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杂志专题 > 正文

中日:一对石油冤家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7日11:44 《环球》杂志

  2004年,占世界人口20.5%的中国,每天需要进口石油约200万桶,而占世界人口仅2%的日本却需要约430万桶。如果考虑到美国目前每天就需要进口超过1000万桶,再考虑到中东石油产量有限的增长潜力和不明朗的政治前景,到2020年,海湾地区可供购买的石油,是绝不可能同时满足中、日两国的需求的。为此,中、日两国正努力寻求和开拓石油来源的多元化。

  作者/刘华

  2004年,一本名叫《石油末日》的书在美国上市,这本书的中心观点之一,就是由于对石油不断增长的需求和石油供应的相对短缺,中国和日本已经展开了一场全球范围的较量,该书称之为“未经宣战的石油战”。

  油价上涨凸显石油安全重要性

  中、日之间是否存在这样一场“石油战”?美国人的观点,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油价的高涨和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石油安全的确已经成为中国和日本同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石油价格接近50美元的时候,分析家给出了自己的预计——如果原油价格每桶上涨10美元,将导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8%。原油价格上涨对日本的影响更大,因为中国每年还有1.8亿吨的原油产量,而日本的石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受国际市场油价变化影响更大。更何况目前的油价并不是最高的。

  根据世界银行2004年度报告的数字,假设1995年的石油价格为100的话,那么,1974年的石油价格为228,1980年的石油价格为412,1985年的石油价格为222,2003年的石油价格仅仅为149。也就是说,和极端情况相比,油价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如果出现意外情况,比如布什连任成功,又对伊朗动手,或者沙特阿拉伯出现动荡,石油供应出现短缺,石油价格上涨到哪怕只是1982年的水平(按照前述标准,当年油价为306),也是目前世界经济所无法承受的。

  在这种时候,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稳定廉价的石油来源,全靠从国际市场按市场价购买石油,其经济显然会陷于危险的境地。试想,当人们熟悉的93号汽油价格涨到每公升8元的时候(现在北京市价格为每公升3.66元),会是一种什么景象。

  因此,中、日两国现在面临同一问题——如何确保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这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石油来源,一个是石油运输路线。恰恰是在这两个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着冲突。

  谁能提供足够的石油

  世界主要产油国的储量和产量终究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产油国到底还有多少剩余产能,这种产能是否能够在购买者可以接受的价格下,满足所有国家对石油的需求。

  中、日两国目前进口石油来源基本相同,主要集中于中东。2003年中国进口的8000多万吨石油中,70%左右来自中东,而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率则高达近90%。2004年,中国每天需要进口石油约200万桶,日本需要近430万桶。

  看起来虽不算多,但按照中国自己的估计,到2020年,中国自己预测的原油产量约有1.8亿~2亿吨,但国内原油需求却将达到3.5亿~4亿吨,这中间有将近2亿吨的缺口,都要靠进口来弥补。也就是每天进口额将超过400万桶,如果再考虑到日本的增长,两国每日进口石油之和达到1000万~1100万桶是完全可能的——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2003年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两个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最大产油国的日产量总和(两国日产量分别为848万桶和379万桶),或者相当于伊朗、伊拉克、阿联酋和科威特4国日产量的总和,超过欧佩克日产量(2700多万桶)的1/3,超过全球石油日产量1/8。

  如果我们考虑到美国目前每天就需要进口超过1000万桶石油,再考虑到中东石油有限的增长潜力和不明朗的政治前景,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到2020年,海湾地区可供购买的石油,是绝不可能同时满足中、日两国的需求的。

  正因为此,中、日两国才会不约而同地寻求石油来源多元化。遗憾的是,世界上的产油地区就那么几个,供应也都有限。事实上,每天1100万桶的超级大单,只有再出现一个海湾地区那样的石油生产大户,才有可能接住,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简言之,从石油供应的角度来讲,这碗石油粥,只够一个国家喝的。在总产量一定的情况下,一旦不能同时满足中、日两国的需求,那么,双方就直接面临着谁多谁少的问题,即使总供应能够基本满足中、日两国的需求,双方也面临价格高低、品质优劣的比较。

  中、日两国能否拿到足够的石油,将直接影响到两国工业的竞争力。比如到2010年,假设日本企业能够通过份额油等方式,从俄罗斯或中亚或西非,用每桶20美元的价格购买到原油,而中国企业只能购买到每桶40美元甚至更高价格的原油,那么,中国工业的竞争力势必会在起跑线上就落后日本一步。

  日本方面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有的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实现“双赢”,但有的问题则不能,比如“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每年可供出口的石油很难稳定超过4000万吨,日本想要5000万吨,中国原本需要3000万吨,这是双方需求的底线。

  每年输给中国3000万吨石油,对于中方意味着大庆以及周边石化产业的持续发展,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资源储备,少了就无法达到这一目标;而每年输给日本5000万吨,才可以使日方花大价钱修的那条绕弯石油管道勉强收回成本,分给中国一杯羹也是不可能的。在石油来源问题上,中、日双方存在的利益碰撞,绝不是某一方良好的合作愿望就可以避免的。

  关于石油运输路线安全的不同考虑

  石油来源如此,石油运输路线的问题更是如此。中、日两国是近邻,中、日两国的石油进口来源也相近,因此,双方运输石油的主要通道均是中东至东亚的海路,即“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台湾海峡”一线。这其中,波斯湾、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都属隐藏着不稳定因素的区域。在台湾海峡及其周边,还存在着中、日之间发生冲突的潜在危险。

  现在日本的政策是要保证1000海里海上运输线安全。如果从日本本土算起,台湾海峡将在这1000海里范围之内,如果从琉球群岛西南端算起,南中国海的大部分海域也在其中,且马六甲海峡和波斯湾也都属于日本盟国力争控制的战略水道之一。

  从中国的角度讲,为了确保石油运输路线安全,虽然不打算针对什么人,但也势必要建立足够的海上力量以防万一,并且要在沿线国家建立可靠的外交阵地,一旦有事发生时候,能够保证自己的石油“运得回来”。

  这就涉及一个日本传统战略思维的问题,日本的传统战略思维一方面重功利,一方面重权谋,并且认为邻国也和他们一样思考问题,故有追求本国绝对利益和绝对安全的倾向,日本是绝不可能接受石油运输路线可能受到别国影响的事实的,即使这个国家对他们毫无恶意。

  即使中国仅能确保对南中国海北部的控制,也会使日本感到极大的不安,因为如果中国切断了这段航线,那么,日本的油轮就必须绕行澳大利亚海域才能回国。中国有可能切断这段航线么?按照日本的思维方式,向来是先假定为有可能的。因此,在中、日之间缺乏信任和存在潜在冲突的背景下,双方对石油运输路线安全的考虑,同样存在着矛盾。

  总的来说,在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问题上,中、日之间是存在着利益冲突的。从历史上看,这种利益冲突未必会带来矛盾和对抗,但往往却是矛盾和对抗的诱因。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只会飞速增加。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否保证石油安全,就决定了军队能否开动,社会能否运转,生活能否维持。中国要想争取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又要保证自己能有长期稳定廉价的石油供应,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与此同时,日本也必然会在这两个方面做同样的努力。这其中难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挑战。

  最近,日本外相川口顺子访问了中亚4国,这次访问以重启“丝绸之路外交”为名义,但从其外交语言的字里行间却能读出“石油”二字。这次访问中,日本宣布向中亚国家提供贷款,修建一条从中亚石油产区通向印度洋的铁路,而在此之前,中哈石油管道项目刚刚开始启动。这让人不得不联想起,当年中俄石油管道项目夭折之前,川口顺子前往莫斯科的若干次行程,其内容同样是先给一笔贷款,再谈项目,最后俄方决定更改计划。但愿这一次中、日之间不要再来一场“石油战”。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相关专题:《环球》杂志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