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艾滋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1日09:25 新周报 | ||||||||
《新周报》驻北京记者喻尘 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主任吴仪在中国职工红丝带健康 行动启动仪式上强调,防治艾滋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局面,共同筑起防治艾滋病 的钢铁长城,坚决遏制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和蔓延。
此前,河南省卫生厅长透露,该省从既往卖血史人群中普查出2.5万HIV携带者和1.1万余名现症病人。 从2002年以来,有关中国艾滋病的信息表明,中国官方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勇气正视艾滋洪流。 握别暧昧和被动 2003年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地坛医院将手与艾滋病人的手握在一起,外电对此的高度评价是:“可以看出, 中国握别了一个艾滋病暧昧和被动的时代。” 自1985年中国内地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国际上对艾滋病的“泛政治化”、“泛道德化”舆论,长时间影 响了中国政府的应对政策。在当时,如果承认艾滋病问题,被视为是给地方政府抹黑,而“泛道德化”则使普通人群认为艾滋 病“是和不好的生活方式相关的病”。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在中国官方,还是在民间,艾滋病都是暧昧和不光彩的字眼。 温家宝总理与艾滋病人亲密握手之时表示:中国政府将以负责任和更加开放的态度,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探讨预防 与控制艾滋病的良策。 政府态度的转变标志 标志着中国政府对艾滋病转变态度的举动是2001年11月13日,中国第一届艾滋病性病防治大会的召开。这次 会议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测算数字:到2010年,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将达到1000万人。国务院办公厅是年下发的《中国 遏止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制定了到2005年度的工作目标,此后,一系列积极的艾滋病治理政策开始出台。 另一个变化是,经费投入逐年增长。1996年,中央财政设立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第一笔为500万元,此后三 年每年1500万,而2001年之后,每年的费用猛增到1亿元。国债安排和地方配套的艾滋病资金从2001年以来更是 累计投入达40亿元以上。 2003年底,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视察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后,专程在郑州与以防治艾滋病著名的高耀洁医生闭门长 谈3小时。直到今天,高耀洁还不愿透露3个小时中究竟谈了什么,但这次长谈被认为是对“艾滋病影响地方经济”的否定, 是艾滋病防治领域“政策腐蚀科学精神”的结束。 2003年3月6日,河南、河北、贵州等11个省的卫生厅长齐集北京,与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签下了“建立艾滋 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责任书,中国首批51个县市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正式启动。 国际合作水到渠成 对艾滋病“泛政治化”的放弃使得国际合作水到渠成。2004年4月6日至7日召开的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 是自1996年以来最高规格的相关会议。尤为特别的是,会议邀请了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 华协调员雷诺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副代表倪荣国参加。这是国务院组织召开的、第一次邀请国际组织代表参加的工作会 议。 2004年8月25日,全球基金与中国卫生部以及一些NGO组织签署协议,中国将在未来5年内得到近1亿美元 的资金支持,在7省58个艾滋病高发贫困县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治疗、关怀和预防的综合性活动,以建立可在中国其它地区 推广应用的治疗关怀模式。 法律的准备也在紧张地进行。2004年7月11日,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在出席第二届亚太艾滋病部长级会议时表 示,《传染病防治法》正在修改,社会对艾滋病的高度重视和反歧视的有关条款将被写入,而原有的“对发现的艾滋病病人要 进行强制性隔离治疗”条文将被取消。 相关专题:新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