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就是消费者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1日17:40 中国《新闻周刊》 |
谁说病人不是消费者 “公立医疗机构是国家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非赢利性机构,与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企业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医疗纠 纷是一种特殊的民事纠纷,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民事关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适用于医疗纠纷的处理。医疗活动有其 客观的内在规律,具有较高的风险。发生医疗事故,引起医疗纠纷的情况非常复杂,不应把所有医疗纠纷与一 般由于商品质量 或其他违规行为造成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完全等同、相提并论。”这就是新千年第一个3·15到来之前,中国卫生部的惊世 之语。对此,社会各界反应强烈。首先发难的是出席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四川代表,他们认为“卫生部无权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做出公开解释 ”。 3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新闻发言人武高汉先生指出,患者就医看病是消费,而且是生存消费,是“必需”的消 费。国际消联主席陈黄穗女士说,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消费中的权益是更为重要的权益,应得到法律的保护。 成为众矢之的的卫生部何出此言呢?在1999年中国消协评选的“十大侵犯消费者权益事件”中有6件涉及医疗纠 纷,因此卫生部感到压力巨大。为了挽回面子,就与“消费”划清界限,但此举显然并不高明。 医院是“福利机构”吗? 健康教育学者、社会活动家万延海指出,在解释“医疗纠纷不适用于《消费者保护法》”的问题时,卫生部的论据之 一是:公立医疗机构是国家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非赢利性机构。但众所周知,随着政府拨款的减少,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早已 有了改变。卫生部鼓励医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于是许多医院内部搞起了承包。就连卫生部下属的研究机构也在 搞“三产”、“经济创收”——经中华医学会科技发展中心“推荐”的舒肤佳的广告几年来已为他们带来了上千万元的收入, 广东省海关出入境的AIDS体检已成为当地卫生检疫局的重要经济来源。每个医学学术研讨会议都有药厂的赞助,所有医院 、药房、医生都与药厂有着或明或暗的金钱交易。一句话,卫生部门早就在赚钱了! 北京市物价局药品管理办公室的申京云处长透露,不算国家允许的15%的批零差,1998年全国医疗单位帐面上 的药品折扣收入达90亿元,是药品价格的16%。也就是说,药价的30%进了医院的帐房。 病人是特殊的消费者 卫生部称“医患关系是特殊的民事关系”源于医疗活动中的“内在客观规律”和“高风险性”。 就此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邱仁宗研究员指出,医学学科本身具有复杂性和不精确性,但不应该被神秘化。 医疗活动与人的生命健康打交道,医生掌握着专门的技能,而病人不具备评价其服务质量的能力,所以医院肩负着更大的责任 ,病人是特殊的消费者。 万延海认为,病人应该享受比普通消费者更高的待遇,因为病人处于病痛之中,在医疗活动中是被操纵的对象。医疗 的“特殊”并不意味着可以逃避舆论的监督和法律的制约。 关注消费者权益 按照卫生部官员的说法,媒体对医疗纠纷的曝光会激化医患矛盾,“最终的结果将会给病人带来利益上的损害”。邱 仁宗研究员指出,病人维护自身的权益应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鼓励人们用合理、合法的手段保护 自己,该法并不妨碍医院的正常管理,而医生也应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以人为本、关注消费者权 益的行为最终会对经营者有利。如果政府增加对医疗的投入,医院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服务而不是赚钱上,医患关系才会真正地 改善。 病人是不是消费者,决定着病人的权利能否受保护以及受何种保护的问题,因为以消费者自居的病人才有权利说“不 ”。 文/童言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