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百年诞辰:“改革发源地”小岗人感恩邓小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1日08:33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社凤阳八月二十日电 题:“改革发源地”小岗人感恩邓小平 中新社记者顾立军朱礼文 安徽有个凤阳县,那是明代皇帝朱元璋的故乡;
凤阳县有个小岗村,那是中国改革的发源地。 严俊昌等十八户农民用“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这一简单明了的分配方式,使中国由此开始走向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 当然,没有邓小平的支持,坚冰难破;没有邓小平的魄力,也难有小岗村十八户农民的今天。 在凤阳县小岗村,身体仍然康健的严俊昌,说到历史、谈到现在,归跟到底一句话——没有邓小平,他们摁手印“分田地”的“救命之举”早已是“亡命之举”。 在小岗村村头的农村改革纪念馆内,记者了解了凤阳农民率先改革承包土地的全过程。 一九七八年初的一个夜晚,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农民召开社员会议,穷急了的社员提议,决定改已有的“包干到组”为“包干到户”,到会的十八户同意“瞒上不瞒下”,将应上缴的国家集体粮食交齐后,实行“包干到户”,并按下了红手印,这份秘密协议现珍藏于国家博物馆(原中国革命博物馆)。 小岗人一夜间静悄悄的“激进”举动,开启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大幕。 石破天惊。“大包干”一开始,各方责难纷至。有人认为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有人认为是“机会主义”做法,交锋非常激烈。在一九七五年,村民严金昌在房前屋后种植了三分多地的生姜、辣椒、大葱、柿子,喂了两头肥猪,年收入八、九百元人民币,都被以“走资本主义道路”、“暴发户”名义批斗了三四次。大包干引起的争议可想而知。 小岗人的命运面临抉择。在这一历史关节点上,一九八0年五月,邓小平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 在邓小平的直接支持和设计下,中国农村改革有步骤全面展开,到一九八五年,延续了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状况,而且引发和推动了城市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进入全面改革时期。 邓小平百年诞辰之际,本社记者来到小岗村,“大包干”的带头人、当时的生产队长严俊昌反复说的就是“如果没有邓小平,就没有小岗的今天,我至少也是‘现行反革命’,活不到今天!”谈起邓小平,他以中国农民的朴实话语,表达了对邓小平的钦佩和感激之情。 在小岗村友谊大道,记者遇见正在组织村民外运“小岗”葡萄的村委会主任严德友,他说:“邓小平的一席话,使得我为父辈命运的担心消除。父辈们是幸运的,小岗是幸运的、中国农民是幸运的。邓小平顺潮流、顺民意的举动,历史不会忘记,小岗人更不会忘记。” 时至今日,小岗的腾飞之路已经搭就。小岗人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优质葡萄产业;与中国经济效益最佳村的江苏张家港长江村结成“姊妹村”,共谋发展;大办村办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利用“小岗”品牌,着力兴办现代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严俊昌说,纪念邓小平、感恩邓小平,目的是什么?说明中国还要认同改革,加大改革;按照邓小平制定的路线走下去,就不愁富不起来。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