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瞭望东方周刊:湖南玉米稻风波回放(3)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1日11:10 瞭望东方周刊

  风险机制亟待完善

  中国分子育种的奠基人、周光召院士的姐姐、86岁高龄的周光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她曾为万文举的事专门写信给有关部门,希望一个人做事,要有众人帮,科学要允许失败

  原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所长何登骥研究员介绍,农业科研受自然条件的约束,草本植物研究一般最少要6-7年才能完成一个研究周期,木本植物则需要20年,没有成果的话,又得从零开始。那么多研究人员,真正出了成果的比例非常小。

  万文举介绍,他当年是受周光宇先生棉花花粉管导入法的影响,想在水稻上试试,而水稻的花粉太小,此法不通,就想到用玉米的DNA溶液浸泡稻种。通过若干代的试验,发现有效果。特别是在第三代,竟然变异出了183厘米高的水稻。因此,他坚信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因为他只是普通教师,并不是搞育种专业的,没有专项经费,怕搞不成让人笑话,只是偷偷进行。到他向学校领导报告时,实际上材料性能已经基本稳定。前前后后,他已经进行了整整6年的研究、试验。玉米稻成果一公开,第二年就通过了国家的成果鉴定,并不是别人想像的那样完全靠运气。

  湖南农业大学博导邹冬生教授认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能否高效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科技创新,尤其是以生物技术为主体的重大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建立科技创新风险基金,是充分发挥科技人员最大创新能力和将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保证。根据中国国情,科技创新风险基金可由各级政府的科技、财政部门与金融机构(包括风险投资公司)按股份制组建,服务对象为政府科技部门立项的科研课题。风险基金用于承担科技转化过程中不可抗拒的风险损失。但转化成功的科技项目,应按合同比例上交担保金,一旦失败,经评估确认为不可预见因素造成的,则由风险基金承担合同规定的一定比例的经济损失。

  给非权威科研人员生存空间

  湖南农大博导刘志敏教授介绍,客观讲,湖南省有关主管部门和学校以及万文举本人都是无辜的。但后果却是万文举到退休也只是个副教授,没有了科研经费,后续研究只能靠开个小杂货店赚点钱来维持,实验室也是楼下的杂货屋,并且和当初一样偷偷进行。

  接过万文举研究成果并发扬光大的王子立也是同样的遭遇,因为退休前他只是慈利县粮油站的站长,从事育种被人讥讽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更谈不上经费支持。后来出了成果,市里和省里的一些领导还是给予了支持。但因为不是正规的科研机构,经费长期靠“乞讨”。遇到开明的领导,作个批示,有关部门就能给点,否则,就只有自想办法。有时候,王子立从省里要了钱,影响了慈利的某些主管部门的经费,他们就进行刁难。

  世界第一个用水稻叶肉细胞培养出水稻再生植株、曾任联合国粮农组织特聘专家的颜昌敬老先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科学研究有它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当时,遗传稻失败主要在于急于想挣钱。从客观的角度讲,作为当时鉴定组的副组长,他和其他专家一道去过很多试验点,比如岳阳、长沙县,那里的水稻都与众不同,个子很高,但很粗壮;叶片相当大,比玉米小,但比一般水稻大很多。测产也绝对没有掺假,证明是个好材料。但是,毕竟是新的东西,对环境气候有要求,这里好不等于其他地方都好,还需要完善和提高。当时的农业大学是个学校,没有话语权。加上没有处理好关系,一旦出了点问题,有的就夸大其辞。实际上,对于一些没有地位和名气的科学工作者,如果过于求全责备,面对行政权力时,他们可能就没有生存空间。-

  1994年8月24日,《安徽科技报》头版报道:“省农科教办公室在东至县葛公镇、宿松县下仓镇和庐江县福元乡等地建立了1.7万亩示范基地。预测平均亩产在700公斤以上。近日来,前往示范基地参观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络绎不绝。”

  1994年8月29日,《云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云南省农科院对永胜县涛源乡试种遗传稻的验收。玉米稻3个品种的亩产分别为1104.54公斤、1062.01公斤,其中GER-5亩产为1156.2公斤,创中国水稻单产最高记录。

  1994年10月6日,《湖北日报》报道,“今年,我省沙洋农场、襄北农场、江北农场、邓林农场大面积引种遗传工程稻1号28000亩,并进行了2000亩遗传工程稻3号的种子繁育试验。抽样测定亩产700公斤以上,有的单产达800公斤。”

  1995年1月4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还报道:安徽桐城县青草镇三星中学教师何松涛引种遗传稻1亩,获得510公斤收成,农民纷纷用10公斤稻谷换一公斤稻种,何老师因此得到了5吨多粮食。-

  水稻的转基因研究

  水稻育种经历了常规育种到杂交育种,到转基因分子育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世界水稻研究有三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高秆变矮秆。第二次是杂交水稻。第三次就是万文举的遗传工程稻。据预测,转基因水稻最有可能成为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领先地位的农业生物技术。

  在1993年万文举的玉米稻研究成功之后,1996年,中国水稻研究所以黄大年研究员为首,在世界上首次研究出了抗除草剂转基因杂交稻。2004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主持、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年产2000个以上克隆的成熟的规模化水稻基因转化体系和抗虫转基因材料的快速检测和纯合技术体系,为水稻育种产业化储备了丰富的抗虫转基因产品与技术。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生物技术放到重要地位。在水稻的转基因研究方面,其他国家也取得了一些和中国类似的突破,但整体进展缓慢。

  中国政府对开发转基因技术给予了支持。但因为转基因作物的争议性,2000年之后,中国一度中断了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审批,转基因水稻始终处于试种阶段。-

[上一页]  [1]  [2]  [3]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