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年北京两会专题 > 正文

聚焦北京两会: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04:14 北京娱乐信报

  本报开通“两会”热线后,平均每天有50多个读者反映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外来人口子女入学为何那么难,本报记者在政协会上就此问题采访了一些来自教育界的人士,他们分析认为,主要有四大原因制约了外来人口子女入学。
聚焦北京两会: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难
  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保证他们这种权利的获得,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信报记者 毛 千/摄

  现状

  外来人口子女一年增10万

  本报开通“两会”热线后,平均每天有50多个读者反映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市政协委员、市教委主任耿学超告诉记者,北京花了大力气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的问题,目前,应该说基本解决了,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等区已经做出了不错的成绩,但要看到外来人口子女入学有特殊性,上几个月就走了,过几个月又来了,这是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的一个难点。通过统计发现,2004年外来人口子女从23万增加到32万,大约增加了10万人。

  分析

  高费用外来人口无法承受

  北京一些公办学校接受外来人口子女入学,而且也有合法的打工子弟学校,外来人口子女入学为何还那么难?市政协委员强磊提交了《尽快制定相应规定以解决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提案。他曾经做过调查,发现费用问题是主要矛盾,一些公办学校一年收费为2500-3000元之间,这是外来人口无法承受的。

  借读入学手续烦琐

  此前,本报记者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外来人口子女进入正规义务教育体系的制约因素》调查主持者发现,各种证件和烦琐的手续成为制约外来人口子女进入正规学校的又一因素。根据规定:流动儿童少年符合在本市借读条件的由其父母持申请借读者户籍所在地乡(镇)级人民政府出具的该儿童、少年及其父母的户籍证明;其父母的身份证、在本市的暂住证和外来人员就业证等证明材料向暂住地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上述主管部门经核准同意后,为其开具“在京借读批准书”,流动儿童少年可持“在京借读批准书”和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到暂住地附近学校联系借读,经学校同意后即可入学。

  外来人口不愿意耽误工作或为了节省回家的费用,他们不愿回乡办理烦琐的子女借读手续,或者因在某一环节卡壳无法让子女入学。同时,目前北京市的很多学校在招收流动子女入学时还设置了一些门槛,个别学校对外来人口子女进行各种考试,然后以考试不合格为由将其拒之门外。此外,招生已满和名额不足也是个别学校拒绝招收外来人口子女的常见借口。

  不能在京参加高考是主因

  市政协委员、市教委主任耿学超告诉记者,北京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入学指的是义务教育,初中毕业后就不是管辖的范围。他们高中在北京借读,并在北京借考,高考时需要把外地的试卷调到北京,然后回原籍判分并参加录取,由于北京高考自主命题,如果外来人口子女在北京高中校借读,北京高中的教学计划和外地是不一样的,这个矛盾目前无法解决。因此矛盾不是在中考,而是在高考。

  择优选校矛盾无法满足

  “由于外来人口具有流动性,一般离公办学校较远,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市政协委员强磊分析,同时,外来人口希望自己子女进入优质教育资源的欲望强烈,但打工子弟学校无法满足其愿望,这些原因导致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难。

  市政协委员、原教委副主任陶春辉告诉记者,外来人口子女进入优质校就读是一个突出问题。不但是外来人口子女进入优质校的矛盾没有解决,市民这方面的矛盾也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撰文信报记者郑超

  委员声音

  市政协委员、原教委副主任陶春辉——

  “外来人口子女入学最突出的问题不是入学难,他们可以在北京接受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最主要的是高考问题。”

  市政协委员、怀柔区副区长、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彭彧华——

  “外来人口为北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北京有责任承担这些孩子的义务教育,但北京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无限接受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就会挤占北京的教育资源,义务教育权和市民权发生冲突,这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除了资源紧张外,还会带来环保问题、社会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外来人口子女入学要适度解决。解决这些问题,要有新的思路,新的解决办法。”

  相关专题:2005年北京两会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