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专题 > 正文

中国流行音乐“新空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09:55 时代人物周报

  -本报记者宋坤

  安定门内靠近二环路的部分是安静的,出租车都很少见,一个黑漆漆的大门内,七拐八弯地走了不少砖石路,走进一 栋厂房样门内,迎面是一排错落有致的竹屏风,触目惊心一词在这里有了新的体会。

  沿着清脆的流水声,看到一排打造得尤其精致的竹桌、竹椅,这里已经被构筑成一副悠然的山间景致,毕晓世正与歌 手李杰等人神侃。毕晓世的助手单也介绍说,他正在这里为公司新人制作专辑。

  毕晓世的名字很少被提起过,因为他是一个幕后工作者,但是在圈子里,毕晓世的名字如雷贯耳。

  自己组装电视机

  毕晓世出生于艺术氛围很浓的家庭,父亲是作曲的,有很多老三篇风格的作品,母亲是演员,曾在《十月风雷》中扮 演江青。但毕晓世14岁之前,最感兴趣的是无线电。

  很多人对毕晓世的评价就是聪明,他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是他自己按图索骥安装的,用他喜欢的无线电技术。毕晓世 回忆起来还是清清楚楚,买好各种零配件之后,一步一步自己安装了一台混合式(晶体管、电子管)的黑白电视机,12寸, 当时市场上卖到500多元,自己组装只花了100多元。

  可是到了14岁那一年,一次毕晓世听到别人拉小提琴,突然就动心了,音乐给了他一股冲动,当时就跑回家跟爸爸 提出学音乐的要求。因为爸爸是搞作曲的,教材、老师都是现成的,所以当听到儿子要学习音乐的要求后,爸爸惊讶的同时第 一个反应就是支持,但紧跟着提出要求,不能今天一高兴就学,过几天觉得累了、烦了就放弃。年轻气盛的毕晓世立刻表了决 心。

  毕晓世刚学的时候,在一年半里,每天都拉一个半小时,这段时间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15岁时,他参加了就 业考试。报考了广州空军战鹰歌舞团、广东省歌舞团等三家,结果全部都给他发了录取通知书。但最后毕晓世选择了广东省歌 舞团,16岁中学毕业后立刻就参加了工作。

  站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开端

  197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毕晓世听到一盘阿波罗音乐,里面那首《蓝色的爱情》让他震惊。在他的生活中,还从 没有听到过这种清新风格的音乐。他马上就萌发了自己演绎这种音乐的想法,组建一个自己的乐队。

  他与几个要好的朋友从军乐团的仓库里找出很多旧乐器。鼓,重新蒙起来。交响乐的大提琴,改成贝司,因为喜欢无 线电,懂得用电线缠上石膏,可以做到发声。把木吉它通上电,连到音箱。就这样组建了国内第一支轻音乐乐队:“紫罗兰” 。

  广州有数的几个文艺机构经常举行联合演出,毕晓世的乐队在他们团与战士歌舞团联合庆祝五一晚会的时候,提出了 由他们乐队单独表演的要求,领导对这几个看上去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很感兴趣,虽然没有听过他们的作品最后还是同意。毕晓 世做主唱的同时还负责拉小提琴,他们一共演唱了两首歌,《蓝色的爱情》、《送你一支玫瑰花》。演出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 迎,《送你一支玫瑰花》最后甚至唱了五、六遍才下场。

  对于毕晓世来说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却是在1979年。他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开始系统学习音乐。这段时间,毕 晓世写了很多流行音乐风格的作品,写好了,就寄给剧院原来的朋友听,日益为圈内人所知。

  1982年毕业回到广州后,当时正是一大批歌手如成方圆、郑绪兰、郁钧剑、朱晓琳、谢丽诗火爆全国的时候,毕 晓世就与李海鹰一起到广州中唱上班,为他们作曲。他最大的感触是,在广州中唱编一首歌可以赚到5块钱,而在民营的太平 洋影音公司编一首歌可以赚到28块钱,“国营和民营有很大区别”。

  从毕晓世写第一首歌开始,就为中国的流行乐坛做出了贡献。当时的录音方式是在一首歌中,吉它、贝司、键盘、鼓 四大件都是分开录的。毕晓世却找来好乐手,一次录完,虽然难度很大,却开了先河。

  那个女孩叫“那英”

  随后毕晓世组建了“新空气”乐队,并且获得了中国首届民歌通俗歌曲“孔雀杯”大奖赛的双金奖:配乐、作曲金奖 。当年毕晓世带着乐队在首体演出的时候,崔健、何勇他们都还只能坐在台下看。

  当时,与解承强、张全复一起组建的“新空气”影响很大,如果当时有明星或者炒作概念,他们就是不折不扣的明星 了。1988年流行乐坛流行西北风,毕晓世创作了《山沟沟》。毕晓世说这首歌本来是打算给田震唱的,因为她最有名。当 时他们住在北京的西苑饭店。一天下午,有人带了个女孩过来,是个新人,她看到这首歌之后,就一个反应,毕老师,这首歌 我唱了,你今天不给我,我就不走了。这个女孩就是那英。

  毕晓世只好把那首歌给了那英。之后毕晓世进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旺季,《拥抱明天》、《总会等到那一天》等大量 作品涌现,毕晓世也开始以各种大奖赛的评委面目出现。199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第一次强调要用真唱时,毕晓 世出任现场乐队音乐指挥。

  若干年后,当毕晓世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乐坛时,已经是幕后策划人了。其间他消失了一段时间,出国了,一个是为女 儿的将来着想,一个是给自己拿到了加拿大的护照。他在加拿大目睹了国外的音乐制作思路和明星推出机制,并在2002年 ,正式将新加坡海碟音乐公司引进内地,出任中国大陆地区负责人。早在阿杜还没有推出的时候,毕晓世已经参与了前期策划 。

  为陆川的《可可西里》配乐的广东乐人捞仔,当年也是毕晓世挖掘出来的。他将捞仔从广东江门的一家歌厅带出来后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两人形影不离。现在同住在北京的一个院里,却反而不能经常见面了。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