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汉语战略值得反思 需要多元声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0日14:22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端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全面推行了以汉字简化和汉语普通话为核心的国家语言文字战略。不可否认此项战略的历史性功绩,它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这种战略并非无懈可击,时代走到今天,我们应该拿出足够的理性和耐心,全面检视其社会影响,从历史的发展和民族未来的高度,客观地对其作出评价。 12月27日媒体报道,“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只有一半能说普通话,同时有四成人看不懂繁体字,但仍有0.92%的人坚持使用繁体字书写。 调查结果一出,依然是见仁见智。文化的争论历来如此,很难说哪一方的观点完全没有道理。在可预见的将来,汉语言文字的争论,恐怕都难有定论。 我们不妨放弃一夜之间彻底解决所有问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先来截取国家语言文字战略的几个侧面进行一下反思。 其一,我们如何定位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 汉语方言作为多姿多彩的汉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不是一个需不需要保护的问题,而是一个怎么来保护的问题。方言与普通话并非冰炭难容,如果我们坐视甚至以片面的语言战略推动了方言的消失,我们将损失巨大的民族文化财富,这无疑是一种悲哀。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巨浪,一方面,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外部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再从内部自我摧毁和消解自身的文化多样性,是否明智?汉语方言,当然不需要以国家之力加以推广,但至少,我们应给其生存以合理的空间,不能因为推广普通话,就让方言彻底消失。 其二,在青少年中选读繁体字,是否真的“不容讨论”? 简化字的历史功绩无须多言。但是,同样不能否认它的片面性和对文化不容忽视的杀伤力。语言文字属于文化的基础层面,对民族文化的维系、发展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传统在时代的压迫下处境艰难? 其实,繁体汉字只是一个文化的节点,它所串起的是汉语文和传统文化的璀璨珠玉。文字是通向文化深层之门的密码和钥匙,繁体汉字的研习是青年人向民族文化深处摸索的导引。为什么不可以在中小学生中试行选读繁体汉字呢? 把未知的文化钥匙交给孩子们,也许他们能够找到民族文化复兴与发展的光明之路。我们为什么要粗暴地折断这把钥匙,武断地切断这种可能呢?繁体汉字也是民族文化的传统,孩子们理应享有接触和研习这种传统的权利。 国家汉语战略是严肃的民族文化国策,当然需要审慎和理性的规划。政策的连续性和合理内核需要坚持,但这并不意味着永远不需要调整。关乎民族千秋大业的事情,应该需要多元的声音、全方位的思考和实践,当然也需要与时俱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