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农民的大事业 为在京漂泊的农民工排忧解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15:35 CCTV《共同关注》 | ||||||||
这可能是中国第一条由一位普通农民自己设立的排忧热线了. 普通农民写出了洋洋万言的《丁家梁农民现状调查》. 陈军还在北京郊区种地卖菜. 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农民,除了在北京郊区种地、卖菜外,他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热线电话,为漂泊在北京的农民和打工者提供排忧解难,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他还对农民的生活现状有着自己的思考。他对河北老家的农村作了深入的调查,写出了洋洋万言的《丁家梁农民现状调查》,这位普通的农民是谁呢? 这是在京郊的一个简陋小屋里传出的温馨话语,这可能是中国第一条由一位普通农
陈军:很多的外来者,都是单身一个人来到城市,他们为了这个城市的建设实际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他们往往在精神生活上却是一片空白,有时候确实就是烦,就想找一个人说一下,都没有地方可说,没有人听。 在苦闷的时候,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找不到,这也是陈军刚到北京时的状况,他不想看到这样的经历再发生在别人的身上。于是,陈军专门申请了一部电话,并且向社会公布了号码,专门倾听农民们的苦恼和烦心事,一条热线就这样开通了。在经常打进电话的人里,有一位叫做河妍的黑龙江女孩儿,单身一人,又远离家乡,在北京的生活让她觉得无助和孤独。河妍到北京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了。刚来北京的时候,像所有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希望在这里把美梦变成实现。可是,河妍却始终没有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河妍:因为本身是对北京的期望值特别高的,然后你来了两三年之后,感觉自己混得还是一无是处,就会有一种动摇感,就是我来北京究竟对不对呀,我是不是不应该来这里呀,或者是我应该再一次离开。 虽然忙碌,但河妍却始终感觉不到充实,似乎离她预期的目标越走越远。 河妍:我觉得每个人在外边可能你尝试失败的机会比较多,然后你都很希望能够有人给予你一些鼓励,就是真诚一点的鼓励,哪怕就是一点点,因为你觉得自己不行,可能你这样想的时候比较多,所以我特别欣慰的认识他。 就在河妍最困惑的时候,她认识了陈军,知道了陈军的热线,河妍开始通过电话向陈军倾诉自己的苦恼,多次的交流,河妍慢慢的了解了陈军,并且成了特别要好的朋友。 河妍:就觉得像自己的哥哥似的。有的时候我觉得挺不好意思的,拿他当个垃圾桶,自己脑子里、心里那些烦恼、垃圾全都丢给他了。 陈军:因为有同样的经历,他们听我这样说的时候,大家很容易接受你。因为我不怎么虚伪,我就说,我就是卖菜的,你在肖家河走过的时候,可能路过我的菜摊,我说你记住,买我的菜去。 这,就是陈军的表达方式。河妍的困惑,也是其他一些到北京打工者的困惑,陈军作为他们当中的一份子,有着深刻的体会。陈军希望“烦忧热线”的设立可以为他身边的人们提供帮助。 陈军:我别的做不了,那么我听听他的烦恼,听听,这一点我可以做到,我和我朋友说我要办烦忧热线,谁有烦心事就告诉我。别的做不了,我就听。 尽管陈军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理解,有时,甚至被称作“不务正业”。因为在有些人看来,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农民,只可能是被当成一个没有思想、没有精神的体力劳动者,根本无法思考如此复杂的农民问题。 陈军:我有一个理念,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每个人尽自己的努力,做一点事,最起码我们大的环境改变不了,我们周围会有一个好的氛围,这样的话我们就会生活好一点。 陈军希望自己的行动可以影响更多的人,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只要用心去做,事情总会一点一点地做好。 河妍:如果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话,他至少燎原到我这了,然后我会把他这种热心,这种善良,会传给更多的人。 像河妍这样通过陈军的热线电话重新点燃希望的人现在已经有上百人之多了。尽管每个人的境遇不同,但陈军都会倾注一样的热情和关注。张玉金,也是在这样的鼓励下开始了新的生活。 张玉金:农村的人呀,他们都对城市的人,都有一种隔阂那种心理。来北京,刚来的时候,看见什么人,哪怕是个小孩子,也是躲躲闪闪的,好像是他们,即使不会伤害咱吧,(但是担心)他们是不是看不起我们。 这个小伙子是陈军的老乡,思想上的顾虑和内向的性格让他对北京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原本想在这里闯荡一番的张玉金陷入了深深的苦闷。 张玉金:在我特别烦的时候,老乡跟我说陈军办了一个“烦忧热线”,然后就给他打电话,跟他说我心里的一些烦恼,他告诉我,人总是要走向社会的,必然要面对一些事情,要勇敢一些。 陈军:最起码,在你的发展过程中,你得和人打交道,如果是很自卑,自(我)封(闭)的话,你肯定会受到很多的限制,起码得学会和人交流。 有了陈军的鼓励,张玉金开始慢慢的尝试着接触这个陌生的城市。 张玉金:我从小就一直写作,喜欢文学,我就希望通过写作来谋生,我开始打广告,在北京一些报刊上做一些广告,后来就有许多学生的家长给我打电话,让我辅导他们孩子的写作,这样我就接到了第一家家教。从那以后呢,我信心就特别的足,接了好几个孩子的家教。 陈军:从当时一个农村小青年,见人都需要躲躲闪闪的,什么都不了解,慢慢以后呢,通过接触社会,慢慢和人交流,然后他现在可以给城市里的孩子当家教去,这是一个多大的突破呢,是吧,如果他只是以前的那种封闭式的,自己就关起门来,然后不接触社会的话,他再有能力,恐怕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陈军留给别人的印象是善解人意和循循善诱,你不太容易看到他脆弱、苦闷的一面,这是因为它们被深深的埋藏着,不是那么轻易地就可以被挖掘出来。而陈军自己也在逃避着,那是一种蕴含在精神世界里深深的忧虑和恐惧。他说:自己好像是生活在梦中,他真得很担心,一旦哪一天梦醒了,他敢不敢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个物质上极度匮乏的人如何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就算得到了,这种感觉会长久么? 陈军:我很多朋友说我每天都生活在梦中,别人说的好听点,生活在理想中,实际上每天确实生活在梦中,我都不知道有一天我梦醒的时候,我精神会不会崩溃,你想想,哪一天我这块地方没了,我去哪去?我该干什么去?我都不知道。 陈军的困惑来自生活的窘迫,在他的朋友当中,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个每日为理想奋斗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 河妍:我确实没有想到,因为我没想到电话这边,整天接电话这个人,他生活的环境会是这样,我觉得自己在外面住的,我发现他的条件比我还要简陋得多,确实没有想到。 在北京,陈军一家三口就挤在这间十平米多一点的小屋里,地板就是高低不平的泥土地,天花板上糊着报纸。窗户上没有玻璃,是用一层塑料薄膜包裹着,每当刮风时,它就哗哗作响。这间小屋既是卧室,又是客厅和厨房,陈军的父母睡在这张土炕上,陈军则用箱子和木板为自己搭了一张单人床。每天,他就坐在这里,用捡回来的一个熨衣板作写字台,开始属于自己的精神之旅。 陈军:我之所以我能够坚持住,就是我能够得到很多朋友们,陌生的或者是认识的这些朋友和老师,或者像河妍这样朋友的支持,虽然很多时候都是这种精神上的支持,但是这种很多时候会支撑你走下去。 除了朋友们对陈军的鼓励,陈军的母亲,也在全力支持着他,虽然不太清楚儿子到底在做些什么,也帮不上什么忙,但是母亲默默地承担了家里大部分的家务和农活。 陈军的母亲:我们一辈子什么也不懂得,不能叫孩子什么也不干。我就是一辈子什么也不懂,也不识字,我希望他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 每天起早贪黑的忙碌着,一斤菜也就赚几毛钱,卖菜赚回来的钱,除了吃饭、穿衣,陈军还要为他的“烦忧热线”交电话费。 陈军:每个月到月底的时候,(交)电话费都感觉心疼。你想想这一百块钱,我得挖几次地,摘几次菜,我妈在肖家河(菜市场)呆多长时间,和别人侃多少回价。 但就是这样一位生活艰苦的农民,脑子里想的却是如何为别人排忧解难。在他的身上,充满了常人无法理解的疑问和矛盾。但陈军还在坚持着,他希望这条热线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特别是那些像他一样的打工者。 在和陈军的交往中,你能够感觉到,他就是一位生活在我们身边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他几乎不太关心别人对他的看法,所以当有些人不理解,甚至指责他时,他几乎不做什么反驳,而是默默的承受着,继续着自己的梦想。这似乎是陈军从小与生俱来的性格,就像是面对着老家艰苦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他除了默默地接受,别无选择。 陈军生长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张北县农村,家庭贫困使得陈军在初中毕业时就中途辍学。在勉强供养陈军完成了九年的义务教育后,背负着沉重经济负担的家庭再也拿不出一分钱支持他跨进高中的校门了。 陈军:当时家里边状况确实是很不好,我们兄弟姐妹三个念书,家里边也没有什么收入,那时候我记得家里边每年到秋天年底的时候去收农业税,收费的时候… …,因为没钱吧,所以会计就给你打个贷款的条子,等于贷款还债了。 即使是每日辛勤的劳作,在河北老家,陈军一家还是要靠借钱来维持生计。家庭贫困和连续负债击碎了陈军的上学梦,打击接踵而至,因为没钱治病,陈军眼睁睁的看着妹妹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陈军:当时发生这种意外以后,别说我的父母了,就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相信这是事实。我怎么也想不通,为了安慰我自己,我就说,我就专门写了一首(诗),我就当她是出远门了。那么我得好好的活着,等着她有一天能够回来。 面对接连的遭遇,除了默默地承受,这位普通农民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么多的不幸会一次次的降临到他的头上。 陈军:因为我耳闻目睹这么些的苦,因为我本身这么多年来在外边,外界的干预和参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最终,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农民自己去探讨这个方案去。 陈军把他的思考落实到了行动中,在他的老家,河北省张北县的丁家梁村,陈军用了半年的时间走访了全村的105户人家,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丁家梁农民现状调查》。在调查中,除了大量的数据采集、分析以及计算外,陈军提出成立农民劳动服务公司,在媒体开办农民信息资讯服务专栏等主张,那一年,陈军18岁。 陈军:我觉得这里有很多社会的原因,农村要想发展,必须找出阻碍农村发展的根源来,阻碍农村发展的这些根源是什么,才能对症下药,所以作为一位农民,也应该更积极的探索、努力去。 没有人可以否认一个年收入不足两千元的五口之家生活的窘迫,在陈军的老家,河北省张北县丁家梁村,大多数的乡亲们就过着这样的日子。为了改善生活,陈军离开河北老家来到北京,在北郊的肖家河村承包了两亩菜地,靠种菜、卖菜为生。即使是到了北京,作调查、采访和记录心得仍然是陈军每日必不可少的功课。 陈军走访的这所“春桃小学”专门为民工子女提供教育,校长和陈军一样,来自河北农村,是地道的农民,陈军通过了解这些农民工子弟的就学问题,关注着这些人在北京的生活状态。 除了实地调查,陈军也在读书中寻找着他需要的知识。《农民问题分析》、《中国社会各阶层报告》这样的书看上去似乎和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没什么关系,甚至有时会遭到非议,但是陈军却坚持在里面寻找着他想要的希望。 陈军:很多人都对我不怎么理解,都说你一个农民,把你的地种好,多赚点钱,是你的本分,你看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呀,我觉得,虽然从经济上,从当前的这种形式,这种环境来说,给我从经济上得不到什么帮助,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是,从一个人来说,他应该是,除了他的物质生活以外,还应该有他的精神追求。 这就是一位普通农民的精神追求,在北京北郊的肖家河村,陈军会把这样的一页纸送到你的手里,上边这样写到 “一个普通的农民想对全国的农民说,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征途中,你们肯定会遇到困惑、烦恼、甚至于失败,请不要气馁、不要回头,010—62829859,烦忧热线的主人在用他微薄的力量支持着你。他只是一个普通农民,作为你们中的一员,他愿和你们一起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相关专题:关注中国民工的生存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