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专题 > 正文

1935年天津第一次集体婚礼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2日03:58 城市快报

  见习记者 李冰漪/城市快报

  九月秋高气爽,各大酒店更是生意红火———在这儿,迎来的是一对对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的恋人。如今的天津,一种全新的婚礼形式正在悄然兴起———当花瓣片片飘落在红地毯上的时刻,司仪的祝福送给了在场的对对新人———隆重而又不失节俭的“集体婚礼”逐渐成为众多新人钟情的方式。

金牌会员免费游香港 人大附中网校招生中
新浪推出1G免费邮箱 时尚购物新潮流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集体婚礼”是个新名词、新时尚。但早在1935年的天津,就曾举行了第一次集体婚礼……

  “那场集体婚礼是天津青年会主办的。在婚礼进行曲的伴奏下,花瓣飘落在一对对年轻漂亮的新人头上,脸上洋溢的满是幸福。”今年97岁高龄的郑汝铨老人(原天津女青年会总干事)依旧精神矍铄,谈到集体婚礼,她向记者讲述了1935年在北宁公园举行的天津历史上第一次集体婚礼。

  集体婚礼进公园

  三千宾客接踵来

  “当时共有十对夫妇参加集体婚礼,其中一对夫妇因故没能参加,其余九对夫妇准时参加。当时婚礼十分热闹,而且来参加的宾客也特别多。因为人们对于这种集体婚礼的形式倍感新鲜。”

  据《大公报》载,15日那天下午,在北宁公园礼堂内外达3000余人。在大经路上,从下午一时就开始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宁园门前,观众接踵而至。原来当初共印观礼证1000份,除分赠新人每对30份外,余者均分赠该会会员与各机关团体,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来的人数要比准备观礼证的预估人数多得多。因而没有观礼证的人簇拥在礼堂外。虽然当时有路局的警察维持秩序,但好奇的人们几乎将礼堂门槛踏破,热情的人群只有在宁园游廊下远远瞻望。

  九对新人九颗“心”

  大红“双喜”贴满园

  “当时礼堂内,迎面礼台上(北宁国剧社之戏台)悬有大红的‘双喜’字,格外喜庆。台两旁也各悬‘双喜’字,上楣粘有鲜红的‘同心’九颗,象征着九对新人共结同心之意。宁园内小树杈上多粘有双喜红字。”虽然年事已高,但郑汝铨老人对当时场景设置还是记忆犹新。

  “那时,台两旁均挂着纱灯一对。礼堂外,童子军维持秩序,礼堂门首,则由警察维持。后来我们举办的几次集体婚礼也大都沿袭这种风格。”

  对于当时婚礼的程序,郑女士印象有些模糊,因为当时步骤很多。据报载,1935年6月15日,天空伴随着阵阵丝丝点点的细雨,下午两点,九对新人穿戴整齐乘车从青年会出发驶向宁园。凉爽的天气让人顿感心旷神怡。新婚礼车不同于普通结婚汽车那样花花绿绿,仅仅在车顶系红色绸带,简单而庄重。

  当婚车抵达宁园门口,大生助产学校女生刘学浚和培才学校女教员罗治英二人引领新娘入宁园大客厅休息,新郎则在北宁豪球房休息。担任婚礼证婚人的天津代理市长商震和前市长张廷谔已早早地在宁园办公室休息,就等着婚礼开始了。

  市长出任证婚人

  宣读名姓授婚书

  我拿出当年《北洋画报》上登载集体婚礼的珍贵照片给郑汝铨老人看,照片上这九对夫妇中先生身着蓝色长袍,玄色马褂,彬彬有礼,文静沉着;新娘则身穿米色礼服,白色头纱,手捧鲜花,面带笑容,端庄雍容。郑女士一边看照片,一边感慨地说,这是一个开新时代先河的结婚仪式,一个承载着浓浓真挚感情的集体婚礼!宁园是这些有情人的见证。这隆重的场面都深深印在当时每一个人的脑海里,甚至这泛黄的照片都在说话,都在为我们讲述当时的故事。

  下午三点,商震、张廷谔先后证婚,随后章以吴司仪带着九对夫妇在乐曲中缓步而行,两个女士持纱灯引导,缓缓进入礼堂。

  新人上台后分列两旁。商震市长等人开始致词,宣布新婚者姓名履历。接着,九对新人互换戒指,然后由商代市长授予婚书。新郎新娘接受婚书后,退一步行一鞠躬礼。此时的台下已是掌声雷动。摄影记者拍下了珍贵的照片,将瞬间封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仪式结束后,新人退出礼堂,片刻休息后,分乘汽车,到青年会晚餐。傍晚,各自返回新居。

  节俭隆重仪式新

  集体婚礼受欢迎

  在当时那种意识形态下,正如郑汝铨老人说的那样:“那时的年轻人,思想开放了,可大多数还不太富裕,为了节俭,他们很希望采用集体婚礼这种形式。”

  “那当时有没有人反对呢?比如参加集体婚礼的年轻夫妇的父母、朋友或者邻居?”

  “没有。”郑汝铨老人回答很肯定,“在我记忆里没有人反对。因为当时的亲戚朋友大多数都能够接受这种仪式,虽然是国外传来的新生事物,但是因为它的优点很多,多数人都积极支持赞同,最短的时间内被别人接受。”

  谈起集体婚礼的优点,郑汝铨老人谈兴更浓。“集体婚礼简单而且朴素,手续简单让人节省精力。从经济角度考虑,简单的筹备让平民比较容易接受,参加集体婚礼的这些人有的属于平民,也就是咱们说的工薪阶层,经济上并不富裕,所以相对于奢华的婚礼,这种婚礼形式比较符合老百姓的承受力。”

  租界先迎新思想

  观念新潮办新事

  时间已经过去了近六十多年,当年参加集体婚礼的新人如健在,也应都是已过了米寿之年的老人了。

  “那当时参加这次婚礼的都是些什么人呢?”“什么人都有,租界里的人略微多一些,一般是以工薪阶层为主。他们请来领导和亲朋好友参加他们的婚礼。”

  事实确实是这样的,当年有报纸刊登,当时参加集体婚礼的以租界内的人居多,占了大多数。据史料记载,当时天津发展的经济重心由老城区开始转到租界内,租界内的人和外界的沟通相对比较多一些,观念也较为新潮。

  租界内的学生接受国外影响要比老城区封建家庭里的孩子更多,那些买办封建家庭里的孩子因为长期很少与外界接触,知识传播大多来自被封建思想左右的老先生,所以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思想,因而租界内留学的学生和一些平民家庭的孩子更能迎合这个新时代的产物。

  一张模糊的老照片,记载了六十九年前一场普通却不凡的婚礼。九对新人抛去了浮躁与奢华,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追求一种真诚而朴实的幸福。在青春飞扬、笑意盈盈的时刻,他们共同开创了天津这块土地上一种全新的时尚……

  集体婚礼发证书

  照片证号开新纪

  郑汝铨老人拿着照片仔细端详好一阵子。“那个时候,我记得在报名的时候每对夫妇都要交一张两寸照片,在结婚证上使用。”郑汝铨老人由集体照片讲到了当时每对夫妇结婚证上的结婚照。

  正巧,收藏婚书的爱好者韩英家中珍藏着一张1935年那次集体婚礼的婚书。只是这张婚书被送到了北京图书馆展览,记者没能见到那张婚书。但韩英依然为记者指出了那张结婚证的特别之处:1935年那场集体婚礼上颁发的结婚证和以前普通的结婚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上面贴有一张两寸的夫妻结婚照。

  “根据我多年的收藏经验,以前的结婚证上面是没有照片的。这次集体婚礼也带动夫妻结婚证的一大更新,这新版的结婚证还是我在上海时候买来的呢。这种具有转折意义的结婚证是很难搜集到的。”韩英着重强调那张婚书上有一行文字,写着:××时××点××地举行集体婚礼,婚书的最右端有天津社会局002号婚姻证的章。这是其他婚书所不具备的。

  据韩英介绍,当时人们的思想已经由传统的封建婚俗开始向一个新的时代转变,因为当时西方已经开始举行一些大型的集体婚礼,天津有着先进思想的青年也喜欢赶时髦,模仿国外。一些留学生回国后开始接受这种婚礼新办的方式,这不仅可以用一种别开生面的新办法展示给世人,还可以节省开支,避免大操大办。

  为了提倡简易婚礼,打破封建思想,天津青年会提倡举行集体婚礼,并得到很多人的响应,于是就有了1935年那场集体婚礼的出现。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