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租:动荡的主神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3日11:54 外滩画报 | ||||||||
1934年减租运动来了真格,2月份汽车游行,三月向市府请愿,六月总动员,七月赴京请愿。 外滩记者 李扬/报道 租赁市场一直是100多年来上海房地产市场最敏感、最活跃的部分。每当战争爆发,
楼市火爆期 加租要求层出不穷 当时房东的主力是置地建房的开发商、地主,这些“机构”面对的是租房的“散户”。他们根据市场行情调整缺乏弹 性的定租,调整的频密程度反映了租赁市场的波动。房东加租、房客减租都要“领行情”,这方面的信息主要来自租界工部局 (公共租界管理机构)的“重估地价”。 在租赁市场“拉锯战”的头几年,由于房市火爆,眼看着平均地价年年上涨,房东一方优势明显,加租要求层出不穷 ,房客最多只能拒绝加租,或者求助于行政力量的干预。 1920年,工部局估平均地价为每亩银10476两,比1916年估价(8819两)涨了一成多,沪市各房东 普遍加租,有增加一倍者。 1921年,上海成立大批交易所,到处挖租营业用房,引发加租风潮。同年10月23日,上海房客联合会总会成 立,随后派代表至中外官署请愿反对“非法加租”,各机构先后公告取缔加租。 1922年,工部局重估地价为银12012两。1924年涨到16207两。房东忍不住了,加租风潮又起,北 四川路大德里“加租5成、重收小租(合同约定租金以外加收的租金)5个月”。当年由于江浙战争,近50万难民涌入租界 ,房子明显供不应求。 由于地价相对平稳,房租大战消停了几年。到了1927年,房客联合会转守为攻,搞起了针锋相对的“房租减半运 动”。 一个要加、一个要减,官方不胜其烦,反复布告,劝说双方各退一步、“和平解决”。针对“房租减半”的要求,官 方决定“悉以去年六月为标准,小租恶习立即革除”。当年工部局估地价为每亩银18652两。 1930年的时候土地估价涨到了银26909两。加租引发的迫迁纠纷经常搞到“司法介入”。 “一二八”战后,减租一方反弹 “风水轮流转”。1932年“一二八”战后,减租一方反弹,当年有多处获得数月免租。 1933年,工部局重估地价为银33877两,较三年前又涨三成。但此时从国内到国外,经济形势普遍不景气, 房客反弹愈加强烈。 1934年减租运动来了真格,“减低房租委员会”拥有五十余分支机构,2月份汽车游行,三月向市府请愿,六月 总动员,七月赴京请愿,九月律师公会函市政府要求按《土地法》订房租标准……据报载,达成减租协议的有45处。 1935年的“金融风潮”引发了一轮房地产危机。房客减租的热情大了不少。这一年有160处取得减租,由6折 至九五折不等。后来成立的“哈同房客联合会”宣布要求“六折减租、租金提存银行”,第二项是为了抵制房东私立小租等名 目。 同年“平民福利失业管理委员会”在其美路、普善路、大木桥路、中山路四处修建“廉租房”,甲种964间,乙种 36间,月租3至4元。 有趣的是,到了1936年12月,地产同业公会因地价惨落,申请工部局重估地价、减轻税负,这回则“未有结果 ”。 “二房东”现象日益普遍 在抵制房东不合理加租的同时,分租现象日益普遍,日后成为上海房市最大麻烦的“二房东”问题也渐露端倪。 有关部门曾经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租赁市场,规定单幢至多不超过三户,实际上市场的力量突破了行政的规范。以 “假四层”为例,后来每幢装个五六户尚在“体面”之列。 抗战胜利后,房租谈判跟不上物价上涨,管理失控使得“二房东”在乱世中脱颖而出,赶不走、搬不动、绕不开,成 了房市的“永租”霸主和真正的受益者,最终毁掉了租赁市场。 租赁双方的争斗处于和平时期的大背景。到了1937年,减租运动嘎然而止:“八一三”后,华界的大片住宅都在 日军轰炸中被夷为平地,70万难民涌入租界,房租猛涨之余,还得先付三个月押租。战乱中保命要紧,对价格的敏感度骤然 降低。 “二房东”夺主 尾声(1946-) 抗战胜利并没有为房地产业带来春天。随后的“接收”被百姓称为“劫收”,房地产业也在劫难逃,在不断加速的恶 性通货膨胀中走向灭亡。 1946年后,有关当局虽然提出了《大上海区域计划总图草案》,但并未执行。由于“国统区”经济日趋崩溃,外 商无心恋战、相继撤退,很多公司把总部由上海改到了香港。“在中国开展大规模业务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新沙逊洋行老板 维克多·沙逊曾表示。他把所属华懋、远东、上海等地产公司改为上海分公司,设总公司于香港,资本额也改以港元计算。 “从汪精卫的时候就开始通货膨胀。”那时候住在淮海中路的陈慰慈回忆,“抗战胜利以后,美国货来了,用国民党 的钱一样也买不到,都要银元。买东西不讲价钱,讲一块银元买多少个,如果买碗那就买十个碗回去。不找钞票,因为钞票没 有用。” 物价飞涨之下,大家都忙着换黄金、银元,房屋建设陷于停顿,坎坷一生的近代上海房地产业油尽灯枯,只能静待来 世了。 租赁市场在日伪时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濒临崩溃:和1933年相比,地价涨了一千倍,而米价涨了五千倍,房租则是 战前的七千倍。真正的房东收不到钱,收到了也是一堆废纸;在失去强制力量干预的情况下,“二房东”(从房东处租房后再 进行分租的房客)喧宾夺主,随行就市大发其财,一幢楼塞进“七十二家房客”,都是“二房东”的功劳。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据1950年统计:市区建筑面积4679万平方米,居住、非居住各占一半,绝大多数为私人所有;土地则公用占 12.4%,私人占74%,外国人占13.6%。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初期个体工商业者还有创业的机会,房地产交易也未立即消失;只是房地产商业务少、税费高, 纷纷“资不抵债”,很多物业通过军事管制、征用、接管、代管、受让等形式被交给了有关部门。 1952年4月,上海市人民法院裁定扣押哈同遗孀16处房地产;第二年,在征用的哈同花园土地上修建中苏友好 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1954年由24家外商经租的15244幢房屋全部由市房地产公司经租部接办。 1956年公私合营,上海市进行了对房地产业和出租私房的“社会主义改造”。市区公有土地从12.4%上升到 44.4%,此后国家相继出台了限制私地买卖、出租;私有房屋买卖,基地不准作价,由国家收回;1963年起公家单位 租用私地改为征用……诸多措施收紧了房地产买和卖的口子,上海房地产业“随风而逝”。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