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外资电力的中国生存规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3日11:32 中国新闻周刊 | ||||||||
外资电力撤资潮多少有点危言耸听,实际情况是有进有出,而进出之间的微妙权衡则凸显了现阶段中国电力市场的游戏规则 -本刊记者/吴金勇 □吴琴 1月7日,太平洋顶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CEO罗伯特·安德森接受本刊采访时一直在
“我们来到中国8年了,一直发展很好,但现在突然发现很难找到新的投资机会。” 罗伯特·安德森说。 太平洋顶峰于1996年在新加坡成立,出资人为美国联合能源公司和国际金融公司。顶峰公司专注于投资中国电力行业,1998年在中国河北正定县投资了第一个项目。到2004年底,该公司共在中国投资了7家电厂,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总投资额近20亿元人民币。 2005年元旦刚过,罗伯特·安德森开始对中国电力市场投资环境颇有微词,引发各界对新一轮电力外资从中国大撤离的讨论。 洋电力进退中国 1998年至2003年,太平洋顶峰在中国的热电联产企业的运营一直处于盈利的状态。然而,2004年该公司总体上核算,经营将出现亏损。据了解,该公司投资的7家电厂4家亏损,3家微利。 “2004年太平洋顶峰投资公司在中国的营业收入比2003年下降了20%。其他外资电力企业都在撤退,我们是少数还坚持的企业之一。”罗伯特·安德森说。 据本刊多方了解,从去年年初开始,美国电力公司、美国赛德能源公司、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及全球第三大能源巨头美国迈朗公司,出售或转让了他们在河南、浙江、广东、河北、湖北、广西和山东所持有的电厂股份。 据方正证券能源研究中心向本刊提供的数据显示:“八五”之前,外资占中国电力产业固定投资的比例基本在10%左右,从“九五”开始中国出现了引进外资的高潮,1997年上升到14.5%。1998年后这个比例就逐年下滑,下滑的势头一直持续到现在。 据该中心一位负责人估计,2004年,外资占中国电力产业固定投资比例将下滑到5%。 但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专家则认为,比例下降并不意味着总量下降。 “外资撤出中国电力市场的现象是存在的,他们把在中国的电力项目转卖了,撤股了。但现在下结论,说外资要普遍撤出中国电力市场,还为时过早。”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韩文科对本刊说,“去年从我们能源所接待的(外资电力直接投资)情况看,有很多外资在为进入中国电力市场做准备,电力外资直接投资在中国的总量还是在增加的。” 事实上也确实有大胆进入者。2003年,韩国电力公社(韩国政府投资的集生产、输电、配电以及营销于一体的大型电力企业,排名世界500强企业第279位,经营韩国95%左右的发输配电业务),在中国投资了第一个投资项目 在河南焦作的武陟发电站(5万KW机组,共两台)。该项目在2003年8月时达成合作意向,2004年10月份已经开工。第二个项目河南焦作九里山电厂(60万KW机组,两台)刚在2004年12月签订投资协议。 2004年夏天,韩国电力公社与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签署了业务开发与友好合作协议,准备扩大在中国电力市场的经营规模。“我们对中国电力市场充满信心。”1月11日,韩国电力公社北京支社社长金甲淳对本刊说。 同为外资电厂,却进退殊途,这使得外资电力的进退中国的理由显得格外重要。 命运因伙伴而不同 提起在中国的困境,罗伯特·安德森举起了手中一份近两年中国煤价走势图,并在2003年11月处画了一个大圈,图表显示此时煤价为240元/吨。 从2003年11月份到2004年8月份,煤价一直在上涨。煤炭价每吨上涨了170元,从百分比来讲就是50%。 这对太平洋顶峰投资的热电厂和一些国内小的电厂冲击更大。罗伯特·安德森说:“我们能预见到煤炭的价格可能会涨,但没预见到电的价格是不可以涨的。” 电价的固定就使得能否拿到低价煤成为企业维持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对与国字号大电厂合作的外资电力企业这无疑是一大利好。“因为大的电厂有统配煤照顾。”罗伯特·安德森说。这里所说的大电厂主要是指目前国内的五大电力集团: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电投。一直以收购地方小型热电企业为运营模式的太平洋顶峰自然无缘与“五大”展开“亲密”合作。 “与国字号合作的外资电厂会有更多的话语权。傍着大树好乘凉。”方正证券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海说。 据韩国电力公社透露,该企业已经跟某个煤矿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协议,尽管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定价,但能保证所有项目的煤炭供应。 电力外资在中国的生存状态真的取决于它的合作伙伴吗?至少罗伯特·安德森的回答是:“中国整个电力行业,是否存在一个良性的环境给外资,对此我们持怀疑态度。” 旧势力的游戏圈 在一些较市场化的外资电力企业看来,他们生活在一个中国电力传统主力阵营进一步巩固阵地的气氛中。 从去年开始,中国电力行业中的五大集团的强势地位进一步加强,新增发电能力几乎全部被他们瓜分。 2004年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电力建设项目公告》,2004年国家批准新开工电站项目规模4000万千瓦,预计投产电站项目规模超过3700万千瓦。从公告显示,这些项目基本是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电投这5大电力集团申请的,多为其所属或占股份的大项目,5大集团外的中小型项目较少。 而在生产原料上,他们的话语权也在加强。据袁海介绍,每年一度的煤电的交易会主要是解决大的国有电力企业和煤炭企业的供求关系的,外资电厂参加不了大宗谈判。外资电厂规模比较小,煤从市场上采购的比较多,就要比所谓的统购煤贵了很多,而在国家电厂中,统购煤占了60%。 2004年12月29日,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在秦皇岛召开了2005年度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议。会议重申了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相关意见,并力促电煤供需双方合作。 据一电力集团副总透露,截至1月7日18时,五大电力集团系统内所有电力企业共签下2000多万吨计划内电煤。“要得到统配煤也不难,因为一些大的电力公司都享受这种政策的。”韩文科说。 外资要在中国投资电厂,燃料是首先要落实的。中国电力市场计划的成分太重导致的潜规则正是一些外资企业不理解的。 对于煤电联动,太平洋顶峰也有疑问。因为这会使电力企业承受30%的损失(发改委的意见规定,实行煤电价格联动时,将要求电力企业消化30%的煤价上涨因素,在此基础上,将上网电价随煤炭价格变化调整)。 “为什么30%要电厂来承担?作为一个投资商,都会作一个预算,如果成本上去了的话,利润渐渐就会少。我们没有看到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有这样的例子 原材料上涨,电厂却有责任去承担。”罗伯特·安德森说,“外商是放眼全球的,一旦看到中国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他们就会在决定投资之前多考虑一下了。” 而电力专家甚至认为,目前煤电联动可能是中国电力改革上的一种倒退。 “煤电联动政策与电价体制改革是背道而驰的。”袁海说,“电价又倒退到用成本推算的旧模式。如果长期实施这种政策的话,电价体制改革就遥遥无期了。” 外资企业看中的正是市场化的电价形成机制和市场化的煤炭价格机制。但现在的局面无疑会让不少外资企业失望。 “我们来中国已经八年了,可以说对中国电力行业的规定是非常熟悉的,如果说连我们都找不到新的投资机会,那对于那些新的投资商就更不可能了。”太平洋顶峰投资公司CEO罗伯特·安德森如此认为。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