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专题 > 正文

女校初传平等声 男中也闻脂粉香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0日00:12 城市快报

  记者 黄卫/城市快报

  日前,市文史馆馆员、退休教师许杏林先生向有关部门提出一个新的建议———是否可以恢复女子中学、女子大学。如果这样,天津教育又将出现新的特色。

  回顾天津教育的历史,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女子同样享受受教育的权利,整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紫光影视通轻松看大片
你的放心来自我的用心 让眼镜成为历史
整走过了500年的时间,1905年,女子学校在天津正式出现。

  “我太姑是天津第一批女教师”

  1905年,天津历史上第一个女子学校———普育女子学校开始招生。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普育学校专门招收小女孩,不管贫富,只要能够交纳象征性的一点学费,自家的小女孩就可以到这里上学念书。普育学校位于鼓楼西板桥胡同,校舍的前身是火神庙。

  女子学校既然是招收女生,那么也必须有女老师,这可让当时的学校创建者温世霖倍感头疼。“我祖父的姐姐,也就是我的太姑陆阐哉当时在城里非常有名,周围的邻居尊称她为‘陆大姑’。她不但会各种针线活,而且从小就在家里的培养下,写字背诗,十几岁时文才已经得到一些老先生的认可。更主要的是,我的太姑陆阐哉思想相当解放,对封建礼教的东西向来不理会。所以,当普育女学请她当老师时,我的太姑很痛快地答应了。”陆惠元先生介绍说。

  谈起太姑陆阐哉的执教经历,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陆惠元告诉记者:“1900年以后,全国开始改良教育,科举被取消了,随之建立了不同数量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天津也开始了废庙兴学,当时最有名的人物就是林墨青先生。在普育女学开设的同时,由林墨青先生创办的女子小学也开始招聘女教师。林墨青的好友,同时也是我家亲戚的著名教育家陈哲甫想到了我的太姑。”

  陆阐哉先生(教育界对她的尊称)不但答应了陈哲甫的请求,而且挨家挨户地劝导学校周围的家庭,送自己的女孩来学校上学。经过林墨青与陈哲甫等人的努力,金、乔两位士绅同意出资成立两所女子私塾。但场所有了,学生的生源却成了问题。“当时许多家庭根本不同意女孩上学,再加上我的太姑不缠足,而且劝说那些家长也不让女孩缠足,让那些家庭感到十分紧张,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所以收效甚微。在私塾性质的女学受阻后,林墨青先生又成立了官立女子小学,我太姑被聘为西门里准提庵官立第三女子小学的教务。可是,林墨青先生对于官立女子小学的招生规则太苛刻,如果女生入学,必须能够写出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人的名字,并且身家必须‘清白’,是书香人家,否则不收。这些条件限制了想上学的普通劳动家庭,所以学生仅局限在一些富人子弟。我太姑对这种做法持反对的态度,但人微言轻,也无法改变事实,所以在普育女学邀请她做全职教师时,我太姑马上辞去了官立第三小学的职务。”

  “1915年,太姑陆阐哉因操劳过度去世,年仅49岁。天津全城女学师生齐集普育女学,为我的太姑———陆阐哉先生举行追悼会。所收挽联,竟然有不少是南方教育界人士所送。”

  普育女学 专项教育开先河

  建立普育女学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学校的创办人温世霖先生,他曾和孙中山一起进行革命,反对满清,被清朝政府发配到新疆,回来后毅然办学,以求教育救国。

  据陆惠元介绍,其祖父陆辛农与温世霖同是同盟会会员,而且陆辛农加入同盟会就是温世霖介绍的。从祖父晚年的回忆中得知,温世霖建立普育女学曾遭到当时主管教育的官员反对,不批准他成立这样的学校。“温世霖先生与火神庙的僧人谈好了办学的意向,学校占用火神庙的大门和前殿,后殿仍然摆放神像。但到管教育的官员处登记时,那个人百般阻挠,直到温世霖拉着他要找县知事评理,那个阻挠的官员才只好批准。”

  在普育女学首批女教师中,许多人都出自大家名门。小小的小学校中,就包括了张祝春(张伯苓的妹妹)、陶淑修、陆阐哉等。陆惠元听祖父说,太姑一个人分别教“国文”、“历史”、“算学”、“作文”等多门功课。辛亥革命前,天津成立了女子师范学堂,她作为旁听生随班学习,并拜曾任《大公报》主笔的名书家、文学家顾书度为师,学习时事论文的写作,受益匪浅。同时,太姑又将自己的知识全部教授给学生,学生们与太姑关系特别融洽。

  普育女学除主科外,最吸引人的是体育课。过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姑娘们,整齐列队,首先按女教师的口令进行走步、编队、穿梭般地变换队形,然后做徒手操或器械操等。更有趣的是,每到星期六下午,全校学生都带了椅子,排队进入临时搭建的礼堂,依次坐好。五六年级的大姐姐登台表演舞蹈、歌剧、话剧。此外还有辩论会,有才能的姑娘真不简单,夸夸其谈,你争我辩,台下的一群小妹妹都听傻了。

  学生防早恋 男女不同堂

  与天津劝学所顺水推舟的做法相反,当另一位教育会代表提出中学也实行男女合校后,立刻招来一片反对声。

  1923年10月,直隶省涿鹿县教育会会长全景钧为反对男女合校一事,上书省议会,要求禁止男女合校。他认为,男女合校,利少弊多。男女合校,在外国则为等闲之事,在中国则为不良之举。数千年的风俗礼教差异,男女合校必然有不同的看法。小学校皆系幼童,合校没有不妥之处,中等以上学校,应该一概禁止,以重教育,而维风化。全景钧的说法得到许多人的赞同,反对男女合校的人终于占了上风。

  远在天津几百里外的张家口,此时发生了又一件新鲜事:1922年下半年,宣化的第十六中学实行了“男女合校”,实际上女生在另外一个课堂上课,不与男生合班,而且寝室、自修室都不在一个院子,男女界限,防范极严,不过附设男中学以内。但这样的做法也受到了处罚,1924年初,大胆改革的宣化第十六中学校长被撤职,女生要求迁到女校求学。

  直隶省议员王廷元,是男女合校的坚决反对者,在当年的省议会上,带头提出了禁止中学男女合校的建议,但没等王廷元的提议通过,来自一封学生家长的请愿书就已经递到议会的案头。怀安县女生家长李钟景替学校辩解说,两年来耳闻目睹,从未见有何不名誉之事发生。如果合校真的有问题,家长肯定也不让自己的孩子继续求学,或转入其他学校。口北距京津较远,不如京津学校林立,若至京津求学,往来旅费就已经令家中囊中羞涩。况女生远游,其困难百倍于男生。现在第十六中学校招收女生,方便了求学的女孩,也为家中节约了路费,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如果不让女孩上学,当官员的心里能过意吗?

  家长出于实际的考虑,开始赞成男女合校,但后来的形势将这一希望化为泡影。1925年,直隶省署发布训令:禁止男女同校;男校附收女生的,所有女生必须送到其他女校插班学习,不准丝毫通融。另外还规定,凡在校女生严禁自由结婚;男女学校的教职员查明是自由结婚、没有经过家里老人同意三媒六证的,学校将一概辞退。更可怕的是,如果女校男教员与女生有恋爱情节,按照普通刑律严加治罪。

  学生评论禁早恋

  陆惠元先生毕业于铃铛阁中学(时称官立三中,解放后为天津三中),当时的官立三中是典型的男生学校。“我在学校的那几年,学校没有一个女教师,甚至不设立女厕所。”对于这些,老人已经感到习以为常,“我们当时对于男女合校或分立,并没有太多的想法。早恋的情况那时也有,即使男女分校,这种事也有发生。如果用现代的眼光看,这就是青春期的特有情况,只要学校、老师、家长疏导好了,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过去的管理者对这种事看的太严重了。”

  张澜生先生的中学时代在天津公学(即后来的耀华中学)度过,天津公学是当时仅有的男女合校的学校。“虽然是男女合校,但男女生在两个教学楼内学习,双方互不打扰。但是,在课余时间,学校组织活动,比如演戏、演讲,办刊物,需要男女生合作,这时才能在一起。不过,当时的我们只是谈‘工作’,也比较拘谨,没有其他的想法,毕竟还都是孩子。到了高中后,有些男生开始和女生接近,但他们只是在校外‘联络’,在学校里还是要保持一定距离。尽管那时校方没有出台规定禁止男女生交往,但那种无形的‘框框’在起着作用。”

  男女合校八十年

  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依然在近代教育中延续,即使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新建立的民国政府也没有将男女合校提上日程。88岁的张澜生老人回忆,即使是在他当年上小学时,小学男女合校还不普遍,中学男女合校更不用说了。

  小学开始男女合校的历史要追溯到1923年,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小学入学人数显著增加,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由于男女学校“互不兼容”,许多孩子必须走远道到自己的学校去,即使学校就在家门口,女生也不能到男生学校上课,反之也一样。天津教育会会员黄勖志向劝学所(即以后的教育局)提出建议,与其这样让孩子们长途奔波,不如让小学开始男女合校,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学生的负担,二来也可以合理利用资源。

  记者在当年的招生简章上看到,一些女子学校的招生人数仅有20多人,远远低于男生校。张澜生老人告诉记者,能够同意女孩上学的家庭,当年已经算是开明的家庭。能够让女孩到男生学校上课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当劝学所批准天津的小学实行男女合校后,许多小学还是我行我素,又过了几年,小学男女合校才基本实现。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