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治在线节目实录专题 > 正文

简论《法治在线》的叙事策略:现场与追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16:38 央视《法治在线》

  与虚构的电视剧不同,电视的新闻叙事只能通过真实的事件本身来完成,因而如何处理现场目击的“现在时态”和没有镜头在场的“过去时态”的关系,运用怎样的叙事策略在一个节目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视听综合语言把一个新闻故事层次清晰地表述出来,就成了新闻性电视节目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近年来在我国高速发展的法治类电视节目既具有新闻性节目的特点,要求真实可信的事实依据;同时又需要满足观众对于法治案件来龙去脉的叙事诉求,必须在节目中讲述精彩的故事。这种特性使得叙事策略问题在法治类电视节目
中尤显突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法治专题栏目《法治在线》在开播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不俗的收视率和较高的知名度,在其诸多经验中采取了适当的叙事策略,充分调动了现场与追述这两种基本元素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以《法治在线》,特别是其中的核心版块“第一现场”为分析素材,讨论法治类电视节目在其叙事策略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希望能为其他同类节目以及各种纪实性节目提供一个借鉴的样板。

  一、

  电视的媒介特性在于它能够实现即时传真,也就是能在当下时刻把一个现场的音像综合信息传达给电视机前的观众。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直播才被看作最“电视化”的电视手法。但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电视节目却只能在录制之后经过剪辑才在一个适当时段播出。针对这个矛盾,电视感强烈的电视工作者采取的主要弥补措施是努力在节目中营造一种“现场感”,就是把已经并非此时此地的内容通过精心包装呈现出一种像是现场的状态,让观众有意无意地产生一种这就是现场的错觉。营造“现场感”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时空连线》利用远距离连线对接来模糊时间概念,让过去时态的素材直接以现在时态的面貌出现;一些演播室谈话节目在剪接中有意留下毛边,暗示观众节目中呈现的就是谈话现场本身;甚至虚构性的情境喜剧也在用“现场笑声”和每一集结束时拉出来的带观众镜头(虽然是通过抠象合成出来的)来强调这是一场现场演出的真实记录。

  作为一个电视专题节目,上述手法并不适于《法治在线》。但要利用电视的特性,让观众在收看时保持高度的投入和兴奋,强化“现场感”又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对这一点的认识,可以从其核心版块的命名中看出来,“第一现场”所强调的正是这种“现场感”。为了造成这种第一现场的效果,《法治在线》的编导们主要采用了这样几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最简单同时又最难实现的,就是尽力在最短时间内紧跟新闻事件,把时间差减小到最低程度,虽然未能实现“现场”报道,却力争做到第一。由于观众正在积极关注有关事件的发展进程,处于一种心理热点的阶段,因而这种第一时间报道所造成的“心理现场”同样具有重大意义。2003年12月22日上午8点半,最高人民法院在辽宁锦州对广受关注的“刘涌案”进行了最终判决,《法治在线》则在当天的11点半就播出了“‘刘涌案’再审特别节目”,不但对整个案件的始末进行了综述,而且利用现场只自己唯一一家电视媒体记者这个有得条件,播出了有关的现场实录。这种抢占第一点的做法显然深受欢迎,这期特别节目也因此创造了该栏目的收视率最高纪录。类似的情况在2004年2月2日再次出现,引人注目的“杨新海系列杀人案”在前一天刚刚宣判,“杨新海系列杀人案特别节目”就在《法治在线》栏目中播出,引起巨大反响。从编导者的工作总结中我们得知,能够抢在第一时间播出重大事件的特别节目,其实是编导、记者长期努力,精心准备的结果,而这种抢点意识正是能够完成在第一时间让新闻同观众见面,将专题性节目新闻化的基础。

  通过目击式拍摄在空间上让观众产生就在现场的感受,来强化节目的现场感,是《法治在线》经常使种的第二种方法。在《高架桥夜捕飞车贼》这个节目中,一开始就用近一分钟时间展示了高架桥上一幕飞车抢劫的惊心动魄实况,镜头最后有意拉出来,显示出旁边的窗框,画外音告诉我们:这些镜头是附近一位居民用家用录象机拍摄的。一个旁观者的直接目击显然对节目内容的现场感做出了有力注脚,有意思的是,在节目的以后部分,剧组的摄像又在同一地点用同样角度反复拍摄了大量飞车贼作案和抓捕行动的场面。这一角度显然并非最佳,有些内容会因为建筑物遮挡看不到,或是因为太远而看不清,但编导充分利用第一组镜头由目击者完成的联想,把自己拍摄的内容置于目击的位置。这样的设计大大提高了整个节目的观众在场感。

  以一种正在进行的方式编排节目,把一个实际上已经发生过的事件用现在进行式完成表述,让观众在收看过程中产生时间上的认同,是《法治在线》营造现场感的另一种方法。在《无路可逃》这一期节目中,严格地按照正时序纪录下抓捕特大杀案犯的全过程,甚至有意让记者在刑警集合队伍前面出镜,来突出整个进去过程正在进行的实时感。“第一现场”有许多期节目及节目段落采用这种进行式编排,节目的表现时间虽然被大量压缩,但严格的时间顺序和剪辑技巧能够让观众忽略对时间的压缩删节,而产生出节目与动作完全同步的感受,也就是说,在时间这个维度上产生一种真实现场的认同。

  二、

  专题节目毕竟不同于纯粹的新闻节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手法,现场感受有多强烈,节目表现的毕竟是已经发生过,甚至已经发生过许多时日的往事。电视媒介在记录当下事件时有着特殊的优势,在叙述往事时却常常由于缺乏可视性素材而难于处理。相比之下,传统的书写媒介则要灵活得多。我们看到,《法治在线》在处理这问题的时候是尽是大可能挖掘多种素材,同时运用灵活多样的表现方法,让“追述”这个专题叙事的重要元素尽可能地电视化,尽可能地以一种再现的姿态来保证其真实性。具体来看,《法治在线》的追述手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原始影像资料、当事人叙述和画外音(或主持人)补白。

  原始影像资料:

  电视是可视的,而可视的原始影像在完成追述时具有真实、具体、生动等诸多优势。就如上一节提到的,《高架桥夜捕飞车贼》充分利用一位居民偶然拍下的素材为节目增色不小。在《五月杀戮》这期节目中,有关藏羚羊被捕杀的原始资料也为节目的主叙事提供了坚实的背景基础。由于对于普通刑事或民事案件来说,原始的早期影像资料很少,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旦掌握这种稀缺资源,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实在是对于编导能力的重大考验。

  当事人叙述:

  一个少女的背影:他们轮奸我,全部都轮奸我。

  少年特写:强奸……六个人。

  公安人员近景:涉安人员大多数都是未成年人。

  这是《致命邂逅》这个节目的片头。在下面的整个节目中,也基本上保持了这种格式,由受害的女孩子、作案的青少年、办案的刑警、相关的铁路乘警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主述构成了节目的主要内容。当事人对过去事件的追述一般具有较强的可信性,而且语言叙述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完全不受时空限制,所以当代电视通行的过去时纪实叙事最常使用的手段就是由多个当事人或目击者以跨时空的方式进行语言叙述。这种叙述实际上是以诉诸听觉的话语流为主导的,因此在同期声衔接的处理上,在相应画面的搭配上都对于编辑技巧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这方面,美国主流电视的《48小时新闻故事》等节目很值得我们借鉴。

  画外音补白:

  当原始资料和当事人主述不能流畅地完成追述任务时,利用画外音或是由主持人进行补白就是最容易想到的办法。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补白的功能是补,而不宜成为叙事的主体,因为同上述两种追述手法相比,这种办法是最缺少纪实感也最苍白无力的。我们能够感觉到,《法治在线》在“第一现场”这个版块中是有这种自觉性的,尽管距离最佳状态还有一定距离。

  电视的基本品质是提供真实,对于非虚构类节目而言更是如此。上述三个层次的追述手法在提供可信的真实方面显然有着不同效果:原始影像资料由于是“眼见为实”的证具,因而具有无庸置疑的说服力;当事人的叙述毕竟是一面之辞,已经有可能造成《罗生门》式的多种解释;而画外音则是编导者自己的发语,在观众看来可能更有主观色彩。《法治在线》的“第一现场”在节目编排中显然也是按照上述次序来决定不同手法的运用:只要有可能就尽量使用原始素材,尽可能让当事人界入叙事而把媒介声音的画外音努力减少到最低程度。

  三、

  法治类电视节目的兴起一方面是由于它为公众提供了我国法治建设的社会监测系统,就如同《法治在线》的宣传语所讲的,“与您一同触摸中国法治里程的脉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类节目所展示的各种案件本身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揭密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叙事需求。所以,一个优秀的法治节目必定是讲故事的能手,能够在一个真实事件的讲述中制造悬念,强化冲突,梳理情节,塑造形象。在这方面,《法治在线》似乎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仅就通过现场与追述的结合进行流畅的叙事而言,这个栏目已经初步成形了一套基本范式,并且较好地完成了叙事功能。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一下《霹雳无畏》这个节目的有关环节。

  这个只有十分钟的节目介绍武汉特警排爆中队队长毛建东的先进事迹,叙事性相对较差,但节目充分运用了现场、追述、评价等多种元素,尽可能强化了其情节因素,比较立体地构建了一位年轻特警的不凡经历。

  序:毛建东同期声:“你的任务,你的工作,就是要把它给拆掉。”(这是“第一现场”比较常用的开头手法,由主要当事人出面点题,既突出了人物,又表明主题。)

  节目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段落,但在两个段落之外前后包了一个现场直击的内容,以适应节目的总体现场感。

  现场A:一组特警出动的镜头,字幕表明:2003年9月18日,武汉市某酒店发现一疑似爆炸物的包裹,特警紧急出动,排除险情。

  (以这样一个惊险现场开局有利于抓住观众,也符合这一版块的一贯风格。但为了顺利过度到下面的追述性内容,编导在现场中有意插入了两段毛建东的画外音评述,当出现第三次毛的评述时,转入同期声方式,这时已经顺利导入下面一个主要段落了。)

  主段落一,历史:

  画外音压着上述毛的同期声画面出现,说明他的基本情况,“……作为一个排爆的核心人物,却没有了右手”。

  毛同期声,“我可以在现场指挥……”。

  画外,“……关于他的右手,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历史资料片,2000年的排爆行动。

  战友同期声,介绍当时情况。

  毛同期声,“……我觉得现场情况特别危险,我就让他把排爆服换下来。”

  画外,毛建东的简历和业绩。

  毛同期声,“在爆炸现场,你能转身走吗?……”

  画外,毛的另一个小故事。

  资料片,毛当年的同期声资料,“……最后还是安全地排除了。”

  (在这个以讲述毛建东历史为主的典型追述段落里,编导以画外音叙事为骨干,穿插进大量历史资料片和采访同期声内容,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把一个英雄人物的基本情况和独特的性格气质揭示出来,生动饱满,节奏性强而不零乱。)

  主段落二,现状:

  毛的家庭生活图像。

  压接妻子同期声,“……回到家里,他会做好多好多事情,好象是在弥补不在家的那种感觉吧。”

  毛的家庭生活图像。

  母亲同期声,“……我想这个工作总是需要有人去干的。”

  画外,“……他决心,用一只左手干以前需要双手干的工作。”

  毛同期声,“我现在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生活。人不能生活在昨天,只能生活在现在和将来。”

  毛实弹射击图像。

  画外,“……毛毛建东在排爆这个领域内变得更加沉着老练,在整个中南地区也成为颇有名气的专家。”

  特警大队长同期声,“不管有什么情况,他都能够应付得了。”

  毛同期声,对自己作用的评价。

  (与上一个段落不同,这个段落讲述毛建东现实的生活,由于资料比较充实,画外音叙述明显减少,而是用真实的生活、工作场景作为主要叙事手段,并辅以亲人、领导和他本人从不同角度的评价,起到点睛作用。)

  现场B:最后引爆成功。

  (回到现场,呼应开始部分,也解决了最初设置的悬念。)

  最后是几幅配有图像的字幕,说明毛建东的立功受奖情况。

  从上面的实例中可以看出,利用多重声音和画面元素,结合现在和过去两种时间进行综合叙事,才能顺畅地在自由的时空中表现情节,刻划人物。而只有情节与人物被生动地叙述出来,一个专题节目才能得到观众的青睐。

  在新闻性、纪实性电视节目中采用怎样的叙事策略,实际上是当前我国电视非虚构节目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法治在线》开办不足一年,还在成长期当中,但他们在努力营造现场感,采用多种追述手段,以及将现场元素和追述元素融为一体实现完整流畅的叙事等方面,所积累的一些经验还是值得注意的。(苗棣)

  相关专题:法治在线节目实录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