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产业政策发展方向受到专家质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30日11:21 国际先驱导报 | ||||||||
国际先驱导报 (上海特约记者 凌飞语) 报道 上海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经济发展的快速步伐。所以当这个城市的经济有一天可能慢下来的时候,它自然会成为人们甚为关注的一个话题。 上海第三产业发展过于超前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干春晖说:“上海的人均GDP已接近5000美元,而按照国外经验,人均GDP在5000~8000美元之间是产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如果产业选择错误,走上弯路,将至少耽误5~8年的发展时间。” 正如干春晖所说,上海目前正在经历一个产业轮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讨论的纺织业迁出,到90年代确立的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路径,再到现在的反思产业政策,上海一直在徘徊着。 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博士李正道对本报记者说:“上海一直标榜自己要向国际大都市看齐,建立一个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但是这并不简单。近年来,在服务业发展并不是很顺畅的情况下,上海又把制造业重新捧上前台,然而,上海目前的制造业虽然号称全国第一,但更多的是吃老本,劳动生产率的进步并不快。所以现在的上海虽然有很多的光环,实际地位却很尴尬。” 《上海综合经济研究》主编沈建新也认为,过早地实施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战略,就像早产的婴儿,将会在上海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在上海未来的十年中,第二产业将逐渐居于主导地位,而上海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变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轨道,最早需在2010年后才会开始。 事实上,上海的第三产业已经遇到了麻烦。2003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4%,比2002年的51%下降了2.6个百分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服务业年均增长保持在13.8%左右,但在2001-2003年的3年中,上海服务业发展增速不断变慢。在上海市社科院编撰的《2003年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中披露,上海引以为傲的金融保险业在2002年已经出现了低迷不振的态势,甚至是负增长,是第二产业的提速增长有力的支持了整个经济增长。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对此表示,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很快,其中的很多基础设施超前投入值得人们反思,有的东西好像就是为了代表国内或者国际上最先进的,这就代表了上海的一种心态。实际上,超前投入基础设施也是极大的浪费。显然,上海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并不能完全激发内在有效的投资需求,一旦建设投资放缓,发展也就面临挫折。 制造业发展同样面临困境 因此,重提第二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上海市政府的共识。2003年,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上海工业系统党政干部会上提出要求:“上海要努力成为国际大都市中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城市。” 但是,根据复旦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上海的第二产业目前也面临尴尬。在过去10年,上海周边的江苏、浙江的全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开始赶超上海。上海要和这些地区竞争,就必然得在劳动工资上予以控制,而上海的劳动工资本来的增长速度就比江浙慢。这就造成了一个悖论,也给上海的第二产业发展打下了一个不好的伏笔。再加上上海的消费水平较高,企业发展所需的商业成本普遍较高,使得上海现在的第二产业发展同样也打上了问号。 这些问题不得不说是上海的近忧。一向以高效而自我标榜的上海政府,其声誉因为周正毅事件而受到损害。长期以来,“强政府、弱企业”一直是上海的一个特点,而这也同时给上海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张军认为,从长远来看,如果给上海定位的话,应该由市场来决定上海未来经济的形态,而不是现在像政府来定位。因为如果政府来定位的话,就必然有一套维持这个定位的政策和资源的投入。长此以往下去,上海的经济结构在将来会面临又一次的转型。 李正道也提醒记者注意,上海在制定产业政策的时候本身就不是很科学。“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上海想在市区发展第三产业,而在郊区发展它的制造业,但是这样实行以后,上海人住哪?你随便到纽约或者伦敦去看,郊区都是给人居住的,所以说政府不能过早地去确定一个城市的未来,否则它就只能在一次次转型中沉沦”。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