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这一天的快乐或许能影响他们一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5日11:07 新京报 | |||||||||
作者:艾君 作为“寻找京城失学的农民工子女”公益助学活动的一部分,从今天起,本报将举办“同在北京手拉手活动”,在北京市招募10个“爱心创意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将与10名农民工孩子共同度过一个快乐的周末。
我们不想夸大举办这个活动的意义,因为10个孩子在数以万计的农民工子女中所占的比例实在太小,可是,也别小看这一天的快乐,我们此举,更愿意是一种示范:20个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却彼此陌生的孩子如果相处得很好,他们都度过了“快乐的一天”,那么这种家庭式的交流或许可以为更多的家庭所效仿,给更多的孩子———不仅仅是农民工孩子———带来快乐。须知,“鸿沟”不可能在一天内消弭,童年的快乐也只能由一天天的快乐积攒而成。 “我们到底是哪里人?”这是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的普遍困惑。据本报调查,农民工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外地人”的远远大于“北京人”。在120个孩子中,101个孩子选择了“外地人”,占调查人数的84%.专家们的调查也显示,由于较长时间脱离原家乡环境,农民工子女普遍对家乡产生了距离感和陌生感,对家乡的认同也在减弱。 再不能对这样的现象无动于衷:农民工子女生活在城市里,却认为自己是外地人;身份是所谓的“外地人”,却对他们的家乡感到陌生。倘若说家长通过努力在城市的边角地带还可以为他们放置一个书桌的话,这些孩子的精神和灵魂该寄托在哪里?一个连自己身在哪里都难以分辨的孩子,他的未来会有怎样的预期? 让农民工孩子对城市认同,给他们一个“心灵的书桌”,作为市民,其实可以努力。这也是我们举办“共度周末”活动的初衷。当然,市民家庭欢迎农民工孩子到来,对自己的孩子也有很多的好处———比如农民工子女大多身处逆境,能克服困难坚持求学,虽然缺少物质的享受,但自理能力强、更能吃苦耐劳,这些东西可以用来填补城市孩子精神毅力的“缺钙”———但我们不想这么功利化地鼓动,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他们快乐。 让农民工孩子快乐,让他们知道走进城市人的家庭和生活其实并不困难,城市孩子也一样有纯真的心灵和交友的渴望;让城市孩子快乐,让他们知道农村来的孩子也有着理想和智慧,哪怕一点点的友好表示就可以拉近彼此的心灵;让他们都快乐,知道城市和乡村的隔膜原来可以如此简单地开始化解,儿童们快乐的天性足以让提防、恐惧和歧视化为乌有。 农民工子女一下子既融入不了城市,又不愿意重新回到农村,他们的心灵常常“悬”在城乡的鸿沟间。专家们说,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一定的阻碍。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由于城市本身对这些孩子的社会排斥所造成的。从这个角度说,城市特别应该给这些孩子提供帮助。那么,不妨就从今天,从我们搭建的这个平台开始。 相关专题:寻找失学民工子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