这个重大选题是新华社党组下决心定下来的。经过10天紧张的采访,记者们搜集了大量生动感人的重要材料。在向新华社领导汇报后,社党组认为,这些材料十分重要,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当即决定修改原来的计划,在《瞭望》杂志上开辟一个专栏,把所得材料分篇整理,陆续发表。经过《瞭望》编辑部讨论并经新华社领导同意,这就是《瞭望》杂志创刊号上开辟的“中南海纪事”专栏。 开辟专栏报道中央领导工作情况,这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还不曾有过先例。于是,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专门为此写了一个报告,把《瞭望》杂志开办“中南海纪事”专栏的计划、这个专栏的第一批选题以及专栏的第一篇文稿《中南海的春天》,一并送呈中央领导同志。报告送出后,大家还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这个计划能否被批准。 穆青的报告在3月25日送出,结果,日理万机的邓小平在第二天即3月26日,就圈阅了这个报告,批复:“可以”。 报告被迅速批复,使编辑部深感鼓舞,大家欢呼雀跃,互相转告:“小平同志批准了!”“小平同志支持我们!” 高层信息开放是新闻界的一个改革 《中南海的春天》随着“中南海纪事”专栏,在《瞭望》创刊号上同读者见面了。创刊号正式出版前四天即4月16日,新华社提前向国内外全文播发并详细摘发了这篇6000多字的通讯。4月17日,全国30多家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报纸全文刊登了这篇通讯,4月16日和17日,香港、澳门的华文报纸,世界各大通讯社,都转发了这篇通讯的内容。 按照计划,《瞭望》杂志在“中南海纪事”专栏连续发表了第一批的三篇文稿:《中南海的春天》,《心里装着八亿农民》,《经济工作的战略转折》。这些文章经多家新闻媒介转发,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瞭望》前任总编辑陈大斌说,在“中南海纪事”之前,外界对中央的事情不了解,感觉很神秘。《瞭望》把这个窗户打开了,大家看到了中南海里面的一些事情,用一鸣惊人形容不过分。“中南海纪事”代表了高层信息的开放,邓小平批准开办这个栏目并公开发表,这是新闻界的一个改革。 报道引起中央警卫局紧张 发表于1983年9月“中南海纪事”专栏的《晨曦初照的时刻》,是媒体首次集中披露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体育锻炼的新闻报道。邓小平每年盛夏到北戴河游泳半个月,每次整整游90分钟。爱打桥牌和桌球,关心足球,骨折后在病床上吊着腿观看足球比赛;胡耀邦同志腰间系着计步表,坚持每天步行一万步;李先念同志早晨六点半开始锻炼,每天走三公里半;彭真同志坚持每天步行两次,每次40分钟;邓颖超同志数十年坚持做操如一日……。这些生动的细节一经报道出来,立即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读者看了这篇报道,反映它非常有生活气息,能够看出中央领导的精神风貌,是一篇从小见大的报道。 《晨曦初照的时刻》的作者朱敏之说,这是编委会决定的选题。当时人们都对红墙内的高级领导人士感到很神秘,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况就更不了解,选这个题目就是为了打开一扇窗口让群众更近距离地感受中央领导的工作和生活。要完成这个题目,在当时是非常有难度的,即使是现在要写一篇贴身集中采访中央领导生活片断的稿件,也是非常困难的。 新华社当时有几位能够进入中南海采访的记者,朱敏之是其中之一。所以题目定下来之后,她就对几位领导进行了贴身的集中采访,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也不可能有这个稿子的诞生。这篇稿子虽然定名为《晨曦初照的时刻》,但总体上是写领导们锻炼身体的情况,不见得全都是晨练。 朱敏之回忆说,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中央警卫局的紧张,她自己也担心有点什么偏差。可想而知,在当时要写这样一篇文章需要担一定的风险。但是稿子发表之后的社会反响很好,每天办公室里电话不断,有的是读者来电询问,有的是新闻界其他报刊杂志的编辑部门来电要求约稿。(据《瞭望》)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