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挑战安全套迷信 泰国模式百分百安全套失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4日14:52 新民周刊 | |||||||||
英国医师约瑟夫·康德姆Joseph Condom也许没有料到,他在17世纪晚期用小羊盲肠制成的避孕套(Condom),会在21世纪与一种危及全球的疾病相联系,并引发一场又一场争论。 避孕套的功能从单一的避免意外怀孕拓展为防止性病、艾滋病的传播,因而,从某天开始,它被更多地称为安全套。人类的性行为不仅因此小小的塑胶套而略增成本,而且在
专家用数据告诉我们,在中国,通过性途径传播艾滋病正呈上升趋势。1997年到2000年,全国统计的艾滋病感染数,平均增幅是40%,而经性途径传播的上升幅度是51%,也就是说,经性途径传播,比总的传播途径上升的幅度要快。国家疾控中心的一项检测还表明:在1997-2002年间,卖淫妇女群体中艾滋病的感染率上升了66倍。而在全球,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比例高达70%。 泰国模式“百分百安全套” 正反双方都用了泰国“百分百安全套”模式作为佐证,从而使这场争论更具思辨性。 吴尊友说,在1989年以前的20年当中,泰国医院报告的性病患者人数每年平均为20万。自1990-1991年在娱乐场所推广100%安全套以后,以每年减少5万性病病人的速度在下降,到了1996年,全国统计的性病病人数每年不到1万;艾滋病感染率与性病感染率同步下降。因为性病病人减少,很多性病诊所关闭,就连泰国卫生部性病处的工作人员,也由原来的200个减少到100个。中国曾在4个地方开展100%安全套试点工作,武汉的试点显示,在卖淫妇女当中,安全套使用率升高,导致性病传播率从32%下降到17%。 中国估计有100万艾滋病感染者,实际知情者只有3万,也就是说还有97万感染者本人不知道、医务人员也不知道他们感染,和他们发生性关系的人同样不知道他们感染。虽然国家对卖淫嫖娼一直保持打击力度,但地下、半公开的性交易依然存在,所以,吴尊友认为,推广安全套是必要的。 朱琪用以反驳的,是1996年他以非官方身份在泰国访问的见闻。他说,EMPOWER是澳大利亚红十字会设在曼谷、清迈等城市的民间机构,专为泰国女性性工作者提供技术培训以促使其转业。EMPOWER清迈负责人丽兹女士对泰国的色情行业有着深刻的了解,她告诉来自中国的访问者,泰国宣传“(性交易场所)100%使用安全套”是不真实的,真实情况是:国际机构免费把避孕套给了政府,政府把避孕套免费给了色情场所老板,每来一个嫖客,老板卖给他一个避孕套,但真正使用了没有,无从统计。他认为,泰国艾滋病流行逐渐趋于稳定与避孕套使用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另有原因:死亡威胁,加上深入的艾滋病预防教育,促使更多的人停止了高危性行为;泰国本国的女性性工作者和嫖客数量在减少(因为艾滋病死亡或转行),但大量涌入的外国女性性工作者和嫖客不进入本国统计指标。 于是,衡量“100%安全套计划”价值的关键之一在于核实:是否真的用了。这种统计的难度显而易见,女性性工作者反映的情况可作参考——2002年11月,应邀在清华大学参加艾滋病立法听证会的两位香港女性性工作者说:“一般情况下,老板和妈咪不会管客人是否用套,主要是我们自己跟客人之间的事情,戴不戴套的主动权主要在客人那儿,尤其在生意比较差的情况下。客人主动愿意戴套,我们都是非常高兴的,觉得把我们当人看;客人不戴套,有的人会试着说服,但在生意不好的情况下,有些人也会做。”四川的反映,好些“客人”都说,他们不习惯用安全套,他们宁愿付多一点钱给小姐,也不用安全套。 2004年7月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泰国模式宣布失败,事情变得更为复杂。“百分百安全套”计划在中国的效果,有待时间检验。 乌干达模式ABC 乌干达模式,即“贞洁、忠诚,预防艾滋病”的教育运动,是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达瓦契(Fazin Davachi,联合国发展署、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资深卫生顾问)教授在乌干达推行的以道德教育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策略。 1989年,达瓦契教授向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建议开展全国性的道德教育以预防艾滋病,重点是从中小学生开始的性道德教育。建议得到采纳。 撒哈拉南部非洲国家艾滋病严重流行的主要原因是性乱。其时,乌干达是南部非洲艾滋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感染者超过150万人,首都坎帕拉有17%(另一说25%)的成年人受感染,孕妇感染率超过30%,在诊所就诊的15-19岁少女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38%。 推行“贞洁、忠诚,预防艾滋病”运动后,至1998年时,15-19岁少女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下降为7.3%;成年人的感染率1999年降至8.3%,2001年更下降至5%。 朱琪说,乌干达政府突出强调的是预防艾滋病ABC中的A(Abstinence禁欲)和BBe faithful忠诚,其次才是CCondom避孕套。国际预防艾滋病机构坚持认为推行避孕套对乌干达艾滋病疫情好转起到决定性作用。对此,达瓦契反驳道:所有撒哈拉南部非洲国家都在推行避孕套,为什么唯独乌干达的艾滋病毒感染率能够迅速下降呢?事实是,其他大力推行了十几年“安全套”的撒哈拉南部非洲国家,艾滋病毒感染率却继续在上升,如20世纪90年代初感染率与乌干达相近的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2001年时成年人的感染率已分别上升到33%和39%。 朱琪认为,医学上的相关发展无疑使不少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性道德是医学不发达的产物,是社会强加于人的,有了避孕措施,有了抗生素,性道德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但事实证明,避孕套和抗生素并没有能消除性自由生活方式造成的消极后果。 美国报告和“禁欲提案” 2001年7月20日,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HHS)的报告称:没有科学证据表明避孕套能够预防大多数性传播疾病。这一报告是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以及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共同组成的科学特别小组完成的。 特别小组检查了艾滋病、淋病、衣原体、梅毒、软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肿、生殖器疱疹和尖锐湿疣8种性传播疾病,没有发现避孕套能普遍防止任何一种性病传播;当坚持正确使用避孕套时,可以降低85%的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朱琪认为,15%的失败风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危险)。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告的避孕套预防艾滋病的失败率为16.7%,英国社会科学医学杂志的报告则为31%,失败原因主要是避孕套的质量不佳和使用不当引起的破裂、滑脱。 特别小组由当时的美国国会议员汤姆·考本(Tom Coburn)召集,考本是一位临床医生,他曾经长时间批评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及计划生育机构在避孕套效用上误导群众。 “这个报告最终揭露了‘安全’性行为的神话是一个谎言”,考本说,“作为一个医生,我所能开出的避免性病的最好处方是禁欲直到结婚,并且终生和一位没有受感染的配偶互相保持一夫一妻关系。” 朱琪进而质疑:用于预防艾滋病却具有15%失败风险的避孕套能否称为“安全套”?他是这样分析的:假设有一种艾滋病治疗药物可以使85%的艾滋病人完全得到治愈,那么这种药就应该被认为很有效,因为它能救活85%本来会100%死亡的艾滋病人。这时,15%的治疗失败率应该被认为是次要的。可是使用避孕套预防艾滋病则不同,因为15%的失败风险意味着15%原本健康的人,会在使用避孕套参与高风险性行为的过程中感染艾滋病毒,这时的15%就成了不容忽视的巨大威胁,况且就个人而言,一次失败就是100%的彻底失败。 他说,高危性行为人群在100%使用避孕套的情况下,如果每年仍然有15%会感染艾滋病毒,艾滋病的流行就将继续加剧。特别是在当前的中国,在绝大多数人还看不到艾滋病人、感受不到艾滋病直接威胁的时候,由于宣传“安全套”和“安全性行为”造成的虚假的安全感,使得高危性行为人群还在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15%的失败风险足于使高危性行为人群面临巨大的感染艾滋病毒风险,艾滋病的流行形势也仍将严峻。 据《纽约时报》2002年2月28日报道,布什实现了竞选总统期间许下的诺言,联邦政府为“唯有禁欲”教育项目增加预算3500万美元,2003年达到1.35亿美元,从而使该项目经费数额与向青少年提供避孕措施的医疗服务项目相同。 “为防止非意愿怀孕和性传播疾病,禁欲是最可靠的方法,也是唯一完全有效的方法。”布什说,“当我们的孩子面对在自我克制和自我毁灭之间做出抉择时,政府不应当持中立态度。” 禁欲提案是有争议的。支持者认为:“大多数美国人相信禁欲教育,因为‘婚前禁欲’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但也有一些议员写信给布什说:“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显示‘婚前禁欲’教育项目是有效的”。因此,由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一项针对性的缜密研究正在进行之中,并将于2005年结束。 朱琪认为,美国政府之所以从1996年开始在避孕教育的同时推行禁欲教育,就是为了一揽子解决多年来由于性自由生活方式造成的大量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但吴尊友认为,推广使用安全套,并非鼓励卖淫嫖娼,并不会造成社会混乱。他说,就像倡导开车使用安全带并不是鼓励司机去开快车、开飞车,出车祸,而是在车祸发生的时候,能够减少死亡,减少伤残。他还说,疾控中心在武汉的试点证明,安全套的推广并没有使卖淫嫖娼增加,也没有使更多的男人变坏。 而美国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1975年的研究报告表明,强制推广安全带后,每次车祸死亡的司机和乘车人减少了,但车祸次数却大大增加,死亡的行人数量上升——充满安全感的司机开始漫不经心。 据《中国医药报》报道,2003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2003年初对全国11个省、市橡胶避孕套市场的抽查结果:合格率仅为12.1%。其中,主要性能指标爆破容量和爆破压力及针孔项目不合格率高达43.9%。 朱琪说,近十年来,安全套的推广导致市场需求增加,而市场良莠不齐导致安全套的“安全”被打上一个问号。他建议还原“避孕套”之名,以去除人们在日渐麻痹中产生的“安全感”。 他还建议,卫生部门应该从社会医学的角度出发,将优良的洁身自爱传统性文明和道德力量转化为巨大的卫生资源。撰稿/李宗陶(记者)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