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扶贫慈善晚宴号准了富人的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20:33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毛飞 中国扶贫基金会近日宣布将在人民大会堂国宴大厅举办名为“中国扶贫之春”的慈善晚宴,参会者既可以享受“总统级”菜式、程序与礼仪的待遇,还可能有机会与当天出席晚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中国扶贫基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慈善晚宴的推出,是“社会低成本参与扶贫”的一个新尝试。(12月28日《新京报》)
虽然主办方将此次慈善晚宴定位为“社会低成本参与扶贫”新尝试,但是一方面,此次慈善晚宴规模大(有3500至4000人参加)、规格高(地点设在人民大会堂国宴厅且有国家领导人参加)、服务品质超乎寻常(“总统级”的待遇),经济成本必然不菲;另一方面,慈善晚宴的门票价格分七个档次,其中最高的“总统贵宾席”为3.8万元,最便宜的也要1800元———正因此,有的网友愤愤不平,认为扶贫没必要如此大费周折。 然而我认为,面对奢华的慈善晚宴,公众应该正视慈善活动的交易属性。虽然我不否认道德良知与社会责任感始终是慈善活动的内驱力,但更坚信,我们所见到包括慈善晚宴在内的多数慈善活动,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特殊交易。 在我并不宽泛的视野中,当代中国多数慈善活动,都可以抽象为富人以财富交换政治安全与社会声誉的特定交易行为。在法律保护尚显供给不足的社会中,先富群体(尤其是民营企业主)为保护个人财产,更愿意求助于拥有强大公权力的党政官员,而不习惯于诉求非人格化的司法机关;而在一个弥散着“习惯性仇富心理”的社会中,富人们急切渴望改善自己的社会文化形象,在获得知名度的同时提升社会美誉度,使自己连同财富获得社会认同。因此在中国,有两类慈善活动总是受到富人的欢迎:一是官方色彩浓厚的慈善活动,另一类是广告效应强烈的慈善活动。前者容易给富人们创造接触高级政府官员、谋求个人政治安全的机会,后者为富人提供了扩大自身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演出平台———简言之,这两类慈善活动更符合富人们的交易意愿。 当然,我并没有贬低慈善活动的意思;因为慈善活动是具有正外部性的交易,也就是说,这种交易不仅满足交易双方的利益需求,还能够给第三方(即社会弱势群体)带来好处。通过这样的交易,富人们获得了政治安全与社会声誉,而他们付出的财富能够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带来整个社会福利的提升。 因此在我看来,中国扶贫基金会策划的此次慈善晚宴,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主办方想必吸取了此前若干民间慈善晚宴受中国企业家冷落的教训,这一回算是号准了中国富豪们的脉搏,找准了他们的交易意愿。这场将有国家领导人出席的慈善晚宴无疑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而其空前盛大的规模和规格又必将充分吸引媒体与公众的眼球,可以预料的是:富人们在尽情享用“总统级”待遇的同时,将有机会得到他们渴望得到的东西———当然,他们必须购买高价门票。 我想,公众应该理性地看待这场富人的游戏,它虽然有些“刺眼”,但的确有其合理性。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取消这种特殊的交易,而是要以规则保障与提升这一交易的正外部性:我们需要更强有力的监督制度,防止富人们口惠而实不至的骗捐行为;我们需要更为透明与规范的慈善捐款与资金使用规程,确保富人们捐赠的财富确实流入需要帮助的弱者手中;我们需要执法与司法机关的公正支持,防范慈善活动这一特殊交易逾越宪法与法律的界限。至于眼前这场即将开始的“中国扶贫之春”慈善晚宴,只要过程规范、透明、不违反法律,我们应当欢迎。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