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周末》:审计长李金华的真情时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2日17:13 周末报 | ||||||||
【周末报报道】人们对于李金华个人评价显得相当慎重。李金华本人也正告与其关系甚密的朋友,要谈他的情况必须经过他本人“批准”。 一个与李金华有过数面之缘的高层官员告诉记者,李金华的魅力一定程度上表现在他公事公办的铁面无情背后的脉脉温情,有时只是惊鸿一瞥,但让人回味无穷。
2004年6月23日,李金华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很有分量的审计清单。报告中的18项内容,每一项都足够震撼。人们用“审计风暴”来形容报告所带来的冲击波。在这场“风暴”中心,李金华让我们清楚感受到了他的铁面无情。 半年后,在中央电视台200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评选中,李金华再次赢得满堂彩,一个人赢得了两座奖杯:200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和年度人物大奖。“您最想对全国的审计干部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李金华在面对这样一个俗套的提问时,意外地哽咽落泪。他的回答是:“我对不起他们。”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这突如其来的泪水让全国观众都震惊无比:一个掀起全国“审计风暴”的人,刹那的柔肠竟然如此令人感慨。 “八个不准”和黑眼圈 熟知李金华的人都知道,其实他是极易动情的一个人。记者在南京审计学院采访时了解到,一个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想不上学了,还把这事写信告诉了李金华。当李金华听说该学生最后顺利上了学时,竟然喜极而泣,此事在该校被传为美谈。当李金华在央视年度人物颁奖仪式上为全国审计人员而落泪时,他铁面背后的柔情终于表露无遗。 在工作上,李金华的严厉远近闻名。 2000年1月,审计署公布了严格审计纪律的“八个不准”规定,包括:不准由被审计单位安排住宿;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安排的就餐和宴请;不准无偿使用被审计单位的交通工具;不准参加被审计单位安排的旅游、娱乐和联欢等活动……李金华把这“八个不准”称为规范审计人员行为的高压线。 曾经有一位地方特派员组织下属与当地海关联欢,结账时欠了对方400元,因此受到处分。总让有些人睡不安稳的李金华,这次为了下属的违规而辗转难眠,他身边的一名工作人员心疼地说:“审计长整整三天没有睡好觉,眼圈黑得吓人。” 很多人都认为,对于他们审计的上千万乃至上亿的资金来说,吃顿饭、用趟车只是小节。李金华对这个高压线内心里充满矛盾,他说,在通常情况下吃顿饭不是原则问题,这个我觉得很正常,人之常情。但是它是个独立性问题,我去审你,然后你请我吃一顿饭,那么外人看了,既然能在一块吃饭,你还能去认真审他吗?人家会提出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你说吃归吃,审归审,那说不出口。我们强调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必须割断任何经济和福利上的联系,所以你知道我们有一个八不准,也是这个原因。这个八不准应该说,对审计人员残酷了一点,要求过严,但是没办法。 事实上,李金华把部下受的辛苦都记在了心里。多年来,李金华和他领导的审计署一次又一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此,李金华始终保持低调,他经常强调的是全国8万审计干部为此付出的艰辛。在接受媒体采访的过程中,李金华多次强调,他并不希望掀起风暴,也不希望仅仅关注他本人。 李金华说,有好多审计干部在审计过程当中受到各种威胁、恐吓。我觉得我们这些干部绝大部分确实是非常坚强的,他们很感动我,他们遇到很多困难都不讲,我后来才知道。 从分房到办最好的食堂 李金华想尽办法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为部下谋取福利。当年他还在572厂工作的时候,就留下了相当好的口碑。 1971年,李金华离开西北财经学院教员岗位,从一介书生成为572厂的普通会计。在这个厂,李金华从会计一直干到厂长。 在他担任厂长期间,分房的事是由他负责,他首先声明自己和爱人不参加分房,常年住在30平米的房子里。为此,很多退休职工到现在都念叨李厂长的无私。 此外,李金华喜欢吃食堂的习惯也让部下受益匪浅。一个572厂的退休工人告诉记者,从没见过李厂长让食堂为自己开小灶,就算食堂里排队排得很长,他也不会插队,别人看他工作忙,想把位置让出来,李厂长都坚决不同意。 这个习惯也被李金华带到了审计署。中央其他部委很多工作人员都羡慕审计署的食堂,“吃得最实惠,回去以后跟同事们一说,以后去审计署公干时都抢着去。”一个工作地点离审计署较远的部委工作人员这样说道。所以审计署的食堂每年民意测评几乎百分百满意。一些外单位来办事的工作人员会惊奇地发现,审计长和普通工作人员是在一起排队打饭的。于是有人开玩笑说,只要李金华不出差,要找他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去审计署食堂等着。 李金华把“己之不正,焉能正人”立为座右铭。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他常说,我一下子没有这个能力去解决部下的清贫问题,但是我经常希望他们想一个问题,中国还有很多老百姓比我们更清贫。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南京《周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