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融融情深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22:09 新民周刊 | |||||||||
撰稿/彭瑞高 有细心的读者作过统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提及上海的地方有52次之多。他说过,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 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他说过,90年代是上海最后一次机遇,这个机遇你们不要放过,你们要大胆地闯一闯;他说过,希望 你们不要丧失机遇,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他说过,浦东的开发是只能进不能退,而且你们也没有
······ 这些朴素而又充满政治家智慧与个性色彩的话语,让上海人感到亲切和鼓舞。上海的老百姓,不论岁数,不论身份, 都喜欢将邓小平称作“邓伯伯”,这一声平民化的称呼,显示了上海人民对这位理解、支持上海的伟人的热爱和尊重。上海作 家彭瑞高以一个久居上海55年的市民的身份,撰写了上海各界人士回忆邓小平的书《小平同志在上海过年》,这些充满鲜活 真实感的回忆,让我们再一次发现,在各个历史时期中,能与上海市民有如此广泛接触的国家领袖,是邓小平;遍访上海民间 ,能为那么多普通市民近距离握手谈笑并口口传颂的领袖,也是邓小平。本刊撷取书中邓小平在上海的六个瞬间,以飨所有渴 望珍藏上海百年沧桑中的吉光片羽的读者。(编者) “毛蚶病有什么了不起啊” 1988年,上海人都还记得,那是一个多事的年份。这一年,上海接二连三发生了一些突发事件。一个大雾天的早 晨,浦东浦西过江交通紧张,引发了陆家嘴轮渡站拥挤踩死多人的不幸事件;接着没多久,3月24日,一列客车出轨,许多 来中国旅游的日本学生不幸遇难。还有一件影响更大的事情,就是食用毛蚶引起的全市甲肝病爆发流行,总共有几十万市民患 病倒下。这些事情发生以后,上海各方面都有压力,街头巷尾老百姓也在议论,觉得这个年份有些“不吉利”。 春节期间,上海的甲肝病流行正是猖獗之时。小平同志这个时候能到上海来,对上海人民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对上海 的工作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平心而言,在这个关头来上海,那是需要有勇气的。小平同志是一个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 老人。他当时在杭州,工作人员跟他说,上海正在闹“毛蚶病”(甲肝)。小平同志连一点犹豫都没有,说,那我们更要去, 上海闹毛蚶病我们更要去。他说:“我要和上海人民共同过春节,毛蚶病有什么了不起啊。” 为了让小平同志在上海过一个愉快的春节,市里安排了一个春节联欢会。工作小组决定:联欢会之后,全体演员谢幕 ,在舞台上列队鼓掌,欢送小平同志离开剧场。没有首长上台接见演员的安排。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演出结束后,小平同志 站了起来,主动向台上走去。他老人家的目的很清楚:要去接见和慰问我们的演员。小平同志不仅上了台,和这么多的演员面 对面站在了一起,而且主动伸出手来,与演员们热情握手。小平同志这样做,出乎演员们的意料之外,也出乎警卫人员的意料 之外。原先不是说好的吗,预防传染甲肝,彼此之间不握手。当时上海人都怕传染甲肝,平时能不出门的就不出门,能不上街 的就不上街,就是熟人见了面,也都不握手,最多拱手作个揖。可是小平同志不顾这些,他蔑视这个“毛蚶病”,要向“毛蚶 病”挑战。他主动与站在前排的演员一一握手,对当晚演员们的辛苦工作表示慰问。在走到表演杂技的小演员、上海马戏学校 学生金恣面前时,小平同志还俯下身,像慈祥的爷爷一样,在小姑娘的脸蛋上亲吻了一下。这时,全场的掌声更是热烈,更是 响亮。 这一场春节晚会,演出时间不长,只有一小时二十分钟。但是,小平同志的伟大胸襟、亲切形象和他对上海人民的真 挚情谊,一想起就让人心里觉得无比温暖。 祝贺你,有了一个新家 1983年春节,有一天快中午了,忽然有几个同志走进曲阳新村居民姚凤兰家门,很客气地问,主人在家吗? 姚凤兰答应着迎出去。有人大声说,姚阿姨,小平同志来看望你们了! 姚阿姨是几分钟前才知道邓伯伯要来的。得知消息后她坐立不安,急急忙忙准备招待客人的茶水和糖果,可两手一点 也不听话,老是发抖。她不敢相信,真的会有这样的贵客来啊? 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姚阿姨还没有想通这件事,邓伯伯他老人家已经笑着走进姚家门来了。在大家羡慕的眼光里 ,邓伯伯跟姚阿姨握手。姚阿姨把小平同志迎进房间坐下,一边说,邓伯伯您这么忙,还来看望我们。我真是不知说什么才好 。姚阿姨至今清晰地记得小平同志与她拉家常的情景。 邓伯伯满面笑容,亲切地问,你在什么地方工作啊? 我回答,在服装厂工作,现在退休了。 邓伯伯问,爱人呢? 我说,在国家物资局上海储运公司工作,是组织科的干部。 邓伯伯问,生活条件还可以吗? 我说,托共产党的福,我退休了还有工资拿,生活很好。 邓伯伯满意地说,你说生活好,我就放心了! 这时,汪道涵市长指着五斗柜上一只用丝绒套盖住的东西,问,这里是电视机吗? 我说,是的,是电视机。 邓伯伯问:你家里有几台电视机? 我说,有两台,九英寸的一台放在我们这里,还有一台是十四英寸的彩色电视机,放在我儿子媳妇屋里。 邓伯伯又问,住房情况好吗? 我说,我家有2间房呢。跟过去比,跟别人比,我很满足了! 邓伯伯问,家里有几口人? 我说,4口人,我们夫妻俩,加一个儿子、一个媳妇。 邓伯伯问,厨房和卫生间是公用的还是独用的? 我说,都是独用的。 邓伯伯点着头,站起身来开始看我们家的住房。我把他老人家引到我儿子和媳妇住的那间房间门口。当时我儿子和媳 妇还是一对新人,结婚没多久,新婚时添置的东西,像电视机、缝纫机、无线电、绸缎被子等等,还都放在新房间里,家具也 是崭新的。我媳妇这时正怀着孕,在家歇着。 邓伯伯把新房仔细打量了一下,说,哟,真不错,很堂皇么! 我媳妇腼腆地站起来,叫一声:邓伯伯好。 邓伯伯与我媳妇握了握手,亲切地说,祝贺你,有了一个新家。 我媳妇点着头,不知说什么才好。 邓伯伯问我媳妇,你是干什么工作的? 我媳妇说,我是司机,开卡车的。 我媳妇身材娇小,能开卡车,许多人都说她能干。这时邓伯伯就说,啊,不错,女同志能开车,不容易!今天不上班 啊? 我媳妇说,今天病假。 邓伯伯“哦”了一声,说,有孩子啦?什么时候生? 我媳妇红着脸说,5月份。 邓伯伯高兴地说,好,双喜临门,双喜临门! 看罢儿子媳妇的新房,邓伯伯回过身来看我家的厨房。他上下左右看了看,皱着眉头,说,太小,厨房太小,在里面 做饭,手脚放不开么。 他看着自来水龙头,又问我,这里有没有热水? 我回答说,煤气灶上可以烧热水。 邓伯伯“唔”了声,说,北方的房子里,管道里有热水。 我这时才明白我领会错了。老人家是在问我家有没有管道热水呢。 小平同志又问,这住房有洗澡间吗? 我说,有,还是瓷砖铺的呢。 邓伯伯接着又到卫生间门口看了看,摇着头说,小了点,光线也太暗。 就在我家的过道里,邓伯伯对陪同的领导说,你们要与设计人员研究研究,这个住房的设计有些地方要改一改。厨房 和卫生间的面积要扩大一些,采光方面也要设计得更合理一些。 在我家待了二十来分钟之后,邓伯伯要走了。他老人家再次跟我握手,跟我媳妇握手。这时,我家的门外已是人山人 海。人们奔走相告,邓伯伯来了!邓伯伯在姚阿姨家里呐!送邓伯伯走出门口,外面是一片明朗的天空。我觉得自己有点头晕 眼花。我抬头看见,我们小区居民楼的每一个窗口、每一层阳台都挤满了人;为种树而挖起的一座座土堆上,也都站满了人。 大家一看见邓伯伯从我家门口走出来,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邓伯伯也停住脚步,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向大家挥手致意,朗 声说:“大家好!大家好!”这一天,没有人指挥,没有人号召,可人们的掌声比任何一次有组织的掌声都要热烈,都要持久 ,都要响亮…… 生活上能过得去吗? 1983年春节刚过,天还很冷。 姜安如正在胶州路农贸市场做冬笋生意。他总是把老根斩干净了才卖,整天戴着手套,拿一把菜刀斩冬笋。 那天,邓伯伯走到他摊位面前,他一点也不晓得,只顾自己低头斩老根。事后有人告诉他,说姜安如你这个老头子, 第一眼看到了小平同志,竟激动得当场跳了起来。姜安如想,那时候他真是恍恍惚惚的,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不过,小平 同志伸出手来跟他握手的时候,他脑子里有一点倒是清楚的:要把手套脱下来。 原来,姜安如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戴着手套跟人家握手,曾经被别人批评过不懂礼貌,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这次跟 邓伯伯握手,他把手套脱了下来。握手的时候,老姜连声叫:邓伯伯好!邓伯伯好! 邓伯伯很和气地问:你冬笋卖多少钱一斤? 姜安如说,一元二角一斤。 邓伯伯又问,生意好么? 姜安如说,蛮好,生意蛮好! 邓伯伯问,生活上能过得去么? 姜安如说,过得去,过得去! 邓伯伯问,你这样一天能赚多少钱啊? 姜安如说,大概三十元到四十元吧。 邓伯伯点点头,对旁边陪同的市委领导说,不错,不错。我看你们上海的物价,要比其他地方便宜。 邓伯伯说完,对姜安如笑笑打个招呼,又去看别的摊位了。 当天过后,许多人都到姜安如摊位上来,问他跟邓伯伯握手对话的情况,有的还抢住他的手紧紧握一握,分享邓伯伯 握手的热气。来往顾客走过胶州路市场,都会指着他的摊位,说,这个地方邓伯伯来看过,这个卖冬笋的老头子还跟邓伯伯握 过手。许多人不相信,还特地跑来问他是不是真的。很快,姜安如的摊位在胶州路市场出了名。 姜安如过去吃过官司,生活充满坎坷。他说,要不是邓伯伯改革开放政策好,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能在这里安心做生 意,哪里会有这么好的生活! 邓伯伯来视察以后,胶州路市场发了,姜安如也发了。春节一过,老姜摊位上不卖冬笋,改卖黄鳝丝了。他的鳝丝买 卖做得特别旺,一个月交税就有几千元,摊位上最兴旺的时候,4个人来当帮手,像一个热热闹闹的小作坊。他的黄鳝丝远近 都卖出了名,连“绿杨村”“西角亭”“锦沧文华”“花园饭店”这样的大酒家大宾馆,都来买他的鳝丝。老姜晓得,生意做 到这个份上,并不是自己有什么能耐,而是大家尊敬邓伯伯,让他沾了邓伯伯的光。邓伯伯的一次握手,让姜安如下半辈子活 得有了光彩。 最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 1991年1月31日上午,小平同志与夫人卓琳和两个女儿,在上海市长朱镕基的陪同下,乘车来到大场,视察上 海航空工业公司。 在铆接平台上,工人们看到了小平同志,都从高处向他老人家热情地鼓掌欢呼。小平同志非常高兴,不断地向工人群 众挥手致意,并大声地对工人们说:同志们好,同志们好!老人家见到了年轻人就特别高兴。当他看到车间里各个平台上下的 工人,一个个都是二十来岁的样子,便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现场的工人都很年轻,十年以后,他们就都是骨干,他们是跨世纪 的一代。 1992年春节,小平同志参观上海贝岭公司。活动结束了,面包车已等在门口准备接小平同志上车。这时,老人家 看到大道一侧站着列队欢送的青年员工,没有立即上车,却高兴地向青年们走去。青年们见小平同志走过来,顿时响起了热烈 的掌声。小平同志来到青年中间,许多年轻人伸出手去,与小平同志热情握手。这个场景,警卫同志没有想到,陪同领导没有 想到,记者们也没有想到。他们立即围上来,把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对准这个欢乐的队伍,把这没有预想到的欢快场景记录 下来。 队伍里一位女青年兴奋地向小平同志致敬:“邓爷爷,您好!” 小平同志挥着手,慈祥地笑着,说:“你们好,你们好!” 一位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年轻员工,看着小平同志朝自己走来,激动得满脸通红,她提高嗓门,向着小平同志说出了自 己心里的声音:“邓爷爷,您是我们年轻人心目中最德高望重的!” 小平同志听了女青年的话,说:“这不好说吧,有一点贡献,做了一点事,很多事情没有做,也来不及做。” 小平同志热爱青年。他在贝岭公司的员工队伍里,亲切地询问年轻人,都是哪一所学校毕业的。青年们一一回答:我 是复旦大学毕业、我是华东师大毕业、我是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小平同志望着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语重心长地说:二 十一世纪靠你们年轻人。青年们对邓爷爷说:您老人家放心,我们一定听您的话,把中国建设好! 我看你们可以生产100万辆 小平同志到上海大众汽车制造厂视察,是1990年2月6日的事情。小平同志轻车简从,到了安亭的上海大众汽车 厂厂区。陪同前来的有朱镕基同志,还有卓琳同志和小平同志的子女。进入总装车间后,上海大众公司总经理方宏同志对生产 流水线作了主要介绍。小平同志站在流水线旁边,看得很仔细,但是老人家神情严肃,很久没有说话。整个这段时间,小平同 志不说话,镕基同志也没有说话,参观流水线的场面似乎有些沉闷。这使上海大众公司总裁陆吉安感到有些不解:是不是小平 同志对这里的生产情况有些不满意? 果然,流水线参观告一段落,小平同志才说话。 小平同志说:我看你们的车间很空,生产线布置得很稀,我到有些国家去参观,人家的生产线很密,说明你们还有潜 力。我看你们可以生产100万辆。 陆吉安听了小平同志的话,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当时,上海大众的年产量是多少?只有3万-6万辆。可小平同志 在这个时候就说,“我看你们可以生产100万辆”。这就是说,他们的生产效率可以提高20倍! 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吉安对小平同志视察时的讲话,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小平同志如此高龄,对中国汽车工业的 发展前景却如此乐观。这种乐观,是老一辈革命家特有品质的一种体现。它有着坚实的根基。小平同志见多识广,世界上最先 进的高科技信息,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一直关注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知道一个现代化汽车企业如果年产量不到100万辆 ,在国际上就成不了气候,生产成本就降不下来,竞争力也上不去。十几年以后的今天,看一看中国汽车工业的情况,再回想 一下小平同志当年的预言,您不能不佩服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伟大和睿智! 在零部件国产化展览馆,小平同志看了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零件,一个一个仔细地看,方宏和陆吉安边看边介绍。当 他们介绍到某个零件已经国产化了,某个零件已经达到了德国质量的水平,小平同志就很高兴,连声说:“好,好!”他说, 如果不是开放,我们生产汽车还会像过去一样用锤子敲敲打打,这是质的变化,质的变化反映在各个领域,不止是这个行业。 他还说,你们还要抓紧创新,搞新产品,变换车型。看了一会儿,他老人家问陆吉安:目前你们的国产化率是多少?陆吉安回 答:已经达到60%,到明年可以达到70%。小平同志对这个速度很满意,又大声说了一个字:“好!” 看到最后,发现还有一些零件没有国产化,小平同志就问: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国产化?陆吉安回答,有的只需要两三 年就可以,有的呢,因为我们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不是一下子能做到,看来还要一段时间。陆吉安现场举了发动机缸体的 例子。他说这个重要部件尚未国产化,主要原因是缸体壁非常薄,我国精密铸铁的技术水平还达不到这个要求。他对小平同志 说:这是汽车的心脏,我们还没有办法国产化,准备与外国合作攻关来解决。如果突破了这个难关,我们整个汽车制造就没有 问题了。 小平同志看了看陆吉安,若有所思,却没有说话。老人家的这一次沉默,再次使陆吉安感到有些纳闷。 进入发动机装配车间参观,小平同志说话了。他对陆吉安说:有人跟我说,在铸铁里面加一点稀土,可以大大改善铸 铁的机械性能。你们考虑一下,在发动机缸体国产化的过程中,能否试一试。在铸铁中加一点稀土,使国产缸体质量超过国外 产品质量,你们可以试试看。 原来,小平同志是在考虑这个问题! 陆吉安听了小平同志的话,不能不再次感到惊讶。小平同志见多识广,真是名不虚传。在铸铁里加稀土以改善铸铁机 械性能,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技术问题,可小平同志却以行家的口吻侃侃而谈,说明老人家的知识面有多么宽广。陆吉安对此 又是吃惊又是佩服。他知道,稀土是我国在世界上拥有量最多的一种矿物资源,储量要占世界的80%。在铸铁中加稀土,就 像烧菜时加一点味精一样。开发这种储量丰富的资源,来提高我国的精密铸铁水平,不仅能推动我们赶超外国人,而且可以避 免被外国人“卡脖子”。小平同志的智慧,在视察“上海大众”的过程中,又一次显示了出来。-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