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灾难预报应由保险公司操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9日11:03 南方周末 | |||||||||
作者:薛兆丰 圣诞节假期在印度洋沿岸出现海啸,吞噬了数十万人的生命,远近闻名的度假胜地,转瞬间成了被愁云惨雾笼罩的苦海。 这固然是天灾,但也是人祸。刚听到海啸和人命伤亡数字攀升的消息时,我是震惊
这次海啸40年不遇,40年不算短。大家想想,假设海啸波及的八个国家的地震局官员,持续40年,每年都发出一次误报,直到今年才说中,那我问:一、对地震局官员而言,97.5%的误报率能让他们保住乌纱帽吗?二、对死难者而言,2.5%的准确率能说服他们听从警报,花15分钟跑到高处,躲一躲灭顶之灾吗? 答案是显然的:一方面,地震局官员不愿意承担这么高的误报率。为了降低误报率,他们大事化小,三缄其口,互相推委;一旦出事,他们却不可能负起他人生命的责任。另一方面,同样的误报率———即准确率———却能拯救数十万人的生命!游客没有理由不接受准确率高达2.5%的救命警告。 有什么机制,能克服这矛盾?有!是市场化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职能,可以归结为三个环环相扣的部分,即准确评估风险的或然率,对投保者提出合理的行为约束,并分摊个别投保者遭遇的损失。这三合一的职能,完全适用于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 首先,保险公司有强烈的动机,对天气、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进行恰如其分的探索、分析、评估、公布和预警工作。如果某个保险公司高估了灾害发生的概率,它就会向投保人索取过高的保费;这样,它就会被其他索取较低保费的保险公司赶出市场。反过来,如果低估了灾害的概率,它就必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索赔,最终被自然灾害打败。 结果是精算。这已经是保险业的基本事实。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险种,就有不同的赔率,背后都有大量的专业知识和统计数据支持着。竞争中的保险公司,时刻都在孜孜不倦地修正着精算的结果,追求着对各种或然事件的更准确把握。 据说海啸前夕,某国的地震局官员以传真方式向其实已经退休的内政官员通报情况,而澳大利亚使馆向另外某国使馆传递的消息,被认为不合乎外交惯例而被搁置。要是让市场竞争中的保险公司负责预测和预警,延误了就得支付天文数字的赔偿,它们至于连电话都不会用吗? 当然,如果让保险公司从事灾难预报,它们为了减少灾害引起的索赔,很可能会增加误报的次数,从而增加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问题是,误报不可能毫无限制地增加,因为保险公司之间有竞争,而减少误报,从而减少经济损失,也是保险公司的竞争目标之一。 更重要的是,预防灾害是有代价的。五年前,强烈飓风“弗洛伊德”吹袭美国,当风向未明朗之际,东南沿岸二百多万居民,在官方的敦促下紧急疏散。数以万计的汽车造成大塞车,被佛罗里达州政府称为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疏散行动。后来虽然证实天气预报错了,但紧急疏散的决定,绝不应该受到责备。 道理很简单,为了避免无法确知的意外和灾害,我们不得不在事前额外多付一点代价。从事后看,因为飓风并没有吹到,紧急疏散的确造成了诸多不便和经济损失;但若飓风真的吹到了居民区,那么你事后无论再作多少次疏散,也无法挽回飓风所造成的的人命和财物损失。 再有,让保险公司来从事天气、地震和海啸的预报,还能加强对投保人的行为约束。不守规矩的投保人,得不到赔偿。如果保险公司对游客发出了警报,游客就有义务疏散,否则灾害一旦发生,投保人就得不到赔偿。这种由保险合约赋予的约束力,也有助于减少高危地区和高危时期的潜在伤亡。 愿死者安息,也愿市场机制能帮助加强人类追求知识和传递消息的动机!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