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周报专题 > 正文

新周报:北大封杀安全套有没有道理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1日09:42 新周报

  11月24日《北京青年报》报道,11月23日北京市海淀区卫生人员到北京大学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同时免费发放安全套。但北大却将1500只应当免费发放的安全套强行“扣留”。北大拒绝发放安全套的理由是“担心鼓励大学生性行为”。

  应尊重学生的选择

  《新周报》记者刘启明

  北大“封杀”安全套事件发生后,引发舆论强烈关注。《新周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专家学者。他们的观点如下:

  周孝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认为: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是国际上公认的现行条件下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我们应该借鉴。在宣传活动现场免费发放安全套是强调安全套在预防艾滋病这个问题上具有重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不意味着是对高校学生性行为的认可和鼓励。

  刘仁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认为: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非常及时和必要,这样的宣传活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但具体的宣传方式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高校这样一个特殊的领域。现场发放这种简单方式有给学生造成校方鼓励和支持性行为之嫌。美国耶鲁大学在对学生进行宣传普及时都非常重视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转化,而不是仅仅发放这样简单。只有思想问题解决好了,正确的行为才可能产生。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认为:在高校发放安全套本身没有错,更没有对大学生性行为的潜在鼓励。应该以开放、健康和正常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而没必要刻意强调和放大它的私密性、敏感性,更没必要给它强加道德、责任、社会风气等沉重的东西,更与学校声誉本身无关。如果北大觉得应该强调对性行为的不提倡态度,可以一边不提倡大学生性行为一边发放安全套,两者并不矛盾。在这个问题上要尊重学生本身的选择,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判断和选择的行为能力,学校可以做必要的教育引导,但不要代替他们做出决定。

  安全套曾令我们泪流满面

  赵继成

  北大“封杀”安全套事件让我想起自己大学期间的一次经历。几年前的一个周末,学校的某个社团在学校图书馆前,做了一次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我当时正在寝室与几位室友神侃,忽然走廊里呼声大作,有人喊着“免费领安全套啦”,然后是砰砰奔跑的脚步声。我们几个“蹦”的从床上弹了起来,当时一下子感觉浑身发热,那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兴奋感涌上心头,莫非传说中的安全套公然“杀”进大学校园了?飞奔向图书馆前,没想到宣传摊位前已经人声鼎沸,大家竟然像过年一样、满脸兴奋地抢领安全套。我并没有看到太多的羞涩、扭捏和公开的质疑声。

  事后发现,这些安全套最后的走向大概有两种,一是大家拿回寝室打开看一看它的真面目,随手丢掉了;一是大家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拿安全套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大学的朋友,后来这种礼物竟在大学里很是流行了一阵子。有一个小插曲是,寝室的一个兄弟,在自己22岁生日宴会上,两瓶啤酒下肚,拿着大伙送的一盒安全套,竟哭得一塌糊涂,反反复复念叨一句话“我都能结婚了,我都能结婚了”。这句话让我们在场的几个人都泪流满面,大家分明感悟到了跨入成年人行列的沉甸甸的感觉。

  我想说的是,今天的大学校园可能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保守和盲从,大家在满足了好奇心之后,更多的是获得一种理性的反思和宝贵的人生体验,得到人生责任感的提醒和鞭策。

  拒绝安全套是明智之举

  耿银平

  我不相信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思想会闭塞到连艾滋危害的重要性都不知道的地步,我更愿意从善意角度来认识北大“ 封杀”安全套件事。

  加强艾滋预防当然是应该的,但现在有一种时髦做法,只要是性宣传和艾滋病普及宣传,没有能离开安全套的,“安全套等于艾滋宣传”这话不算夸张。中国计生协主办的“健康宣传万里行”宣传活动到杭州、太原、重庆等各地宣传,几千盒安全套被抢发一空。南方某大学进行性教育活动也是将安全套当作气球来吹,做安全套游戏,美其名曰打消学生的性羞涩。免费发套让人们更得到了新鲜刺激,群众非常热乎,媒体争相报道,营造出了轰轰烈烈视听效应。这哪里是什么性教育?分明就是一场免费发放安全套的活动。安全套这种房事工具成了艾滋宣传的广告工具。

  大量发放安全套,还容易灌输错误观念:安全套就是安全的。这是一种医学无知,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安全套只能有85%的安全系数,别说是15%的危险空间,一次失败就是100%彻底失败,15%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巨大威胁。在高危人群中推广使用避孕套是必须的,但不应在大学生等非高危社会群体中提倡,否则会让“好心”成为性泛滥的工具和借口。

  安全套的发放有一个前提,如美国,70%以上的中学生和几乎100%的大学生都有两性关系,推行“安全套”教育不再有可能使更多青少年参与性行为。而中国青少年的性教育现状绝对没有达到这种境况,凡是不把科学的性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突出避孕性教育,都会促使青少年的性行为增多和第一次性行为的年龄提前。

  所以,从宣传动机、安全套可靠性和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现状来讲,拒绝安全套是明智之举,有关部门应切实将艾滋宣传回归到实事求是、科学务实,在宣传、传授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同时,加强性道德教育,推广性纯洁教育,倡导以人格道德为基础的性健康教育,既重视人的生物性,又重视人的社会性,还要讲清安全套的非安全性,从而加强自律,净化社会风尚。

  北大不该犹抱琵琶半遮面

  洪巧俊

  面对安全套,北大不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边是支持防艾宣传,一边又对发放安全套亮红灯。北大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开放、前卫的著名学府,没想到这样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却在这里遭遇尴尬。

  在大学校园发放安全套早已不是新闻了。在广州,前几年安全套就进入大学校园,街头还出现过女大学生上街发放安全套的身影。媒体曾报道过一位家长发现上学的儿子早恋并有“越轨”迹象,极力制止无效后,便时常为儿子补足安全套。他的理由是,没有最好的办法就退而求其次,不能彻底杜绝就采取补救措施。

  北大对发放安全套亮红灯的理由是怕误导学生,怕他们误以为学校有鼓励性行为的意思。我看这个理由站不住脚。荷兰儿童从6岁就开始接受性教育,难道荷兰从小误导学生?在荷兰,对小朋友而言,学习性知识就和其他学科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他们甚至会在餐桌上和父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荷兰规定12岁以上的青少年可以合法地发生性行为,但在欧洲国家中,荷兰青少年未婚怀孕的比率是最低的,荷兰性开放并非像外界担心的那样造成青少年性泛滥,相反,荷兰拥有欧洲国家最低的青少年怀孕比率,青少年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也晚于英国。专家们认为,对青少年甚至儿童开展早期性教育,不仅不会导致性乱,相反可以帮助青少年对性有正确的认识。由此我还联想到,前不久广州市举办的一个同伴教育者培训班,有人说让大学生学员在课堂上“吹避孕套,说自慰观”,是“无聊的性游戏”,是把“性教育搞成性诱导”。潘其洪先生却认为,批评者的见识多半还停留在禁忌或恐慌的阶段,他们有所不知的是,安全套不但有它本来的用途,它还是可以用来“吹”的,大学生在“吹”安全套的时候,既是在接受生动的性教育和防艾教育,也是在对他人进行性教育和防艾教育。这样的教育多多益善。

  高校的围墙再高,能挡得住性信息的传播和青春的躁动?某高校就当代学生性观念、性行为与性教育状况作过一次问卷调查:20.95%的人对“性”很有兴趣,有58.11%的人认为“性”像吃饭一样普通,不必刻意回避。既然大学生们可以比较坦然地面对“性”这一话题,高校也就没有必要“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学生在校园谈恋爱、发生性行为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既然不可回避,就不要羞羞答答,而应该大胆地面对。目前北京市大学校园中已发现有艾滋病感染者,使大学生成为危险人群。因此,大学应提倡“安全性行为”综合性教育,性教育应主要教会学生使用避孕套,使他们在进行性行为时,健康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相关专题:新周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