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河南大学生村官工程 质疑能否成长期制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9日15:38 新华网 | ||||||||
关注河南大学生村官工程 大学生的见识和能力在基层展现 村官职业化浮出水面 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值得期待 屋外天寒地冻,正在进行的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批大学生村干部公选活动却显得热气腾腾。在各个面试考点,1000多名过了笔试关的报名者侃侃而谈,考官们频频发问,现场气氛热烈。而在此前,去年第一批公选出的900多名大学生村官已经在各村实打实地干了半年多,刚刚经过了组织部门的一次业绩"中考"。 天之骄子与村官,将这两个具有巨大落差的概念捏合在一起,是心血来潮之举还是长
初衷 把质地饱满的种子投到农村 谈及此项做法的初衷,当地一位官员表示:"我们就是把大学生当成一粒粒质地饱满的种子,投到农村去。" 2003年10月,经过充分酝酿,中共平顶山市委下发了《关于选拔大专以上学历优秀青年到农村任职的意见》,决定用3年的时间为每个行政村公开选拔1名大学生村官。当地有关官员评价说:"无论执行的结果如何,该《意见》在平顶山市基层组织建设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平顶山市委组织部介绍,市里作出这种决定,主要是为了切实改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及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截至2004年二三月份,整个平顶山市公开选拔的第一批967名大学生村官,被分别选派到农村任职。全市10个县(市)区中,舞阳市、新华区等5个市、区实现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而在全市范围内,大学生村官在行政村中的覆盖率也达到36.8%。这其中,仅汝州市就有大学生村官339名,占第一批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强。 汝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志伟介绍, 大学生进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还有严格的选拔程序。按照平顶山市有关文件规定,选拔对象包括全市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国有企业失业、下岗职工以及尚未就业的优秀青年。其中,具体人群的条件要求稍有差别,但有一点是"硬件":必须具有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大专以上学历。"大学生村官"正是由此而得名。 经过笔试、面试、考查并按一定比例淘汰后公示,最终经各级组织部门下发选用通知书,一个大学生村官才算正式"出炉"。下派大学生中,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预备党员或非党员,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村委会副主任级)职务。据介绍,汝州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中,副支书31人(后一人被任命为村支书),村主任助理208名。 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大学生进村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可见一斑。但同时,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吃紧以及择业观念的更新,也为大学生群体最终选择走向农村提供了很大的推力。据了解,汝州339名大学生村官中,非在职人员182名,其中未就业大学生169名。 困惑 磨合中的“满月效应” 对这些大学生村官来说,过了严格的选拔关后,余下的路更为艰辛而漫长。来自家庭、村落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异样眼神,让他们迈向农村的第一步显得异常吃力。 作为汝州市现有300多名大学生村官中唯一的村党支部书记,不久前刚刚通过组织部门半年考核的杜占营,谈起半年来的遭际,心情一度阴郁,甚至当众落泪。曾在中学当过教务主任的杜占营,谈起进村后经历,一阵唏嘘。他到任的车渠村是当地有名的"十年乱村"。由于宗族、家族矛盾积怨颇深,加上村里各派利益之争长期纠缠不清,基层工作非常难做。杜就是在这样的"地盘"开始了他的村官之旅。 "当时俺一看是个年轻人,又是教书的,想着肯定不咋着。"村民杜老虎很直爽地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第一印象,"教书和干农村工作根本不是一码事嘛。" "对大学生村官来说,能融进农村并被村民接纳和认可非常重要,当然这一过程会很艰难。"在由一张单人竹床,两张旧桌,三条板凳组成的住室里,杜占营坦言:刚入村时确实经历过一阵迷茫。 在同一批村官中,今年35岁的蒋卫东属于"高龄"者(大学生村官报名的年龄上限是35岁)。报名前他曾是平顶山科技局的正科级干部,妻子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女儿读小学,日子过得四平八稳。蒋做村官的想法,一度遭到了妻子的坚决反对,但最终没有拗过他的坚持。蒋坦承电视剧《村官郭秀明》对他影响很大。"机关里成天坐着,农村的工作很具体,也很有挑战性。" 与"大龄"者相比,陌生的面孔、琐碎的工作和清苦的日子,更容易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带来思想上的波动与惶恐。十年寒窗后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就走向农村,这种选择着实透出几分"残酷"。据有关人士介绍,在不少刚毕业大学生村官中,他们最初的失落感很强烈,特别是第一个月,随后才会逐步适应,有人称之为"满月效应"。 呼远征是汝州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中最小的一位。1983年2月出生的他成长在一个干部家庭,父亲现任市某局副局长,母亲在剧院工作。他怎么也没想到,大学毕业后会以"村官"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从业之旅。但他最终还是走进了尚庄乡米庙村。"开始很迷茫,大学同学多数留在省会,待遇也很高,相比之下那个失落劲儿就别提了。"加上农村的工作自己无从下手,他一度非常恐惧。父亲告诫并勉励他:拿人家工资不能不去,要学会自己去适应。"没有父母的支持我坚持不到今天。"呼远征表示。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