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认为讨薪农妇熊德明温州行纯属闹剧一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8日16:37 时代信报 | ||||||||
一个热衷于造神,精神上认同人治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成功地使一个淳朴农妇变得不象她自己了…… 不承认和熊“分道扬镳” 况力斌坐在重庆渝龙法律服务所的办公室里,和熊德明在温州“分手”之后,他回到
他把他和熊德明的温州之行形容为闹剧。况力彬说,他和熊德明认识是在今年11月18日。而在此之前,况力彬就开始注意熊德明。因他平时就经常处理农民工的劳资纠纷问题。他觉得,如果熊德明能够和自己的事务所通力合作,不单可以增加自己的业务,也可以帮助熊德明解决讨薪缺乏法律知识的难题。 “熊德明不愿在厂里当管理人员,要回家养猪!”今年11月18日,媒体上传出了这条爆炸性的消息。况力彬在办公室看到这一消息后,立即精神大振,产生了迫切要想与她见面的想法。第二天下午5时多,况力彬在美心的厂区找到了熊德明,对她说:“小熊,你作为一个普通农妇,能够站出来为农民讨利益,这种精神很可贵。如果你能够出来为更多的人维权,就能造成更大社会效应。你在这里1000多元一个月,不如出来讨薪,食宿人家都会给你解决,还做了好事。如果农民工获得利益,他们也会或多或少给服务费的。”他当即表示,愿意做熊德明的法律顾问,并留下了好几张名片,叫熊德明有事直接给他打电话联系。 据况力彬回忆,当时他一提到为民工追讨工资的问题及想法后,熊德明满口答应。初步意向达成后,当天晚上,他就请熊德明到外面的老鸭汤吃晚饭。这时,况力彬怕引起人们的误会,特别喊上了熊德明的老公和自己的一位朋友。他们吃这顿饭花了4个多小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况力彬和熊德明在商谈合作的事情。况力彬表示,熊德明回家后,遇到民工找她帮忙讨工资的事情,他可以免费提供电话和当面咨询,而熊德明自己在追讨工资中引起的法律纠纷,他免费打官司,其他由熊德明介绍来的民工委托他讨薪的按照物价核准的最低标准收费。况力彬说,当晚他们谈得很愉快,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临走时,他们还合影留念。 11月19日,熊德明和况力彬签订了“聘请书”,上面写明“为了替农民维权,现特别聘请况力彬为我的法律顾问,帮助农民维护合法权益”,并在上面签字并按了手印。 叫上中央媒体出发前造势 11月22日,回到云阳老家的熊德明主动给况力彬打来电话,说自己的一个亲戚在重庆一电厂打工时右手受伤,遭医掉了两万多块钱,现在找况力彬出主意。接下来,况力彬认为是工伤,首先必须要有相关职能部门的鉴定情况,并教他们如何收集证据。 同时,熊德明的亲戚张仁合和张本泽正好在浙江温州市一家陶瓷厂打工遇到了“矽肺”问题,一直在找熊德明帮忙“讨公道”,让她非常困惑。11月23日,她便将此事告诉了况力彬。况力彬说:“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这肯定是个‘赢官司’,你如果和我们专业法律工作者一起去,再叫上中央媒体,就能造成很大影响。这个官司赢了,将来更多的人会来找我们帮忙。”对此,熊德明表示同意。 11月27日,况力彬在拿到二人的工伤等级鉴定后,仔细调阅了公司档案,并到重庆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工伤处寻求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支持。经过资料审查后,况力彬认为手续齐全、符合条件,法律应该给与赔偿。不久,熊德明的两位亲戚张本泽和张仁合,也和况力彬签订了“授权委托书”,特别委托授权况力彬为其追讨赔偿金。到温州前,熊德明向况力彬介绍的民工讨薪业务成功达成13个。 11月29日下午,熊德明赶到重庆与况力彬汇合,进行前往温州讨薪的前期“造势”准备,包括要求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派一名工作人员与他们同行到温州协助的书面报告及其给温州市市长的书面信函、向有关部门的举报材料等。况说,这一些材料自己写好后,还得逐字逐句将意思讲解给熊德明听,她不理解的地方还得重新修改,最后是熊德明划上歪歪斜斜的名字。同时,况力彬有意识将熊德明到温州追薪的线索透露给新闻媒体,以其获得舆论支持,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 温州行闹剧一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11月30日,手握13份委托合同的况力彬与熊德明的讨薪人马顺利抵达浙江温州市,对他们的到来寄予深切厚望的重庆籍民工到机场迎接了他们。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家新闻媒体也到处围追堵截熊德明。 12月1日,况力彬和熊德明等人赶到温州市龙湾区劳动局,为重庆籍民工讨薪。一进门,熊德明就被各路记者围住,劳动局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为此,况力彬独自被带到办证中心与用工单位洽谈,一共4人参加。况力彬见证了12月1日下午的整个谈判过程,通过电话随时将谈判进展和情况通报给当事人和熊德明,时间长达6个多小时。最终陶瓷厂愿意支付给张仁合和张本泽18万元的工伤赔偿款,其中张本泽7万元。但张本泽坚持要求厂方赔偿至少10万元,一时间,双方陷入僵局。 况说,当时,熊德明被20多家记者围在劳动局脱不了身。作为她的法律顾问有权处理相关事情,虽然自己想到了提醒熊德明一起到办证中心参加谈判,但因时间紧急,也没有放在心上,只能独自前往。他说,最后定板还是要民工自己。他回到宾馆时,熊德明正在吃饭,他将下午的谈判情况仔细向熊德明讲了一遍,并没有看出熊德明不高兴。 12月2日早上,熊德明被央视记者带进了房间,他们拒绝其他媒体采访熊德明。况说:“熊德明被记者们堵在门口,不停地用手巾擦眼泪。央视记者对着其它近20媒体同行说:‘熊德明今天跟我们了,你们不要影响我们’。央视的一名记者则举着1018房间的房单说,‘这房间是我们的,你们都出去’。重庆的一名女记者说重庆的记者可以集资解决熊德明的宾馆住宿问题,并要熊德明自己选择。熊德明哭着起身要离开房间,这时自称‘央视记者’的几位男子把路堵住,不让熊德明走。重庆来的媒体记者称,‘熊德明是我们从重庆带过来的,凭什么只跟你’。熊德明则站在一旁不停地抹泪。” 随后赶到的宾馆保安将熊德明从记者群中“救”出,熊德明从此便不知所向,央视记者也失踪了,只剩下况力彬被记者们团团围住。一直到当天深夜,没有人能找到熊德明和央视记者。 此后的三天时间里,况力彬本人也和熊德明失去了联系,他显得十分无奈。况力彬说:“熊德明来温州是我给她出的主意,她也聘请我做她的法律顾问,但现在我却联系不上她了!熊德明要是自己出去维权,她话也不会说,文化水平低,还是必须要我出面帮她说的。我的想法是,让她多经历点东西,锻炼一下,提高提高,将来应该可以自己出面了。” 况力彬就这样回到重庆,他的温州之行花费2000多元,原来说好是熊德明垫付,然后由委托人出。但经过这场“闹剧”之后,他和熊德明失去联系。回来时,他没钱买机票,还是《重庆晚报》记者借钱给他,他才得以回家。不过况力彬认为“此行目的达到”,因为他当初的想法就是“引起政府对民工权益的重视”。 对熊德明本人,况力彬没有过多评价,他认为熊得明人很老实,但就是缺少主见,“容易被人利用”。 熊德明:我很受伤 12月6日晚,在北京等着参加中央电视台直播节目的熊德明打电话回家报平安,长途赶赴她云阳家中的记者才终于得以和她通上电话。熊德明谈到家乡人的不理解以及后来的“温州之行”时,仍觉得很无奈。曾经有农民工不远千里来找她,即使问到了家门口,当地村民却跟他们讲“不认识这个人”,这样的回答让她感到很难受。来自乡亲们的误解让他们陷入了相对孤立的状态,而此次温州之行虽然相关部门答应她一定尽力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对得到的结果比较满意,但其间媒体之间的相互争夺和误解却多少让她觉得疲惫不堪,而每日与家中的通话是她一天中最为欣慰的时刻。 已经是晚上11点,刚刚和家里通完话的熊德明的声音有些疲惫,她还挂念着家中的猪圈没建好,而自己最近以来生活一直都得不到安静,“没钱至少还是应该有事业啊,但现在是一点事情都不能做。”她告诉记者,录制完央视的节目后就要回家了,家中还有很多事情等着她去做,她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真正解决问题的是政府和相关单位。 据李洪波说,这次温州之行,母亲本是为了自家一个表弟讨要工钱,后来听律师说最好能与当地媒体一起去,当时她认为有媒体在可以造一定的影响力,就同意请一家媒体一起前往,而后来所有媒体都知道了这件事,几乎都去了。 熊德明告诉记者,如果媒体能够在温州合作得较好时,温州之行可能会更加顺利。在当地单位不愿在媒体前和政府部门协调时,她曾对媒体央求,待事情有结果时再通知媒体,那时发新闻也不迟。但这一愿望最终没能实现。“我理解媒体的工作,他们每天都要发稿,这是他们的工作,但我也希望媒体在自己的工作中也不要对别人造成伤害。” 云阳探访:想安静生活 2004年12月6日,天空朗晴,云阳县人和镇龙泉村,随手可及的柑橘安静地挂在路边,偶尔有几个村民在一起聊天,这看上去是个安静祥和的小山村,和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村一样。 但它又和其他农村不一样,因为从去年10月24日起,这个一直安静得犹如水墨画般的普通小山村,在瞬间变得热闹起来:2003年10月末直到2004年3月,不到半年的时间,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农民工有上千人,同时上百家国内外媒体也蜂拥而至。全是因为村里出了个因一句实话而出名的熊德明。 熊德明丢下律师和众记者被从温州拉到北京做节目后,她的“温州维权”引起媒体一片哗然。记者12月6日赶到熊德明在云阳的家,她丈夫只对记者说了一句话:温州之行,熊德明得不偿失,形象受到损坏。 之后他又接到温州民工的电话,他同意民工在电话里说的一句话:既然是农民,就应该种田养猪。 熊的丈夫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此前天天接到妻子从温州传回来的哭诉,现在,他很排斥媒体,认为媒体伤害了妻子,伤害他们一家的平静生活。 熊德明家没有出发前的喧嚣,她的儿子李洪波和77岁的婆婆在家。电话不停地响,李洪波接完电话,告诉记者,“是一个记者打电话来询问妈妈回家没有。” 听到“回家”两个字,77岁的老人一边低头做着鞋垫,一边喃喃地自言自语:“她出去这么多天了,还没回家,也不知道明天回不回来。” 电话响了几次,几乎都是打探熊德明是否回家的消息,李洪波告诉记者,虽然昨天还有几个记者到来,一天也有几个电话来打听母亲的消息,但这两天已经算很安静的了,毕竟母亲还没有回来。”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的家,一楼一底,在客厅中央的墙上挂着去年温家宝总理与熊德民握手的大照片,在这幅大照片下面,摆放着一台29英寸的彩电,那是去年春节前后海尔集团送的。除此之外,就是两个沙发,一张饭桌和几根木凳。 熊德明成名后到底得到了些什么?邻居们在暗地里相互猜度。 “听说去年北京的一个经济人物评选中,她得到了80万。去年海尔集团也准备给他们投资50万,支持他们开养猪场,让他们以次来带动地方经济,但他们却选择去打工。”在乡亲们的眼里,熊德明因为一句话而得到了至少130万,这种消息越传越广,乃至今年年初,一些银行还专门多次劝说他们一家把钱存在他们银行里。 熊德明有钱了,很多乡亲都相信这一点。“从平时他们家吃的东西也可以看出来。”一个同组的村民告诉记者,今年肉价涨了,在他们那里也涨到了8元一斤,一般农民三四天都难吃上一顿肉,可就他家不同,经常都看到有肉吃,猪肉、鸡肉、鸭肉吃不停。“而且专门挑贵的,如果有八元的猪肉那他们肯定就不会买七元的。” 这样的消息似乎越来越真,当记者问他们从哪里知道她有那么多钱时,答案几乎一致,就是“有人在报纸上看到的。” 可事实上,熊德明家并不是天天鸡鸭鱼肉不断,他们家家的生活和所有农民家都差不多。但在乡亲们眼中,她既然出名了,就应该有钱,熊德明已经不再是和他们一个水平上的人了,别人有钱了,出名了,自己也自然而然的跟她疏远了,而他们认为这种疏远并不是他们的错,“她人很高傲,见了面也不打招呼,”有人说。而离他们组旁边的5组村民却说,“其实她一直都很和气,没什么架子,但由于我们现在要忙农活,她也经常不在家,所以平时来往也不是很多。” 据当地村民介绍,他们一般都不愿意到熊德明家凑热闹,一方面觉得记者只向她家问问题,一般都不会向旁边的村民问问题,另一方面觉得自己没必要因为别人有名了就去“讨好”她们,以前的正常交往,在此时也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讨好”。 儿子李洪波说邻居的反应纯粹是一种“嫉妒”。同时,他对母亲的处境也有些无奈,“她在一年前就是农家小院里养猪的妇女,论学历初中都还没毕业,很普通的。媒体采访也好,民工到来也好,我们一直都很热情的接待,但我们希望不要干扰我们正常的生活,而且很多问题并不是我们能够解决的。” 从去年11月以来,熊德明家除了各地蜂拥而至的民工和记者让他们忙不过来以外,其余的时间,他家的院落总是安安静静。如今,没有篱栏的院落,却无法吸引进只有咫尺之遥,平素爱窜门的乡亲。记者看见,小院里以前养了几十头猪的大猪圈已经空空如也,77岁的老人爱怜的看着家中小圈里唯一的一条猪,告诉记者:“这是我养的猪,都这么大了。”老人和养猪,是远在他乡的熊德明最放心不下的。而现在,在家中的丈夫和儿子每天正在忙乎着那个占地一亩多的猪场建设,“到时可以养上三四百头猪吧。”李洪波十分向往地说。(周芮 杨兴云/文 黄伟 周 芮/图) 相关专题:讨薪农妇熊德明赴温州讨薪维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