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极端破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30日15:48 时代人物周报 | ||||||||
本报记者林平 “我已经站到了企业的对立面。”郎咸平说。 2004年8月,郎咸平先是炮轰顾雏军,然后有将矛头对准了海尔和TCL。他强烈建议,国家应该“停止以民营 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即停止管理层收购(MBO)。
郎咸平的发难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引发了一场关于国企产权改革的大讨论。郎咸平的核心观点是:“国有资产绝非无主 ,国企效率不比民企差。现在要做的是行政行为退出国有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而不应该是国企产权退出市场。”对于 郎咸平的观点,学术界和企业界俨然分成了立场鲜明的两个阵营。 国有资产产权改革,被形容为“微利时代的最后盛宴”。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比比皆是,流失的资产难以统计,流失 的手法多种多样:低价评估,自买自卖,隐匿转移财产,暗箱操作。所有的动作都是权力与金钱的“勾兑”。郎咸平的出现让 大家猛然发现,锅里的肉少了许多,看炉生火的那群人却肥了几圈。 “国企怎么改革,讨论这么多年,已经是形成共识的事情。突然有人以形成共识的东西拿来讨论,原本我认为会没有 什么东西,没想到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反响。这是我感到很惊讶的。这个是政治了。政治的事情我不懂。”顾雏军说这话时颇感 无辜。 实际情况是,从顾雏军收购的几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确实得不出任何国有资产流失的结论,每一家公司的收购 ,都形成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甚至,在收购科龙的时候,非流通股的价格甚至远高于在香港交易的同股同权的流通股。 这也是郎咸品平随之被广泛批评的原因:他下了一个很极端的结论,然而,他选的例子却并不太支持他的结论。 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国资委一直在严密关注着这场争论,于不动声色中,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对国企产权改革政策 的调整。 9月和10月,国资委分别以研究室名义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和李荣融公开讲话的方式,强调“管理层收购作为 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一种形式和调动企业经营管理者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式,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和环境”,央企、国有上市 公司不宜MBO,地方大型国企也不宜。 10月中旬,国资委、财政部、监察部和国家工商总局组成的国企产权转让联合调查组抵达江苏、浙江等省,对一些 重大企业国有股权转让进行联合抽查。 资产管理部门的动作为原本争执不下的理论问题划定了操作的方向。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