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外滩画报:旧上海十大产业人物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20:47 外滩画报

  翻开上海的发展史,几乎每个行业,都有引领产业发展的翘楚,他们所奠定的雄厚基础,给整个产业界乃至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细细梳理他们的发展脉络,最重要的,是在保持勤奋拼搏的良好情操外,对历史机遇有一种准确把握。

  〈一〉一种期冀。上海的光荣与梦想由他们缔造,对历史的回忆,既是对现实的一种鞭策,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冀。

  〈二〉十大翘楚。一样的舞台,不一样的人物,本文乃对旧上海十大产业翘楚的回顾。

  【黄楚九】

  经营"大世界"的"滑头商人"

  许多人知晓黄楚九,源于值得"白相"的上海"大世界",其实,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商界,黄楚九激起的浪远远不止这一层。

  十卷本的《中国大资本家》中,对黄楚九的评价充满了揄扬之意:我国民族西药业、民族娱乐业的先驱,只身闯荡上海,靠智谋、才干成为上海著名实业家。

  对旧上海颇有研究的上海老作家沈寂说:"作为上海大世界创办人,黄楚九头上最大一顶帽子就是'滑头商人'。关于他经历的民间版本很多,时间一长,黄楚九就成了旧上海不法商人的典型。"

  黄楚九的曾外孙女曾宏燕女士为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花了5年时间采访了大量当事人,并查阅大量资料。黄楚九在事业的顶峰时,涉足许多行业,房产、饭店、医院、戏馆甚至包括公墓,人称"百家经理"。曾宏燕说,这不是历史的偶然,更多得益于黄本人的眼光和经营理念。在大世界开办之后,上海滩又相继出现许多娱乐场所,但最后惟独大世界屹立至今。

  【陆费逵】

  全国书业出版界的巨擘

  1912年元旦,中华书局在上海宣布成立,陆费逵任经理,自此主持中华书局达30年之久。书局成功,使陆费逵成为全国书业出版界的巨擘。当时《申报月刊》二卷一期上,俞庆棠女士发表的文章中,甚至将陆费逵跟爱迪生、高尔基等人并举,认为是"自己挣扎的模范"。

  在《我为什么献身书业》一文中,陆费逵说:"我19岁有感于买书难,拿当时的状况做比例推算,中国书业每年应有三万万元之营业。年少气盛,野心勃勃就决计献身书业了。"在这种想法的促使下,他与戴克敦、陈寅、沈颐等人暗中集资,编写新教科书并筹划创办了中华书局。

  书局刚成立时,新教材内容新颖,一时间风行全国,几乎独占市场。1949年以前,中华书局出书达5800余种,作者有梁启超、马君武、谢无量、徐志摩、郁达夫、郭沫若、郑振铎、巴金、徐悲鸿、刘海粟等。中华书局的卓然大气由此可见一斑。

  【郭琳爽】

  永安百货公司总经理

  如今矗立在南京路上的华联商厦,前身是旧上海南京路上著名的四大百货公司之一--永安公司。

  郭琳爽接手前,永安公司已经名噪沪上。除经营环球百货外,还附设旅馆、酒楼、茶室、餐厅、舞厅、游乐场等。以致外人戏言:"只要有足够的钱,即使不走出永安公司的大门一步,也可以在这个小天地里过上一辈子。"

  郭琳爽新官上任,立即在永安公司倡导改革,先是销售名牌产品,扩大国货经销的比重。商厦一改国货产品占25%的局面,将盛锡福的草帽、龙虎牌仁丹、三星牌蚊香等国产名牌引入店堂。商厦销售商品最早采取了"明码实价,包换包退"的办法,使国货产品一经销售,立刻走红。

  此外,折子购货、发行礼券、代客送货都是这一时期具有永安特色的销售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公司还经常组织女职工在商场内举办大型时装表演,借以招徕顾客、推销商品。商品操作表演、美容表演、邀请电影明星演唱、赠送奖学金等一系列促销手段,更是使永安资本集团在与同行的激烈竞争中领先了一步。

  【陈光甫】

  旧中国最成功的银行家

  在旧中国金融界,陈光甫与张嘉、李铭、钱新之并称为国内银钱业四大名旦,被后人誉为"旧中国最成功的银行家",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摩根"。

  1915年6月,陈光甫在上海创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额定资本号称10万,实则收足7万余,且不说无法和资本雄厚的外商银行以及官办银行相比,就是在国内私营银行同业中也居末流,被人讥为"小小银行"。但今天的上海银行、上海商业银行(香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台湾)这三家银行,都是由这个当年不起眼的小小银行发展起来的。

  陈光甫信奉"本行所恃为命脉者,即为服务二字",主张"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首先推出"1元开户",很快便受到城市中下层市民的普遍欢迎。另外在放款和汇兑上也力倡"服务"。如举办500元以内的职工低息小额贷款,免收个人小额汇款的汇费等。所有这些,都是当时其他银行、钱庄不屑一顾的,而恰恰是这些业务,使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整个存款额从1915年的57万元增至1926年的3244万元。

  【刘鸿生】

  煤炭大王

  刘鸿生涉足的行业很多,在经营上,他合轻重工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于一起。各企业在经营上实行独立自主、各负盈亏的制度,"在资金融通上可以收截余补阙、互相挹注之效"。这是刘鸿生特有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实际管理经验。依靠这个原则,刘鸿生登上了"煤炭大王"的宝座。

  1912年,他联合煤商,亲自带着泥水匠到上海附近各地为窑家改制窑炉,并试验火力,窑家发现烧煤不仅效果好,而且成本低,于是都改烧开滦煤。刘鸿生向窑家推销煤时,用木船将煤运往窑地,同时收购窑家的产品--石灰、砖瓦等,运往上海销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滦自备的运煤船只被政府征用,刘鸿生设法自租轮船将煤运往上海,这3年时间的经营,使他获利100余万两银子,成为其后来从事其他行业的资本和基础。 1930年,刘鸿生在上海四川路建造了一幢8层的企业大楼,将公馆也迁到8层楼上。达到了他一生中的顶峰时期。

  【项松茂】

  中国西药业设厂自制药械的先驱

  1911年,时任中英药房汉口分店的经理项松茂,与上海五洲药房终身董事黄楚九过从甚密,在黄的力邀下,项松茂走马上任五洲药房经理。

  上任后,他以"勤俭"二字作为办企业的方针,将店中华丽陈设变卖移充经营资金,又增聘药剂人员,“合药间”,加强自制本牌成药,如治疗贫血症的“人造自来血”、健胃补虚的“补天汁”、调经的“月月红”、化痰止咳的“助肺呼吸香胶”等药,成为五洲药房的品牌药。

  “五四运动”全国人民抵制日货的爱国热情,为国产成药打开了销路。这时项松茂已经脱离了黄楚九,独立经营五洲药房,但还是以国产药为主。此时的项松茂,萌发了发展我国民族制药工业的愿望,不久后首创亚林臭药水、东吴药棉、甘油、牛痘苗和国产固本肥皂。由于五洲厂肥皂质好价廉,销量大增,引起英商祥茂洋行的嫉恨,他们提出,愿付高于五洲厂总资产的代价,收买全部生产资料和商标,遭到项松茂的严正拒绝。英商收买不成,随即将祥茂肥皂跌价倾销,妄想迫使五洲厂倒闭。

  项松茂针锋相对,毅然削价销售固本肥皂,并将制药部的利润来贴补制皂部,保住企业,并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使五洲固本肥皂成为名牌畅销产品,挫败了英商垄断皂业市场的企图。

  【虞洽卿】

  官商两道皆通的人

  根据历史研究所的史料记载,西藏路在1936年,曾以宁波人虞洽卿之名,改名为“虞洽卿路”,为此还举行了一场极为隆重的命名庆典,轰动了整个上海。

  在旧上海,无论是商界还是政界,虞洽卿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1921年,虞洽卿创办的三北航运集团已拥有18条轮船,行驶上海—天津、大连—福州、上海—广州三条航线,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的私人资本航运集团,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上海航运巨头。

  虞洽卿的成功,得益于宁波众多同乡的支持。早在1908年,虞洽卿发起组织四明银行的同时,就鼓动同乡创办宁绍轮船公司,自任总经理,租用大达码头,设置了堆栈,开辟了沪甬航班。为了与外商轮船公司竞争,公司降低票价,但外商公司也随之降价,同乡闻讯后,组织航运维持会对公司进行贴补再度降低票价,终使外商公司退出竞争,宁绍轮船公司就此站稳了脚跟。

  在商业经营的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虞洽卿广泛参与社会活动。1905年上海发生大闹会审公堂案,虞洽卿作为知名人士参加了调停活动,事后,虞洽卿成为沪上妇幼皆知的大闻人。 1929年4月,当选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董。

  【冼冠生】

  冠生园的创始人

  冠生园的前身,是由广东南海人冼冠生开设的一家名叫陶陶居的小店。冼冠生的朋友李修章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上海南市有个大舞台,就是新舞台,中国人第一家开在南市的戏馆,新舞台就是做戏的,看的人特别多。而冼冠生做的陈皮梅,到戏馆里去兜生意,生意挺好。

  后来,永安公司吃掉了这块地皮,陶陶居只得撤到了老城厢九亩地,另起了一个名字叫冠生园。他从雇着几十个小贩沿街叫卖起家,到三十年代提出“食品救国”的口号,1939年,冼冠生获得了上海滩“月饼大王”的美称。他聘请影后胡蝶为形象代言人,打出那句“惟中国有此明星,惟冠生园有此月饼”的广告语促销,到现在还被人津津乐道。

  他很会向同行借鉴经验,1933年他率各部门负责人到日本参观访问,得到启发,回国后制出了杏华软糖、鱼皮花生等产品,他还雇佣外国技师制作了果酱夹心糖,这些产品在我国都是首创。到1949年,冠生园在全国各地设分店37家,已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食品企业。

  【汤蒂因】

  金笔汤的传奇

  因为父母的重男轻女,汤蒂因14岁时就辍学了,然后应聘到益新金笔行做了一名女店员。

  尽管汤蒂因表现出了极高的经营天赋,但是当时国内的金笔制造业,还是门十分年轻幼稚的工业,就连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上海,也只有10多年的生产历史。她只能把这些有关金笔制造的信息暗暗记在心里。

  19岁那年,汤蒂因断然拒绝了店主纳其为妾的要求,并因此下定决心彻底离开了益新,自己开办了一家“现代物品社”。“益新”的老板并不死心,向全国各地发出通知试图挤垮她。汤蒂因根据情况,对那些信用可靠的客户,给予优惠,即采用放账或邮购的方式,用户收到通知,只需寄来一张订货单,等收到货、验过质量之后再付款。 而对于货源,汤蒂因更是胸有成竹,她很快将集中起来的订货单分类,到上海滩有名的“合记”、“合众”、“育新”、“鼎新”等文具店去批发进货。这些文具店果然是有生意就做,对“益新”的通知毫无顾忌。1942年,汤蒂的现代教育物品社销售的绿宝金笔,借助报纸、路牌、电台广告的宣传,传遍上海的大街小巷,1955年,毛泽东主席更是热情地称呼她为“金笔汤”。

  【叶鸿英】

  外贸耆宿

  叶鸿英7岁时就随父母迁居上海。14岁在其父经营的大昌杂货店当学徒。满师后,随张尚德赴日本北海道经商,往来于北海道与长崎之间,采购海味杂货运往上海销售。

  1877年,张尚德等集资在长崎开设丰记号,经营海味业,叶鸿英在丰记号任职员,因其经营有方,深为业主器重。丰记号后来在朝鲜的釜山、仁川、元山各埠开设的分店,都是他协助开设的。

  1881年,叶鸿英离开丰记号,返回上海开设源润昌行。生意有了进展之后,又赴长崎、海参崴组织货源,扩充外贸业务。1889年,叶鸿英筹集巨资,开设源来号,经营进出口贸易,直接从日本进口海参、鲍鱼、鱼翅、干贝、虾米、海带等商品批发给“行家”(小型批发商),并经营出口木材、棉花、海蜇、金针、木耳等商品。

  1931年,叶鸿英又在上海开设元兴行,并在香港设分号,由其长孙叶元和任经理,负责向南洋群岛开展贸易。专营进口印尼海味,继又进口南洋群岛土特产如栲皮、石花菜、胡椒、生粉、大米、食糖、檀香木等,出口布匹、绢丝等,还兼营南洋华侨来货代销业务,得到了南洋华侨的信赖。外滩画报记者/王杰 田晓玲(实习)报道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