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中国NGO的第三种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7日10:33 外滩画报

  从1994年“自然之友”诞生至今,中国NGO已经历了10年的漫长发展。从单一到多元,由单独发展到策略联 盟,NGO活动正变得越来越有序,并开始不断影响政府决策

  外滩记者王杰/报道

  “我们呼吁,从长江第一湾/虎跳峡流域开始,清算以大坝截断河流的历史,以法律
的形式,永远禁止以任何理由在 珍稀、危殆的流域修建大坝,以避免尚存的自然流淌江河从此消失、生态灾难的发生和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相互依存局面 的终结。”

  9月26日,国家林业局《中国绿色时报》会议室里传出了这一要求有关部门停止即将上马的虎跳峡电站工程的呼吁 。这份名为《留住虎跳峡,留住长江第一湾》的呼吁书在中国河网和“天涯茶馆”等网站上贴出后,第二天,网上签名表示支 持者即达到数十人,其中包括来自香港及国外的专业人士和学者。

  民间保护金沙江源头虎跳峡原生态的呼声,至此到了一个高潮。

  民众对虎跳峡的关注和参与程度,也着实超出了北京人类学专家萧亮中的想象。萧是第一个发出保护虎跳峡声音的人 。今年3月,当从报上看到虎跳峡将修电站后,他惊讶万分,于是在6月,他背着行囊去了云南。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几乎走 遍了金沙江中游江段。

  7月,在中国河网的一次会议上,萧亮中讲述了金沙江、虎跳峡的现状,并最终引发了绿家园志愿者、环境与发展研 究所、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自然之友、地球村、天下溪、社区参与行动、全球环境研究所、绿岛9家中国环保NGO(N 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的缩写,即非政府组织)的联合参与。

  10月22日,一位知情者透露说,民间的呼吁,已经引起中央高层对虎跳峡的关注。

  这是中国环保NGO第一次大规模横向联合,在一个重大工程的决策上发出声音。而在专家眼里,保护虎跳峡的经历 ,显然真实勾勒出中国NGO的发展之路。从1994年首家环保NGO“自然之友”诞生至今,在1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 国NGO由单一到多元,从单独发展走向策略联盟,在变得越来越有序的同时,其在影响决策上发挥的作用也开始显现。

  环保志愿者的转型

  1993年,中国首次申报奥运会。但当国际奥委会官员问及“中国有无民间组织”时,中国官员一时之间无言以对 。

  这件事至今仍让NGO研究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难以忘怀。据他介绍,中国NGO最早是在上世纪 90年代初出现,当时陆续有一些国外基金会或民间组织进入中国,跟国内开展合作,其中,尤以环保NGO为主要代表。也 就在那个时期,中国民众的环保意识开始在衣食充足后慢慢觉醒。

  不过,“尽管当时致力于环保的个人和民间机构已经存在,(但)他们在任何人眼里都是陌生的,没有人了解他们的 背景和作为。”王名说。

  今年51岁的霍岱珊便是这些个体民间力量的一个典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霍岱珊就不断向有关部门反映淮 河支流沙颖河的污染状况。1998年,霍辞去《周口日报》摄影记者一职,开始以民间环保人士的身份专心投入淮河治污。 他沿着河岸考察,做调查报告,拍摄图片,不断向媒体反映,但收到的反馈几乎为零。

  在这期间,他花光了家里的10万元积蓄。他还经常收到一些让他少管闲事的匿名电话,并多次遭到殴打,但始终未 曾放弃。

  霍岱珊的环保卫士生涯,在2003年10月23日出现飞跃。这一天,霍的淮河卫士民间环保组织正式注册,至今 已吸纳了800多名热心环保人士,主要是大学生,也有教授和工人。而霍本人,也完成了从一名环保志愿者到一个NGO组 织负责人的转变。

  “这跟以往单兵作战取得的功效完全不同。”霍说,“因为组织能提供更广泛的信息供决策者参考。”

  民间环保组织起步

  当无数环保意识觉醒的人自发组织起来维护公共权益时,中国NGO开始真正活跃起来。1994年3月31日,中 国首家环保NGO——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在国家民政部正式注册,这便是后来影响深远的“自然之友”。现任全国政 协常委、梁启超之孙梁从诫出任会长。

  “自然之友”在保护可可西里藏羚羊上付出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记住了他们。近年来的残酷捕杀,使藏羚羊从几十万 只骤减到7万余只。为此,梁从诫发动“自然之友”全体会员声援在那里的反盗猎组织——“野牦牛队”,并上书国家有关部 门,要求大力保护藏羚羊。1997年,会长梁从诫还向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布莱尔提交了一封公开信,吁请他更有效地制止 英国国内藏羚羊的非法交易。

  熟悉“自然之友”的NGO成员说,他们“为中国NGO的活动提供了鲜明而有影响力的范例”。一个显著的事例是 ,“自然之友”在收到云南省一位环保志愿者来信反映滇西某县拟砍伐100平方公里原始森林一事后,立即把信送达当时分 管环保的副总理并同时转告媒体,这起恶性事件当即被制止。

  专家分析指出,在环保、生态等问题上,“自然之友”一向紧密配合政府,这虽然使这一NGO组织从成立之初便披 上了一层官方色彩,但也使它在短时间里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

  “换言之,民间组织其实是依靠政府力量成长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洪大用说,政府提出建立“小政府 大社会”的模式,为民间力量介入社会事务提供了契机。

  在1994至今的10年时间里,更多的NGO组织不断在各个领域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2001年,中国 NGO已经超过2000家。

  第三种推动力量

  2004年是“自然之友”成立十周年。而这一年,正如一些专家所分析的,因为NGO组织积极主动地介入公共利 益保护,影响或最终改变一些重大工程或项目的决策,从而在中国NGO发展史上留下了值得书写的一笔。

  2004年上半年的怒江建坝之争,至今仍让一些民间环保人士津津乐道。2月,“绿色流域”联合绿家园、自然之 友,在泰国世界河流保护大会上强调怒江保护。2月13日,他们通过云南政协提案,表达了审慎开发怒江的建议。

  3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绿色流域、绿家园志愿者和自然之友等共同发起“情系怒江图片 展览”,这再次引起人们对怒江命运的关注。4月2日,温家宝总理作出“应该慎重研究,科学决策”的批示。国家发改委怒 江建坝之议终因民间环保力量的坚决反对而被暂时搁置。

  萧亮中指出,怒江之举显示了中国的NGO组织已然开始从单独发展走向策略联盟,而这在随后的虎跳峡保护上体现 得更为突出。“绿色流域”的李大君说:“NGO必将以其开放性和活跃性,成为继政府、专家以外的第三种推动力量。”

  事实上,无论是怒江的反对建坝和虎跳峡保护,都只不过是一系列NGO影响公共政策的延续。据王名介绍,之前, 在四川紫坪铺、都江堰杨柳湖、贡嘎山仁宗海等水电大坝工程的争议上,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从公共利益出发,已经彰显了自己 的立场。

  两种力量间的制衡

  尽管中国NGO已开始越来越多地在政府公共政策上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但对他们而言,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始 终是个避不开的问题。在科学发展与地方利益至上这对矛盾的处理上,政府观点与环保NGO经常意见相左。而由于经常对政 府违反政策方针的行为予以制止或提出批评,NGO组织事实上招致了地方政府部门更大的意见。

  于晓刚对此已经有了深刻认识。据他透露,“绿色流域”曾邀请一个积极反对怒江建坝的高中生参加即将在京举办的 水电工程研讨会,机票都订好了,但那个女学生的身份证却被当地政府扣下。而在虎跳峡保护上,“绿色流域”也正面临着巨 大压力,有关环保组织是非法组织的谣言正在虎跳峡附近到处流传。

  王名认为,政府和民间组织是公共领域里两种不同的力量,因为处在不同层面,在争论过程中,对一些公共空间涉及 到的权利关系会有些博弈。“但(这)不是竞争关系,这样一种沟通有利于决策更科学化,更透明合作。”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纯情刀郎
情人、冲动的惩罚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雅韵国粹
水墨精华国粹雅韵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