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调查》:佰什坎的孩子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2日15:14 央视《新闻调查》 | ||||||||
总制片人:梁建增 陈虻 制片人:张洁 编导:范铭
出镜记者:柴静 摄像:李季 席鸣 录音:李宏卫 助编:肖洁 解说:柴静 责编:杜晓静 宋薇 合成:吕刚 策划主管:吴征 执行制片人:胡劲草 监制:李挺 庄殿军 总监制:孙冰川 被采访者 热汗古力 7岁 维吾尔族 热汗古力的姐姐 如仙姑 新疆莎车县佰什坎双语小学老师 张勇 新疆莎车县佰什坎双语小学校长 黄明 仙米西努尔 新疆莎车县佰什坎镇的书记 买买提·阿尤匍 努比艳 大姐 五年级 努尔艾力 四年级 努尼沙 三年级 新疆莎车县佰什坎双语小学老师 帕提古力 新疆莎车县佰什坎双语小学老师 李艳红 艾尼瓦尔 演播室:如果你是一个六岁孩子的父母,你会选择让他离开你的身边去一所寄宿小学,学一种你从来没有说过的语言,在另外一种跟你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文化里成长吗?在新疆喀什一个维族人聚居的地区,很多人做了这样的选择。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的孩子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今年十月,《新闻调查》去往新疆。 记者:你叫什么名字? 热汗古力:我叫热汗古力。 记者:你现在上几年级? 热汗古力:一年级二班。 记者:她讲得很好啊,是你教的吗? 如仙姑:不是:她的老师也教她,回到家里我也给她讲。 解说:热汗古力的姐姐叫如仙姑,也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 记者:她这么小她知道学习是什么概念吗? 如仙姑:我给跟她说,你要好好地学,能考上80多的话,我给你钱。 记者:她考80多,你给她钱,你哪儿来的钱? 如仙姑:就是爸爸妈妈给我的钱,就是小孩子喜欢钱,所以花钱。 记者:条件是要让她考试? 如仙姑:就是。 记者:考了吗?能考80多分吗? 热汗古力:他能考上。 记者:是因为姐姐要奖给你钱吗? 热汗古力:就是。 解说:姐妹俩的家位于新疆南部距离喀什市300多公里的莎车县。这里的维族人口占总人数的97%以上,走在街上,几乎看不到汉人。姐妹俩的邻居小伙伴们都不会说汉语,他们的父母也是地道的农民。那么她俩的汉语是从哪儿学的呢? 学生们:张大嘴巴a a a,圆圆嘴巴o o o,扁扁嘴巴e e e,aaa,aaa,a,a,aaa…… 解说:这就是热汗古力和如仙姑的小学——莎车县佰什坎双语小学。它是当地唯一的一所全汉语教学的学校。学校里清一色的都是维族孩子。 热汗古力在课堂上:sh-en shen,sh-en shen,sh-en shen,sh-en shen.…… 老师:对不对? 学生们:对“簦簦阏姘簦?lt;/p> 老师:对,继续努力啊,好,请坐。 解说:这就是学校所在的莎车县佰什坎镇,一个地地道道的新疆小镇。在这样一个听不到一句汉语的维族居住区,怎么会出现这样一所汉语小学呢?我们找到了7年前学校的创办者,现任校长黄明。 记者:在97年这个学校刚创办的时候,一共几个人,最开始? 黄明:刚刚开始是我一个人来的。 记者:你一个人来的时候,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黄明:没有学校,什么都没有。 记者:怎么开始的? 黄明:提起当年,一言难尽。 解说:黄明以前是当地一个汉族农场小学的汉语老师,会说简单的维语。97年,为了满足部分维族家长想让孩子学汉语的愿望,他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开始办学。最初,他开了一个汉语班,当时总共只有两个老师,教60多个孩子的课,没有固定的校址,也没有课桌、书本,当时教学环境之简陋,教学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随着学校的发展,想学汉语的孩子越来越多,学校在7年的时间里,辗转于农业技术站、兽医站、拖拉机站,艰难发展,先后搬迁了5次。 记者:你原来是一个有正式教职的,有教室、有学生的一个老师,你为什么要做这个选择? 黄明:我想让更多的人学汉语,也是学国语吧,为当地的少数民族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服务。 解说:2000年,黄明的汉语班正式挂牌成立莎车县佰什坎双语实验小学,黄明任校长。当时的民族关系还趋于紧张,许多刚来的代课老师都曾经有顾虑顾虑。现任五六年级班主任的张勇老师向我们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张勇:我们刚来的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就用床把门顶上,害怕。 黄明: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东西。第二天晚上,我在外面睡了一晚上。 记者:你想告诉他们什么呢? 黄明:我想告诉他们,实际这儿很安全。 记者:这么做对你们有没有影响? 张勇:正面和侧面,他做校长都不怕,你老师还怕什么? 解说:老师们的心理顾虑解决了。然而,更让黄明头痛的问题,还是怎么在这个几乎没有汉语环境的地方,教这些一年级的小娃娃学一种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毫不相关的语言。 黄明:用了一天的时间,教那么多东西,第二天来了一问什么都不知道。 解说:这是一个叫孜比古力的维族女老师在给一年级学生上课。 记者:我看你教起来也很困难,像刚才下课的时候你教”老师再见”这四个字,就教了四五遍,这都是以前教过的。 孜比古力:对,从小也没跟汉族娃娃一起玩儿过,很多话对他们很陌生,所以发音不准,老师再见,跟他们说说是第四声,他们总是拐来拐去的,我每次都给他们纠正的。每一堂课每一节课我都给他们纠正。 记者:每次都纠正。 孜比古力:嗯。 解说:象孜比古力这样的维族老师要教发音系统完全不同的维族孩子说汉语,尚且如此困难,那么,黄明这个汉族小伙子老师当年又是如何开始他的汉语教学实验的呢? 记者:你知道实验就是有风险的? 黄明:有风险,家长承担的风险更多,他的子女要实验失败的话,耽误一代人。当年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记者:你有没有借鉴? 黄明:没有任何借鉴。当年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记者:来的清一色都是不会讲汉语。 黄明:每一节课学一个词,每天学一句日常用语,一个月以后,他已经学了将近50句日常用语和200多个词语,就动员让他说,那是我们最艰难的时候。在校期间,一进伙房每天就立一个牌子,上面还写着,同志你已经进入汉语语言使用区,请注意使用汉语言。 解说:为了让学生有更纯粹的汉语环境,黄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寄宿制。学校借用了兽医站的场地,建了男女生宿舍,学生周末才回家,在校期间要一律使用汉语。现在读六年级的仙米西努尔,六年前刚开始寄宿的时候曾经很不适应。 仙米西努尔:刚去的时候,想妈妈,喜欢妈妈,所以天天哭。 记者:因为你要寄宿是吗? 仙米西努尔:嗯。 仙米西努尔母亲:跟妈妈一块回去我想。 记者:那后来怎么没回来呢? 仙米西努尔:后来哥哥来了骂我,你不上学的话,给你买几只羊,养羊去。 解说:幼年的仙米西努尔非常依恋母亲,校长告诉我们,刚来寄宿的时候,她还没有断奶。 黄校长:他妈妈来,而且隔三差五地来。到办公室,又想说什么又不说,不好意思说,她每次来 要让她吃一下奶。 记者:是不是真的啊? 仙米西努尔:真的。 解说:几乎每个刚开始寄宿的孩子都有过类似仙米西努尔的情感经历,但很快他们就适应了寄宿的生活。 解说:这是一个孩子寄宿生活的普通一天。 (学校的寄宿生活):学生寄宿纪实:起床、洗漱、早餐、晨读、一天的学习、妈妈偶然来探望,夜自修 ,睡觉。 学生们朗读:《植物妈妈有办法》:植物妈妈有办法,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要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解说:父母疼爱子女是人之常情,那么为什么维族的家长们会舍得把这么小的孩子送到实行寄宿制的佰什坎小学学汉语呢?这种语言在他们的生活中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采访了佰什坎镇的书记买买提·阿尤匍。 记者:这个乡镇里面的维族人口跟汉族人口的比例是多少? 买买提·阿尤匍:维族人是97.5%。 记者:绝大多数人口都是维族的一个乡,为什么要建一个学汉语的学校? 买买提·阿尤匍:我自己也不懂汉语,这几年的政策,和给自己的工作上带来许多不便,语言不通,不学汉语对今后的各类发展都有制约。所以要广泛地发动干部队人们进行大力宣传学汉语。 记者:为什么要让他们学汉语呢? 如仙姑父亲:国家的发展需要汉语。孩子们如果学了汉语,即使我们去世了,他们也不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黄校长:当地的农牧民要找种花的书籍、鱼养殖的书籍,他找不到,找到的只是汉语。 解说:在新疆的维族居住区,普通维语小学从三年级才开始教汉语课,3、4天才有一节,再加上缺乏练习,没有语言环境,很难学好汉语。佰什坎双语小学通过实行寄宿制,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相应地,学校所收取的各方面费用也远远高于普通维语小学。人均一学期420元,这笔钱对于当地许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许多在维语小学上学的孩子想上汉语小学,却也只能望墙兴叹。 如仙姑:英语、电脑都是汉语的,会汉语我觉得能翻译东西,也能工作我觉得,会汉语的话,干什么活都能干。上维语学校都是,男生也是裁缝,女生也是裁缝,都是裁缝怎么能生活呢? 解说:如仙姑告诉我们,她家有四个姐妹,两个姐姐都在维语中学念书,但为了让她和妹妹接受汉语教学,父亲辛苦地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他最担心的是孩子不好好上学。 记者:你爸爸的这个想法你知道吗? 如仙姑:知道,他都是为我们。就是因为我们四个人没有男娃娃,四个女孩。 记者:这有什么问题呢? 如仙姑:他们不在以后我们四个娃娃没有男娃娃,就是看我们。 (如仙姑唱歌:《知识的好处》歌词大意:爸爸这样劝解我们,没有学问的人华而不实,如果你们被无知和迷信包围了,未来的命运怎样让人担忧。) 解说:黄明告诉我们,2003年佰什坎小学在国家“一教”工程的支援下,搬入了现在的新校舍,教学环境有所改善,但是所有教学费用都仍由学校自给自足。学校依然面临着经费紧张、师资严重不足等难题。 黄明:四年学生翻了三倍,老师还在原地踏步。 记者:那你这怎么够用呢? 黄明:当地也聘不上老师,都是嫌这儿远。 解说:由于师资太过缺乏,以至于如仙姑的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能在当地做一名教师。 记者:为什么? 如仙姑:就是光荣的、艰难的一件事。 记者:为什么说是艰难的呢? 如仙姑:老师比我们困难,若我们上学,筋疲力尽给我们教东西。 解说:为了吸引优秀的代课老师留下教学,学校用所收学费和寄宿费的大部分用来补贴代课老师的工资,用来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 记者:你就是靠收的这个费用来养学校吗? 黄明:对。 解说:大多数时候,学费都能按时收清。但今年,在学校三个年级上学的努尼沙兄妹三人的父亲得了腿病,丢了工作,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眼看到了交学费的最后期限,三人的学费都还完全没有着落。 解说:这是大姐努比艳,五年级,是学校唯一得过自治区数学竞赛二等奖的同学。这是老二,努尔艾力,四年级。这是最小的女儿,三年级的努尼沙。 记者:那到现在为止其他学生的学费交得怎么样了? 黄明:都交齐。 记者:就剩努尼沙这一家? 黄明:应该差不多就剩她这一家。 解说:9月下旬,黄校长和努尼沙的父亲谈了一次,黄校长告诉他,学校可以减免一个孩子的学费。 黄明:这样子我说三个里面你选择一个,我们给你全部免了,403个学生里面唯一一个免费,这个免费不是说国家免几十块钱的课本费,学杂、课本费、书本费、住宿费、伙食费,全部什么都不收.其他两个我们说也不是劝退,给你提一个意见,到民族学校不花钱。 记者:他当时怎么说,接受吗? 黄明:准备带那两个小娃娃走。 记者:去带孩子了吗? 黄明:带孩子,他孩子不愿意走, 记者:你当时知道这两个孩子不愿意走吗? 黄明:我看到他带着娃娃走,娃娃流泪,我就回避了一下,我很矛盾,我回避了一下。 解说:黄明矛盾的原因是,以学校目前的财力,要减免三个孩子的学费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黄明:他父亲说再给他三天的时间,他下个星期一给我答复。 记者:那就是说国庆这几天的假期,是吗? 黄明:是。 解说:努尼沙的父亲显然很难选择。那三个孩子又是怎么想的呢? 记者:这三个孩子里面可以有一个人免费读书,但是其他两个人要退学,你知道吗? 努比艳:知道。 记者:你想没想过你们三个人当中有谁会留下来? 努比艳:没有,没有想过。 记者:为什么没有想呢? 努比艳:我一想就心里特别难受、难过。 记者:你流过眼泪吗?为这件事情? 努比艳:流过。 记者:有人知道吗? 努比艳:不知道。我哭的时时候别人问我怎么了?我就说头疼了,我不给别人讲。 记者:你心里担不担心呢? 努尔艾力:担心。 记者:担心什么啊? 努尔艾力:担心上不了这个学校。上不了学校,我就学不了汉语。 解说:努尔艾力的班主任帕提古力老师告诉我们,努尔艾力在班上是个爱学习又热心的好孩子。虽然家境贫穷,但他曾为了班上的朗诵比赛捐过6个本子作为奖品。 记者:你这6个本子自己用可以用很长时间,家里也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把它捐出来呢? 努尔艾力:没有本子就不能举行朗读比赛。 记者:你很喜欢朗读吗? 努尔艾力:就是。 记者:能不能读一段你自己最喜欢的? 努尔艾力:我看到鸟儿飞到天空,他们飞得多快呀。明天他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 记者:你为什么喜欢这篇课文呢? 努尔艾力:他说假如你一直很时间赛跑,它就会成功。 记者:对你来说什么是成功? 努尔艾力:好好学习考到当警察的学校。 记者:很想当警察,你知道当警察是要干什么吗? 努尔艾力:保护,报效莎车县的安全。 记者:为什么要保护莎车的安全? 努尔艾力:因为刹车是我的老乡。 记者:家乡。 努尔艾力:我要保护我的老……家乡。 努尼沙:我很想上汉语学校,不知道汉语的话将来没有(办法)找工作。 记者:你将来想干什么工作? 努尼沙:医生。 记者:为什么当医生呢? 努尼沙:爸爸的腿不好,长大以后当医生,治爸爸的腿。 记者:如果是你自己能选择的话你觉得谁应该留下来? 努尔艾力:如果是一个留下来的话,是我的姐姐留下来。 努尼沙:姐姐。 记者:为什么? 努尼沙:努比艳学习好。 努尔艾力:姐姐的成绩很好。 记者:如果你们三个人当中只有一个能留下来的话,你会做什么选择? 努比艳:我会选择让弟弟或者让我妹妹上。 记者:为什么不是你自己呢?你的成绩不是他们当中最好的吗? 努比艳:因为我弟弟的记性不好,让我弟弟上维族学校,背的东西也很多,他学不成。 记者:那妹妹呢? 努比艳:妹妹也是,数学不好,让他们在这儿上,他们要学汉语学得更好。 记者:你们姐弟之间从来没有商量过吗? 努尔艾力:没有。 记者:不谈这个话题? 努尔艾力:没有。 记者:是不想谈吗? 努尔艾力:就是。 记者:明天就是孩子开学的日子,你怎么办呢? 努尼沙父亲:我找朋友借钱,想办法让孩子上学。如果借不到钱我可以把房子卖掉,我可以租房子住,房子卖到的钱我可以供娃娃上学,我自己可以租房子住,用卖房子的钱供孩子上学。 记者:你做了卖房子的心理这些吗? 努尼沙父亲:心理上也做过准备。 记者:可是有什么东西能够比一家人能够有一个地方住更重要呢? 努尼沙父亲:那是肯定重要,但是娃娃的将来,娃娃的学习更重要。 记者:你知道学校给你爸爸的期限是说过了国庆的长假就要把钱交来吗? 努比艳:知道。 记者:你知不知道你爸爸借来钱没有? 努比艳:不知道。 记者:你问过他吗? 努比艳:我不想问。 记者:为什么呢? 努比艳:如果问了爸爸说没借,我们又伤心。 解说:10月8日,是国庆长假后学生们返校的日子,也是学校给努尼沙父亲作出选择的最后期限。努尼沙的父亲没有出现。黄校长一早来到了学校,召开升旗仪式前的党员会议。 黄明:关于我们学校努比艳他们兄妹三个,在我们学校已经读了四五年了,他们家到现在为止,学费几乎一半也没交上,针对这个问题怎么办?大家看,都各抒己见。 解说:老师们经过讨论和比较,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 老师:我同意…… 黄明:那就这样子,把它定下来,定在今天,2004年10月8号,党支部会议的研究决定。 黄校长:那就记录下来:2004年10月8日党支部决定。 解说:到底谁会留下来呢?三姐妹心中都很忐忑。 广播:现在我代表学校党支部宣布两项决议,我们学校努比艳兄妹三人,到目前为止相关手续没交清,学校党支部会议研究决定,对努比艳同学她的所有的学费生活费、住宿费,学校全部给予减免,因为她是目前为止我们学校唯一的一个代表最高荣誉自治区数学竞赛二等奖的学生,大家能不能通过。 同学们:能。 记者:当时校长说的时候,我们从镜头里看,你没有什么表情,你在想什么呢? 努比艳:我听到那个话,后面还没有说弟弟妹妹的事情,害怕弟弟妹妹上不成学。 记者:你当时听到要减免你的学费,你第一反映是担心你弟弟妹妹吗? 努比艳:就是。 记者:你担心他说什么? 努比艳:把我的学费减免,不让我弟弟妹妹上学。 广播:对努比艳的弟弟和努比艳的妹妹努尼沙,学校2004年10月8日党支部研究决定,号召和动员全校的师生为他们兄妹二人募捐,募捐仪式定在下午第一节课,在篮球场。 记者:你听到他说你心里怎么想的? 努尔艾力:我非常高兴。姐姐能留下来,姐姐不用钱了,我们两个能上学我们很高兴。 解说:当我们来到努尼沙的班级时,他们的班主任李艳红老师正在班上进行捐款动员。 记者:你为什么要用这种公开的方式跟学生去说? 李艳红:让他们知道,我们班少一个人的话,他们心情是什么样的,我说努力萨回去你们会怎么样,有几个男生就说我们会哭的,我说那好,我们就给她捐款好不好,他们说好。 记者:她说大家愿不愿意让努尼沙走,你还记得她说这句话吗? 努尼沙:是。 记者:同学们说什么? 努尼沙:不愿意。 记者:他们这么说,你心里听了怎么想? 努尼沙:我心里很高兴。 解说:升旗仪式结束后,努尼沙的父亲来到学校,孩子们的学费还没有完全借齐,但他意外地得知了校长的决定。 记者:你想过学校会这么处理吗? 努尼沙的父亲:没想过。因为学校也刚从困难的环境中走出来,以前没有这样的学校,现在有了,刚建校的时候没有教室,老师也没有工资,有的老师一个月只拿150块,有的连150块都拿不到,有时候老师的工资会拖欠四五个月,他们也很困难。 解说:中午吃饭的时候,姐姐努比艳终于露出了笑容,而她的妹妹努尼沙和弟弟努尔艾力也吃得很香。但是没过多久,我们突然发现,努比艳坐在地上哭起来,如仙姑在旁边劝她。原来有个别调皮的同学嘲笑了努比艳。 记者:别人嘲笑你什么? 努比艳:嘲笑我爸爸腿不行。有一个最调皮的学生说我给你捐两块钱,这句话最让我伤心。 记者:为什么。 努比艳:他的意思是嘲笑我们家穷。我坐到一边哭的时候,一个四年级的如仙姑说,姐姐你不要哭,别人都在笑你,不要哭。 记者:你为什么这么劝他呢? 如仙姑:我觉得不是嘲笑的事情。三家三个人上汉语学校,怎么能交完那些钱,不是嘲笑的话。 记者:你是说不应该被嘲笑是吗? 如仙姑:嗯。 记者:她说这些话对你有帮助吗? 努比艳:有。走的时候,那些同学又说了几句话,我对他们说,你们也想好好学习,天天这样玩,就会嘲笑别人,到时候我看你们怎么办, 记者:说这些话需要勇气吗? 努比艳:需要。 记者:你的勇气从哪儿来呢? 努比艳:我也很想哭,可是我,全班人都在帮助我,我这样想。 解说:下午三点,募捐如期举行。学校在捐款前组织了简单的文艺表演,但三姐妹的脸上仍然看不到笑容。学校的老师们带头捐了款,孩子们也表现地非常踊跃,然而我们意外地发现,姐姐努比艳也在捐款的队伍中。 记者:当时捐款的时候你也捐钱了吗? 努比艳:捐了。 记者:捐了多少钱? 努比艳:一块钱。 记者:去捐这一块钱的时候,你觉得你是捐给谁的? 努比艳:捐给我家庭的,交我弟弟和妹妹学费的钱。 记者:你在什么地方,你捐了吗? 努尼沙:捐了。 记者:你也捐了,捐了得到钱? 努尼沙:一块。 记者:你哪儿来的钱? 努尼沙:早晨爸爸给我馕吃。 记者:你捐的这个钱,捐给谁了? 努尼沙:自己。 记者:为什么呢?……如果你觉得说不能很清楚地说出你的想法的话,你愿意写给我看看吗?愿意吗? 努尼沙:愿意。 (努尼沙写字空镜) 记者:你说钱少了,我们不能上学。是吗?你是想让钱多一点吗? 努尼沙:是。 捐款现场:总数804块5毛。 解说:校长代表学校,把捐来的钱交给努尼沙的父亲。他也当场把两个孩子的学费如数交清。 学生们朗诵《唐诗》:两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陵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解说:高年级的同学已经开始学习中国的唐诗,低年级的同学却还在从最简单的拼音学起。 记者:学校好吗? 艾尼瓦尔:好。 记者:什么地方好? 艾尼瓦尔:学校各个地方都好。 记者:知道上学是什么意思吗? 艾尼瓦尔:上学有好处,可以学字。 记者:你会写字吗? 艾尼瓦尔:会写好多字。 记者:来写一个字给我看看。 艾尼瓦尔:a o e i u …… 解说:10月9日,我们正赶上学校每月一次的月考,这是学校用于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例行考试。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全都在操场上,间距两米,进行考试。校长说,这是为了让考试严谨公正,从小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既不害怕考试,也不会在考试中作弊。 如仙姑:我要好好地学习,努力地学习,也是为祖国,也要为自己,也要为祖国。 记者:在你心里祖国是什么呢? 如仙姑:像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 记者:你知道新疆以外还有哪些地方吗? 如仙姑:知道,就是北京、美国。我电视上看过,但是没有去过。 记者:你向往这些地方吗?想去吗? 如仙姑:想去。 解说:黄校长和张勇经常把学生带到莎车县之外的喀什和乌鲁木齐等地,让他们感受外面的世界。 记者:你这样带他们出去,你觉得对他们有影响吗? 张勇:有很大的影响,这边都是都是说汉语,包括上厕所掏两毛钱都是说汉语,问男厕所在哪儿,女所在哪儿?都是汉语和英语。 记者:他们有没有跟你说,他们有什么感觉? 张勇:他们感觉要是学了汉语用处太大了 解说:但是,在这样的纯汉语教育环境里,这些孩子会不会远离了他们自身的民族文化呢? 仙米西努尔:这个地方农民的娃娃都戴头巾,我不戴。 记者:你回到家里也不戴头巾吗? 仙米西努尔:就是。 记者:在你自己的心里你是一个维族小姑娘吗? 仙米西努尔:还是,不像维族小姑娘,像汉族娃娃。 记者: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也许你去内地念书了,但是别人看着你还是一个维族姑娘的样子,你的头发、你的眼睛、你的皮肤是改变不了的,你希望别人怎么看你? 仙米西努尔:希望,看成是一个好孩子。 记者:跟汉族跟维族都没有关系? 仙米西努尔:对,没关系。 记者:在你的眼睛里面有没有汉族人和维族人的区别? 仙米西努尔:有。汉族人不会做拉面,维族人喜欢做拉面。 记者:在你看起来就那么简单是吗? 仙米西努尔:嗯。 记者:你知道很多人会想,觉得很复杂,这是两个民族,说两种语言,有两种文化,有很多很多的不同,你不这么想吗? 仙米西努尔:没有。 解说:黄校长告诉我们,出于学校的特殊性,他们给学生额外增加了新疆自然课和高年级的维语语法课。 黄明:他们的母语我们是一直没忘,一直就是每节课的课时比重很多,课程表上是三节课外加一节自习课,一共是四节课,我们要必须抓双语。 如仙姑:也能学会汉语,也能学会维语。 记者:你不想忘记自己的语言? 如仙姑:我们不光要学汉语,也要学维语。 记者:你用维语教我一声谢谢,行吗。 如仙姑:热河买特(谢谢)。 记者:热河买特(谢谢)。 解说:从2000年开始,国家推出新疆内地高中班,让新疆的优秀学生有机会免费到内地各大城市上高中,2004年,新疆也推出了第一届自治区区内初中班,让新疆各地的优秀学生通过考试,有机会免费在新疆区内的大城市上初中。竞争是激烈的,但莎车县佰什坎小学已经送出了好几个以优异成绩考上内高班和区内初中班的孩子。这也是其他佰什坎小学孩子们目前奋斗的最高目标。 记者:什么是你心目中的成功? 黄明:就是一句话,就是近十年之内在这个地区走出几百个个学生在内地各大中小学城市上学,都走出去看一看。 柴静:你将来想当什么? 孩子们:当军人,当教师,做一个警察,为国家当一个好好的医生………… 相关专题:央视《新闻调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