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冠超 600年后重下西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6日16:40 时代人物周报 | ||||||||
-本报记者杨东晓 薛冠超现在只欠"东风"了。他正静静地等待着十一月下旬的东北季风,到那时他就可以像600年前的郑和那样, 乘风破浪,远下西洋。不同的是,当年郑和登乘的是"宝船",随行船只二百多艘,近三万人;而薛冠超将乘坐一艘"绿眉毛 "仿古木帆船,同行最多二十名考察成员。
几度极地探险的历练,使这位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的专业摄影记者认定:航海创造英雄。 "有了船在海上航行,生命才能鲜活和生动,也才会引起更多人对航行的兴趣。"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 ,薛冠超觉得自己非拿出点"实际行动"来不可。 "全副武装"的仿古航行 考虑到海洋文化的厚重和对历史的传承,薛冠超选用了仿古船来纪念郑和的七次西洋之行。 600年前,郑和造出100多米的宝船,而现在却已经无法复原。"我们对自己的祖先、自己的历史,尤其是郑和 ,尊重得太不够了。"中国历史博物馆高级研究员雷丛云说。那时,人们就懂得了在航行中怎样很好地利用洋流和季风系统, 足见当时技术的发达程度。 薛冠超这次采用的仿古船名为"绿眉毛",从外观上完全仿古。不同的是,它的内核由"高科技"来武装。"在今天 的航海中,不能置现代科技条件而不顾。"针对现代科技在这艘船上的运用,薛冠超解释说。 薛冠超抚摸着近两米的"绿眉毛"船模,正正它端正的龙骨,掸掸本无纤尘的风帆,"GPS、雷达、水深仪、VH F、单边带、海事卫星电话、气象云图传真接收机,我们的船上都有装备。但这些设备对我们这次航海不会起到绝对关键的作 用。我们以古代的航海技术作为主体技术支撑,这样才能达到考察和实验的目的。" "绿眉毛"帆船内部结构为一层主甲板,两层舱室,九道水密舱横壁共分出十几间大小不等的工作、生活舱室,在配 置现代化生活设施的同时,装饰装潢以明清特色为主,古朴典雅。 作为仿古航行,薛冠超带上了古罗盘和牵星板,"GPS的代价是发射多少卫星啊!我们的祖先不用发射卫星,用天 上的恒星就能定位。" 薛冠超把这次航海叫"文化交流和考察"。在他的船上,载着新世纪的文明--记录中国传统文化的光碟、印刷品资 料,连科考队员的服装也是颇有民族特色的唐装。"都是响当当的民俗文化!"说这话时,薛冠超尤其突出了"民俗"两个字 的分量。 豪华的远洋阵容 600年前的郑和就是一个和平使者,今天,薛冠超将依然以和平使者的身份,与沿途各国交流。 "如果资金到位情况良好,我们就可以一起出海了。"此次下西洋的预算费用近2000万人民币,而薛冠超这里说 的"我们",包括北京大学历史系的王天友,社科院边疆史学研究所厉声、明史所的万明,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 研究所研究沉船打涝的张威等。 "沿途每一站都将上岸考察,并请当地媒体和居民登船采访参观,还要联系各地博物馆和大学有关海洋研究的学者, 同他们一起作学术交流。"他们将重点考察当年郑和下西洋所经港口和当地博物馆馆藏中中国明代的遗迹:陶瓷、瓷片、工艺 品,并带回当地的研究成果和史料,以弥补我国在此领域的不足。 在航行方式的选择上,薛冠超计划采用区段式实验的方法,即某些海域完全采用风力,某些海域则使用柴油动力。" 最初的想法是完全不使用动力,只靠风力来漂,但这种方式过于'行为'了。" 在欧美国家,衡量一个海滨城市的贫富,是靠查帆杆来计算的。可是中国,1800多海里的海岸线,几乎还看不到 帆杆。"中国人目前还玩不起这个,我想通过这次文化交流考察,使更多人对海洋产生兴趣,加入到航海的行列里来。"薛冠 超说。 延伸祖先的航行历史 关于郑和当年究竟到没到过欧洲,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观点,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的何振明教授考据《明史·郑和 传》后对此持肯定态度。 何振明告诉《时代人物周报》,郑和派出部下侯显完成了环球航行,西行地球绕地球一周后,经太平洋,从东南亚回 到了中国。但目前通常的观点认为,郑和当年只走到了非洲。那么薛冠超这次想走到哪儿呢? "第一步,我按目前公布的航线,先到东非。然后继续走,沿着环球的线走。不是我走得比郑和远,而是郑和当年到 底走多远,现在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薛冠超表示自己这一次的目标就是做环球航行。 去年英国学者孟西斯《1421,中国发现世界》的出版,在全世界历史学及航海史研究工作者中引起了轰动,孟西 斯认为中国人在1421年就发现了美洲大陆并已经完成了环球航行。 "我们要延伸下去,进行新的历史遗迹挖掘,到加勒比海无论能否看到郑和的遗迹,我们都要去一趟。实地去看看, 也看看中国帆船能经得起多大风浪,在21世纪科技的武装下,它到底能跑多远?" 薛冠超和他的"豪华"级合作者们,要在尊重史料的前提下,完成新的体验。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