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专题 > 正文

七十年前播预报 津人从此知风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2日23:58 城市快报

  记者 王志辉/城市快报

  推开沉重的铁门,摇开层层叠叠的档案柜,没有想像中的灰尘与蛛网,而是异常的整洁有序,天津市气象局气候所刘爱霞主任拿出了一个厚厚的小本。翻开粉红色的硬皮,一张张淡淡发黄的纸页呈现在记者眼前。“这些就是我市保存的,最早、最系统的气象资料,从1931年到现在,已经74年了。”

  据《天津通志·大事记》记载,1930年7月18日天津气象台正式落成,8月21日首次对外发布天气预报,天津市民每天查看天气预报的习惯从这天开始了……

  “明天有雨”上报纸

  天气预报现津门

  “嘿嘿,这年头,新鲜事是越来越多,明天嘛温度,今天就知道了。”

  1930年8月21日,津城里的许多人都开始谈论起一件新鲜事,报纸上多了一个新栏目,叫做“天气预报”。“嘛天气预报,不就是‘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类预测明天是嘛天的事吗,咱老祖宗早就会了。”有人提出异议。“不对了您了,您说的这个没错,可是咱老祖宗没有留下能告诉咱明天是嘛温度的法子吧。您看,这天气预报已经把明天的温度报出来了,而且刮的是嘛风,风能有多大,都说得明明白白,我看这玩意儿挺神的。听说外国人早就用这个来报告转天是嘛天了。”“这预报说明天有雨,我看等明儿出门的时候还是带把伞,别赶在外面,那不变成‘落汤鸡’了。”

  第二天,当天津的天空中落下了稠密的细雨后,许多不会“看天”的人相信了“天气预报”,时间一长,也就习惯每天都去关注一下明天是个什么天了。

  刘爱霞说:“虽然天气预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但咱天津卫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天气预报才系统化、正规化起来。当时并没有气象台的概念,只有一个天津测候所,顾名思义,就是专门测量气候的单位。”

  仪器全用外国造

  报纸电台发预报

  老天津卫那位“爷”说得没错,天气预报这个“东西”确实是个“舶来品”。不但预测方法和观察项目是按照“国际标准”招待,就连当时天津测候所进行天气预报的测量设备,大到风向风速仪,小到一个雨量筒,都是从国外进口来的。

  刘爱霞告诉记者:“气象台出现之初,使用的水银气压表、温度表、压板风向风速仪、雨量筒、湿球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这些最为基础的气象观测仪器都是从国外进口来的。每一次的发展都伴随着一次设备的进口热潮。根据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攻占平津后中华民国建设委员会派员来接收直隶水利委员会,到1931年改组为天津测候所的这段日子所保存的资料显示,那个时期新的设备和人员陆续增加,正是天津气象事业系统发展的时期。”

  “由于自1933年到1935年期间,观测项目与观测时间再度完善,要求每天观测16次,项目要求有气压、气温、地温、湿度、风向风速、云状、云量、云向、云速、能见度、蒸发量、降水量、太阳热力、日照时数、天气状况等,观测结果每天6时和14时经无线电台向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及山东建设厅气象观测所发报,并由本市船舶电台向沿海各轮船广播,本市的大公报和无线电台也要同时向公众发布的要求,1935年测候所再次向国外大量定购了设备,在观测项目上又增加了地温、最低草温、大气含尘量等。虽然堪称‘华北惟一的标准测候所’,但却无法掩盖我国气象设备落后,完全依赖进口的事实。”

  天公一日十变脸

  专人看守记变化

  刘爱霞把打开的粉红色小本递到了记者面前,“这是我们保存最早的天津气象台的原始记录,相当详细。”

  接过记录本,记者仔细端详起来。在粉红色的外皮上,烫金的字体印着天津测候所的中英文字样,整个本是在每页打孔后用绳子装订在一起的。“这个叫观测本,是当时用来记录观测结果的。”记者翻看着每一页的记录,发现每一页都好像一张卡片,有正反两面,都印有着风向、风速、温度、绝对湿度、相对湿度、云量、云状、天气现象等等,观测者在这些表格上用铅笔详细地进行了填写,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些记录对74年前的天津每天的天气情况都做了详实的记录,从工整的笔迹上来看,记录者十分认真,当时的天气情况应该比较准确。”

  “每张卡片都是记录着一天的情况吗?”记者问道。刘爱霞说:“不是。一张卡片的一面是记录当时一个小时的情况,你看,在每一面的右上角都有年份和日期以及时间的记录,我们整理时发现,当时的气象工作者,是在每天的7、8、9、10、13、14、15、16、21、22时十个时段对气象监测仪器进行一次检查并记录。也就是说,当时的天津测候所除了深夜无人值守的时间外,都会有专人进行查看,记录着天气的变化。”

  传统方法天气学

  天气预报靠人算

  现在新闻联播结束后,多数人都会聚精会神地去看天气预报。现在的天气预报都是通过卫星云图、计算统计的情况,由计算机经过详细地运算得出的结果,而在天津出现天气预报之初,没有卫星,没有计算机,预报结果都是要依靠人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分析计算出来的。

  刘爱霞介绍,当时进行天气预报的方法是传统的天气学方法,就是将同一时刻同一层次的气象数据填绘在一张特制的图上,这张图称为天气图。经过对天气图上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分析,预报员就可以了解当前天气系统(如台风等)的分布和结构,判断天气系统与具体天气(如雨、风、雾等)的联系及其未来演变情况,从而做出各地的天气预报。

  大雨祸害天津城

  从此多个气象站

  在天津的天气预报史上,有许多的故事发生,然而天津早期的一个气象观测所的发展却是与一场大雨连在了一起。

  据刘爱霞介绍,1914年天津并没有出现系统、连续的气象预报,但是已经有了一些小型的气象观测所。10月天津政府决定在直隶农气试验场(今北宁公园),正式成立气象观测分所,每天6次对天气情况进行观测。但是这些观测结果并不是要提前预报给老百姓,也不用进行上报,而是留做试验场自用的。

  就这样相安无事地过了三年。1917年9月,天津阴雨连绵,上游各河水势汹涌,群水合并后直奔天津。后来文安洼、东淀等处先后漫决(堤坝被毁),洪水东流至杨柳青;到9月下旬,洪水从多伦道、南市等处涌进市区,西南部全部被淹,海光寺一带水深0.77米,全市总计40万人受灾。这件事给天津的历史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主管部门当即就把直隶农气试验场改成了直隶省农事第一试验场,并要求气象观测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刊于“直隶省家事试验场成绩报告书”内,似乎也因为如此提高了对天气预报的认识。

  气象观测124年

  “虽然咱们天津有系统、连续的天气预报的历史只有74年,但是出现天气预报已经整整124年了。天津是中国最早有正式天气观测记录的城市之一。”刘爱霞告诉记者,“1880年1月,天津开始使用正规气象表进行气象观测。据《中国时报》的气象记录,1887年9月15日由天津英租界工商局主持,也在租界内开始了正式的气象观测资料记录。”

  “1880年1月,在天津海河口拦江沙外24英尺水深处的大沽灯船上开始使用正规的表簿进行气象观测。初期每天三次观测,时间为8、12、16时,项目有气压、气温、降雨量、风向、风力、天空状况、水位高度、高水位的出现时间等。但是非常可惜,这些观测人员全部都是英籍的工作人员,没有一名中国人,记录也全是用英文写成。1890年5月,英国工部局迁入‘戈登堂’,开始对天津市区进行天气观测,计量一直使用英制,一直到1941年12月才宣告终止。”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