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浪人物专题 > 正文

东方之子之杨振宁:我当指路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0日17:50 《东方时空》

  《东方时空》播出最新节目《杨振宁:我当指路松》,以下是节目实录。

  解说一:星期一上午九点四十分,82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正走向清华大学第六教室。从9月13号,杨老开始给清华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今天是他第三次给学生们上课。

金牌会员免费游香港 人大附中网校招生中
新浪推出1G免费邮箱 百万免费礼品等你拿

  白岩松:杨老,我猜想可能您给本科学生上课是您一个很正常的选择,但是当这个选择出现之后,所有的媒体都在关注这件事情,这一点是否很出乎您的意料?

  杨振宁:对的,几个月以前物理系主任朱邦芬教授来找我,他说是现在国内很多有名的教授都不教书了,更不肯教本科生,你可不可以教一次大一物理,也许有示范作用。我说好,我在80年代90年代就曾经(在美国)教过两次大一物理,这回在清华呢有120个学生已经上过两次课了,我对于这个经验觉得会很有意思。所以我预备教完一学期以后,写一篇文章把在美国教大一物理的经验,跟在清华教大一物理的经验来做一个比较,而且我已经告诉清华的学生了,我说你们可不要给清华丢脸。

  解说二:这是9月13号,杨振宁教授给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课,在正式上课之前,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杨振宁:那么我希望在这一学期里头,大家不单学到一些物理,还学到一些微积分。But I also want you to learn some English.I hope by speaking slowly you could understand most of what I say.

  白岩松:当您在给这个本科生讲课的时候,大家都希望从您身上得到物理方面的知识,但是您说我不光讲物理,也许你们还可以学一点英语,还可以学一点微积分,这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

  杨振宁:物理跟数学,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那么如果一个学生能够自由运用微积分的话,他的物理学起来可以说是要容易得多,至于英文呢。

  白岩松:对,您用英文讲的前半段课。

  杨振宁:因为现在术语用的英文很多,我想清华的学生应该在最短的时期之内,能够把他们

  专科的英语弄好,课后有人跟我说,他赞成我用100%的英文。我想我开始得要一半一半的样子,同时我写了一张短的字典,就是一些术语,把它从英文翻译成中文,每个学生发了一页。

  白岩松:杨老,那一堂课可能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包括对于很多我们知道这件事(的人)来说,都非常的不平常,那么对于您是否当成了一个很平常的课?之前您是否经过什么样的准备?

  杨振宁:事实上所有教书啊,都也是一个表演。

  白岩松:表演是什么意思呢?

  杨振宁:就是您得想一下子,随便讲出来不行。

  白岩松:为什么呢?

  杨振宁:因为你预先得有个设计,说你这回预备讲些什么东西,而且你还要了解到什么话听众容易听进去,什么话听众不容易听进去.

  白岩松:杨老,是否对那天的最后这一堂课完了之后给自己打了一个分,这堂课上得怎么样?

  杨振宁:我看了一些网上的话,有好几位都说是,他觉得我讲得太浅了,他说今天杨教授讲这个我们在中学就学过了,不过第二节讲完了以后,我还没看见他们网上讲的什么话,不过我想第二节讲的东西,没有人在中学念过的。

  白岩松:杨教授我身边的人,也有人在说这样一个话题。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他说传统之下中国的很多老师是非常严厉的,他们甚至可能有的时候,可能会在原来的私塾里会用戒尺,他们真是“先生”这两个字,但是比如说在美国的教育体系当中,可能又很宽容,又很自由,大家互相去沟通,那么大家在关心杨教授的教学方式,是更中国?还是更美国?

  杨振宁:更美国式一点,严师的这个教书的态度,是采取一个批评的态度,我想每个人有他的个性,我想我不会是被认为是一个打分数很严的老师,我想最重要的,是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对这个课发生兴趣,而有更多的学生吸取了很多的知识,这是最主要的。

  白岩松:整个您讲完这一课之后媒体会有这么多的声音,我特意看了一下,昨天不止是在清华的网站,在全国很多公共的网站上,关于这个话题讨论的人数也加入得非常多。我觉得可能有这样的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大家在心里一直认为去年的12月份知道杨教授回到清华,就猜想,或者习惯地认定,杨教授一定带的是博士生和研究生,因为现在我们的很多大师,也的确不给本科生上课,大家觉得大才不必小用,可是另一方面,这两天又有以很多声音说,年轻人就需要从大师那儿学到东西,您怎么看待这两种声音?

  杨振宁:确实是很多人听说,我要到清华来作教授,一定要带很多的研究生,事实上我在这儿几年,只带了一个研究生,不过你讲到这点,我有一个想法,因为在理工方面,在第一线做研究工作的人,是年轻的人,你如果问我,说杨教授你现在在物理的研究,还在不在做第一线的工作,我已经不再做第一线的工作,因为理工方面,第一线的工作,需要很快地接触当时前线所发生的新的事情,到了我这个年纪,不容易跟得上,我想60岁以上的人做理工的就很难在第一线,我想这个比喻是很好的,就是在前线的研究工作,像冲锋陷阵一样,那么是年轻的人最能够冲锋陷阵,而也是他们最能够带学生走到这个最前线上去。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