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亩山林中小松鼠在哭泣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5日10:44 北方热线网——沈阳日报 |
北方热线网——沈阳日报讯12月2日清晨,浓雾迷蒙,不宜出行。但因为一个令人震惊的报料电话,记者匆匆赶往沈阳市法库县。 报料人称:和平乡曲大沟村很多村民大量捕杀松鼠,贩卖松鼠肉和松鼠皮获利,导致过去山野之间随处可见的松鼠近乎灭绝! 深入旷野报料来源可靠 法库县曲大沟村十分偏僻,我们每走几公里就得停车问路。下午1时多,刚走到刘大沟村,眼前突然没了路,只有一条刚刚结冻的小河,两侧都是玉米地,采访车如果再前进,随时可能陷进去。没办法,两名记者下了车。 寒风凛冽,旷野里不见人烟。张望半天,才有一挂马车慢吞吞地走来。记者上前和赶车老汉商量:“能不能把我们带到曲大沟?”老汉挥了一下手中的鞭子说:“那穷地方,你们过去干什么啊?”记者赶紧趁机套话:“我们想买点松鼠皮,您知道哪家有卖的?”老人迟疑了一下说:“上来吧,不过可远着呢,得一个小时。” 马车一路磨蹭,赶车老汉嘟囔着:“今年冬天打的好像都卖完了,你们去也没有用。”看来,报料人所言非虚。几番试探原是有意防范 正说着,从后面赶上来一辆“蹦蹦儿车”,开车的是个十八九岁的男孩儿。记者招手“打车”,男孩儿却怀疑地打量着记者:“你们俩那么远过来,就为买两张松鼠皮?不太可能吧?”说完,扬长而去。 记者着急了20分钟后,那辆小车竟然回来了。在金钱的诱惑下,男孩最终同意带我们去村里。一上车,他突然回头问了一句:“你们是真买松鼠,还是来调查的?”直到这时,记者才恍然大悟,这一路上的多次被拒,都是人家在有意防范。门道挺多“络腮胡子”权威解答 终于抵达目的地。记者敲开一家大门,一对中年夫妻一起出来了。女主人一问来意,马上说:“我们家没有,你们走吧。”男主人看上去40多岁,满脸胡子,一开始也说“没有”,但话中又透着几分不舍:“你们买那东西干啥?” 有门儿!记者早备好了理由:“我们家老太太迷信,听说松鼠皮辟邪,想让我们给买两张做副手套。”“络腮胡子”说:“我们家肯定没有,但看你们心挺诚的,就帮你们联系两张吧!”记者问:“是不是35元一张?”他摇摇头:“我总得挣点差价吧,怎么也得四五十。”这对于当地人来说绝对是高收入,记者只好答应下来。“上柏家沟,我给你们拿去。” 一路上,“络腮胡子”滔滔不绝讲了很多“门道”。 “要想用松鼠皮辟邪,必须先拿朱砂点一下,要不买一百张也没有用。要说治病,得吃松鼠肉,光买皮不行。松鼠和刺猬各吃三个算一个疗程。刺猬的血趁热兑酒,一点一点儿喝了,压惊。扒完皮的松鼠肉一般卖5元10元的,刺猬贵点儿,50元一只,专门有人收。以前我们这片儿松鼠可多了,也好抓。政府收了猎枪,大家就用弹弓打。松鼠皮暖和,能做手套、帽子,更好的还能拼成‘大东西’呢!但现在不行了,松鼠眼瞅着就打没了。”最惨场景一串带血的松鼠皮 走了几公里山路以后,过了桥,车停在一座红砖小院门前。“络腮胡子”带我们进了屋,对一个女人说:“我领人买两张松鼠皮。”因为有“熟人”引荐,那女人径直走到院子左侧的小平房里拎了一大串儿毛茸茸的东西出来。 记者的心“咯噔”一下,这就是我们找了一天的松鼠皮吗?其实,我们更希望它们不是,因为眼前的这十多只小动物的内脏都被掏空,灰黑色的皮毛垂在下面,头部浸满了血水,惨不忍睹。记者佯装挑选,搭讪道:“今年的松鼠皮是不是特别少啊?”“也不算少,前几天卖的多,你过些天再来吧,还能有。” 傍晚时分,记者与“络腮胡子”在路口分道扬镳。他有点遗憾地说:“你们要是早来几天,我家就有。我们这里家家都有。”(姜虹) 记者手记 回城的路上大家一路沉默。暗访虽然很成功,但我们的心情却异常沉重,我们多么希望这血淋淋的屠杀不曾发生,哪怕因此而空跑一趟。 松鼠是省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一种山林益兽。林业部门曾于2001年在当地的6000亩黑松林中放养了千余只松鼠,进行大量繁殖。由于怕村民捕杀,当地派出所甚至没收了村民的猎枪。但即便如此,也没能阻止灭绝性盗猎现象的发生。 令人痛心的不仅是松鼠们悲惨的命运,还有盗猎者的无知,他们不知道松鼠与当地山林的安危息息相关,灭绝松鼠也就是在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购买者的贪婪更为血腥屠杀推波助澜。我们不知道,松鼠没了,人们又会把冷酷的目光投向哪里,投向谁呢?
相关专题:新浪关注环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