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夫子:张之洞的主要助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1日19:40 荆楚网 | ||||||||
张之洞所倚重的人才首推梁鼎芬。梁鼎芬在湖北作为张之洞的主要助手,历任两湖书院山长、湖北学务处总提调、湖北按察使,在推行新学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晚年他曾自题门联有:“楚材必有用,教成君子六千人”。博得很多两湖北人士的怀念。但他忠于满清王朝,民国扣,仍是一个顽冥不化的遗老,人称其为梁夫子、梁疯子。 梁鼎芬,字海星,号节庵,广东省番禺县人,生于1895年(清咸丰五年),18岁考中
梁鼎芬严厉地弹劾封疆大臣,震惊朝野。时隔一年,梁又欲有所举动,奏章未及上,军机处已闻风声,慌忙议论,有的说:“不去梁某,无以安用事大臣之心。”于是,追究梁弹劾李鸿章事,交部严加议处。结果,以“妄劾”罪,将梁鼎芬降5级调用,梁鼎芬辞官不久,返回广东家乡。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慕其才名,聘为广雅书院山长(即院长)。 1894年,张之洞署两江总督,聘梁任钟山书院山长。后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时,梁亦辞去钟山书院职随张之洞回到湖北,任两湖书院山长,按照张之洞意图办学,很有成绩,并历参幕府事,深受张之洞的信任。 1901年,梁鼎芬复官司,经张之洞保荐,任武昌府知府。湖北警备处成立后,兼总提调,升武昌盐法道,转湖北安襄郧荆道(未到任),又升湖北按察使。湖北办学,开全国风气之先,梁实总其成,经营各级学堂,选拔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皆取得一定成效。 在梁任职期间,曾奏请筹建曲阜学堂,重修曲阜县志,化除满汉界限等等,一一被清廷采纳。他还不拘一格荐举人才,如陈金环(宣统皇帝的老师)、陈津(广州学海堂学长)等都经他引荐受到清廷的重用。 他能不畏强暴,参劾朝廷大臣,如参奏“奕輓(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子,庆亲王)误国”、“袁世凯(时任山东巡抚)居心叵测”等等,先后达3次之多。最后一次他在奏折中写道:“奕輓、袁世凯贪私至极,若再怙恶不悛,臣随时参奏,祸福不计”等语。清廷恐他纠缠不休,降旨申饬。尤其是参劾载漪(嘉庆帝第三子,亲王绵恺之孙,封端郡王。1900的慈禧太后曾立载漪三子为“大阿哥”。即皇储,准备废黜光绪帝),奏称“‘大阿哥’行为不正,外国人也啧有烦言,请废之”。此事关系重大,无人敢言。梁鼎芬不顾身家性命,直言上谏,向清廷面奏,事被清廷采纳,废除了“大阿哥”。 这时,江西南昌法国神父杀害县官江全,清廷准备派大臣前往调查,张之洞保举梁鼎芬主持其事。梁受命后星夜驰往南昌,查得实情。事件起因系法国神父强迫江全接受无理要求,江全不从,神父发怒,当场用席上餐刀断江全咽喉,抬回县衙,江全在未气绝前,负痛奋笔疾书报告清廷。梁当即据情实报,并力主严惩法国神父。无奈清廷懦弱,畏葸犹疑,又为当朝权贵所阻,终于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梁鼎芬见事不可为,便称病辞职。 戊戌变法时,张之洞首鼠两端,与梁鼎芬关系甚大。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8月,由康有为联帝党赞助之维新派重要政治团体——强学会在北京成立时,梁秉承张之洞的意旨,积极支持,由张之洞捐银5000两列名强学会,11月又列名上海强学会。次年,北京强学会遭查禁后,张之洞一反常态,下令查禁上海强学会及《强学报》。曾经参与起草章程、并担任上海强学会发起人的梁鼎芬,积极支持张之洞查封上海强学会。后又诽谤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提倡维新”为“邪教、邪说,心同叛逆”。 张之洞在光绪三十三年七月还专门上奏,“请奖梁鼎芬”。清廷批复“梁鼎芬着赏二品顶戴”。 张之洞珍爱人才,奖掖优容备至。梁鼎芬有一次到总督衙门参见张之洞时,竟在所乘大轿里鼾声大作。盖梁是非常之士,作息每失常,工作学习夜以继日,睡酣时即不易醒。张之洞不以为忤,反命僚属挽扶到花厅雅室让他痛快地睡足,俟醒时再作长谈。梁嗜食鱼翅,张之洞每招客宴会,必另具鱼翅一大盘与梁,观其良时饕餮之状以为笑乐。张之洞的族孙张瓞绵亦在幕府,进言:“四太爷(称张之洞)如此重用梁节庵,必为李鸿章所不满,且闻京中权要亦多不满于梁。”张之洞说:“节庵乃盘根错节之人,中怀郁愤,故其为人能沉着而有毅力,臂之于诗,必穷而后能工,我之所以对他抱有期望者,正在于此。至于李之满意与否。非我所问也。”梁对张亦感恩,张之洞殁后,梁偕端方由京到南皮后,由双庙村赴墓地大哭,端方令其低声,说:“你如嚎啕大叫,孝子们哭的声音都听不见了。”梁仍不稍敛。当在京开吊时,梁已有挽联,到南皮下车后,梁又作挽联说:“老臣白发,痛矣骑箕,整顿乾坤事粗了;满眼苍生,凄然流涕,徘徊门馆我如何?”送殡后又到张之洞老宅徘徊不去,以实践其联中徘徊门馆之语。行动如同演剧一般。端方拖其上车始行。此后每由北京坐火车南下,车过南皮时,必问人到南皮境否?人告以到,肃然起座,面东向敬立,以未默祷。又问人出南皮境否?人告以出,始坐下。 相关专题:张之洞督鄂115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