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伊拉克的变与不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13:32 新民周刊

  大选临近,伊拉克的现实究竟是怎样的。曾任新华社驻巴格达记者的聂晓阳向周刊记者仔细描述了一个可以触摸的真实伊拉克。

  撰稿/苏庆先(记者)

  1月30日的伊拉克议会选举被认为是战后伊拉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选举前夕,伊境
内各种势力和团伙都在以各种形式影响着这一举世瞩目的事件,同时,从伊拉克传来的各种消息和评述也让人们似乎真假难辨。

  大选前夕,我们能够触摸到的真实的伊拉克到底怎样?伊拉克的未来在哪里?

  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新近从伊拉克归来的新华社驻巴格达首席记者聂晓阳。作为国内知名的战地记者,他曾在耶路撒冷和巴格达工作近3年,是近年来中国唯一连续长期在这两大危乱地区工作的记者。他的战地新作《为历史流泪——亲历战后伊拉克》也在近日推出。

  记者:作为对伊拉克政局有着近距离观察的战地记者,你如何认识和评价即将到来的伊拉克大选?

  聂晓阳:伊拉克战争爆发到现在已经快2年了,但伊境内的乱局一直没有平息的迹象。这次选举应该被看作是平息伊拉克局势的一个政治努力,是伊拉克走向政治重建和秩序的积极一步。我觉得,观察目前的伊拉克临时政府是否有能力稳定局势,观察伊拉克的未来究竟向何处去,这次大选是一个非常有象征意义的窗口。

  如果这次大选能顺利进行并且产生各方都能接受的立法机构,这个立法机构会在年内如期起草出伊拉克后萨达姆时代第一部永久性宪法,如果这个宪法能够通过全民公决的话,我们有理由相信,伊拉克将能够在今年年底通过全民选举产生其战后首届正式政府。这个政府将不同于占领军扶持下的临时管理委员会,也不同于美国匆匆交权后指定的临时过渡政府,它将具有空前的民意代表性,这个政府将带领伊拉克走向稳定。

  但是,这一假设实际上只是一个理想。在本次议会大选到来之前,不仅各种暴力活动更加频繁和血腥,而且打着向伊拉克输出自由、民主、人权旗号的美、英军队也相继因为严重的人权侵犯事件面临名声扫地的危险。美国虐囚丑闻的审判仍在继续,英国又爆出类似丑闻。在这样的气氛下,一次坚持在时机并不成熟的时候进行的大选,就具有了“作秀”的嫌疑。

  人们越来越相信,当初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谎言入侵伊拉克的美英联军,现在又实际上通过另外一个大选谎言在欺骗伊拉克民众乃至整个世界。他们是想通过所谓的大选,将伊拉克战争的后果及其责任转嫁给伊拉克人民。这样,本应成为走向稳定的重要里程碑的这次大选,实际上在大选还没开始时就已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价值。

  记者:伊拉克大选临近,很多人在问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在巴格达大街上公开骂美军和伊拉克政府,另一个在大街上公开骂萨达姆和抵抗力量,谁面临的危险更大﹖

  聂晓阳: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与萨达姆时代不同,如果在家里抱怨,你不用担心秘密警察告密。但如果你在巴格达大街上公开骂美军和政府,警察会把你带走,会给你一个煽动抵抗的罪名。当局已经以这一罪名关闭了至少3家报馆。

  关于骂萨达姆和抵抗势力的问题,有两点要说明。其一,尽管大多数伊拉克人认为萨达姆不是一个好领袖,但相比于外国军队铁蹄下的生活,很多人已开始怀念萨达姆了——在那个时代起码有不少安全和尊严。其二,人们对各种暴力团伙已经普遍厌倦,人们渴望安宁,目前伊拉克树欲静而风不止,美国兵把全世界的大批反美分子吸引到伊拉克来,在别人的土地上开辟消灭异己的战场,所以说伊拉克人已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了。

  如果你在巴格达大街上骂萨达姆或武装分子,美军和警察不会碰你,但是无孔不入的武装分子也许会把你当作“伊奸”而跟踪你甚至伤害你。很多在联军总部混饭吃的伊拉克人都遭到跟踪和杀害。在萨达姆家乡提克里特,在作为“抵抗之都”的费卢杰等地,几乎没人敢在大街上骂萨达姆和抵抗分子。萨达姆时代人们自由谈论政治观点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人们仍然有很多顾虑。

  记者:说起伊拉克局势,很多人都想知道伊拉克临时政府官员都是些什么人?

  聂晓阳:美军攻陷巴格达后,萨达姆的官僚曾遭到彻底抛弃,就连很多低级的复兴党党员也遭到血腥清算。我在巴格达时,一个邻居家的三个儿子都曾是复兴党党员,他们人很好,但就是因为复兴党党员的身份而遭枪杀,刹那间他们的5个孩子都成为孤儿。在战后很长时间里,美军实际上是鼓励这种所谓的“去复兴党运动”的。

  但是美军后来渐渐发现这是一个错误。因为前政权中也有很多反对或者不赞成萨达姆的人,美军把这些人和萨达姆的铁杆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为自己制造了不必要的敌人。另外,美军一开始主要是依靠跟随美军坦克进入巴格达的前伊拉克反对派。这些人长期流亡国外,对国内情况知之甚少,又严重缺乏行政管理的经验和资源。所以,半年前开始,美军吸取了教训,鼓励前政权的安全人员参军和当警察,同时也启用了更多的前政权官员。

  但是,目前伊拉克临时政府的主要官员仍然几乎都是新贵。今天你还在大街上卖窗帘,明天可能就成为司长级官员,或者成为某部长的助手,原因只有一个:你碰巧是谁的亲戚或熟人,而这个亲戚或熟人正好有海外的亲美关系。伊拉克这个政权在搭建之初裙带关系的特征就非常明显,现在还是如此,它的官员录用和升迁的正常机制还没有形成。

  记者:中国人再次在伊拉克遭绑架,人质在被扣押约10天后获释。你认为这是当地伊拉克人干的还是外国武装团伙干的?

  聂晓阳:中国人再次遭绑架是一个很令我吃惊的消息。因为虽然在去年4月11日也有7名中国人遭到绑架,但从事后的形势发展看,这很大程度上是一场误会,中国劳工误入抵抗势力和美军激烈对抗的费卢杰地区后遭扣押,绑架者没有针对中国提出任何要求,也没有发出死亡威胁。在中国政府和当地穆斯林长老会的呼吁下,绑架者很快便释放了人质。但这一次绑架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两次发布录像带,用武器看押人质并发出了死亡威胁。

  事件发生后,我曾和在巴格达的伊拉克朋友通过电话。他们告诉我,他们自己也不能相信和接受中国人被绑架的事实。好几个伊拉克朋友都告诉我,他们听到消息后感到很气愤,认为武装分子绑架中国人毫无道理,让中国澄清立场也是无知的表现,因为中国对伊拉克的友好立场是每个伊拉克人都了解的。

  根据种种现象分析,我认为这个组织有可能是活跃在巴格达西部安巴省的众多反美武装团伙中的一个。这些团伙规模不大,没有明确的斗争纲领和组织纪律,行动缺少协调和策划,人数也不多,很可能是同一个村庄或部落的人聚集在一起,一方面伺机在联军的薄弱目标制造爆炸实施正面打击,另一方面也守株待兔绑架不知情的第三国普通个体劳工。这些劳工一般对当地局势缺乏基本了解,也没有防卫措施。在过去半年里遭到绑架的大部分是这类人。

  从他们最终释放了中国人质的情况来看,他们应该是伊拉克本地人,他们对中国人质还是区别对待的,因为他们了解中国的反战、反占领立场以及中国政府和人民长期以来奉行的对伊拉克人民友好的态度。

  记者:从报道中我们还得知中国驻伊拉克的大使馆也被伊拉克人抢了?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聂晓阳:在巴格达陷落后的一两个月时间里,由于权力更替造成的无政府状态,巴格达的大部分政府建筑、军营和很多外国机构都遭到野蛮抢劫,中国使馆的老馆址也未能幸免。但这是一个极端的个例,不足以作为伊拉克人对中国人态度如何的佐证。

  首先这样的哄抢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并非刻意针对中国人的。其次带头实施抢劫的不是普通的伊拉克百姓,而是一些犯罪分子。伊拉克当时是一个遭受了13年国际制裁的国家,生活设施缺乏,人们普遍营养不良,一个政府公务员一个月的工资只有2美元。战前很多国家的外交官都撤出了,当一个在当地人眼中富得流油的政府机构或外国使馆成为不设防的空城时,很难不激起不法之徒的犯罪欲望。

  有一个背景:在伊战爆发前,为收买人心,萨达姆释放了数以万计的在押刑事犯。这些人在战后的无政府状态中重操旧业,成为战后抢劫风潮的主力军。另外,一些伊拉克人由于在长期的国际制裁中饱受苦难,导致他们“恨乌及屋”,对联合国及所有外国人都痛恨,所以一有机会即发泄报复。

  伊拉克人实际上总体说受教育程度较高,传统道德观念很强。在联军总部墙上我曾经看到一条标语:不要把我们变成贼和恐怖分子。这就是说,讨论问题要结合具体的环境。在同样的环境下,伊拉克人的行为方式即使不能称为道德模范,但肯定是足以令人称道的。

  记者:巴格达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在那里的外国记者还多吗?

  聂晓阳:在巴格达有很多外国记者。他们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也没有撤退。无论那里如何危险,巴格达从来没中断过外国记者的身影。

  有一批中国记者,他们心中热爱新闻,愿意对历史和读者负责,他们随时准备一腔热血地奔赴前线。只不过作为新闻记者,我们自己对新闻的追求要服从国家整体利益安排,中国记者的战地报道要尊重有关部门出于对记者生命安全考虑的关心。没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我们虽然身在战地,但记者的使命却无法完成。在目前的乱局里,也有很多国家要求记者撤离,这背后不光是新闻人和新闻单位的利益,也有国家的整体利益问题。

  现在,战争依然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着。美国总统宣布“主要战事”结束后,美军死在伊拉克的人是战时的十几倍。新华社记者是在2004年4月伊拉克战争依然继续时率先重返巴格达的。此后,我们在每天至少听到3次爆炸、十多次连续枪声的环境中进行报道。我们希望,这样的付出能够为中国的战地报道贡献一点力量,弥补一点我们的遗憾。我想说的是,即使是在中国人质遭到绑架的艰难时刻,尽管每个人心中的阴影一下子异常浓重,家里人也非常担心,但我们没有一个人出现动摇,我们主动要求留守,坚守中国新闻界在巴格达的唯一驻地。

  记者:中国人再次被绑架也让我们关注这样的问题,即目前还有哪些外国人在伊拉克?他们都干些什么?

  聂晓阳:目前在伊拉克的外国人,除了外国军队外,有的可以叫做勇士,他们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舍弃家人,去那里履行自己正义的使命。比如外交官、记者、志愿者;有的是普通个体劳工,像大量的为当地10多万外国军队和政府机构工作的相关公司的外籍劳工;有的可以叫做亡命徒,他们是去那里淘金发财的;有的可以叫做强盗,他们是去趁火打劫的,包括挖掘那些还沉默在荒原上的古迹。

  此外,目前在伊拉克的外国人还包括凭借占领优势来抢项目的一些所谓的商人。有些则是恐怖分子,他们是去制造混乱的。

  当然,现在伊拉克还有相当一些人,他们的身份并不是军人,但他们实际上是为外国公司担任保安任务的有关国家的退伍军人或准军人。目前在伊拉克经商的安全成本非常大,保安费用已经占到成本的15%-20%,所以到伊拉克当保镖成了很多人的发财之道,一般一个美国保安的月工资在1万美元以上。

  记者:1月30日大选后,伊拉克将启动对萨达姆的审判。伊拉克人对此是什么看法?伊拉克知识分子对大选后的美军存在持什么态度?

  聂晓阳:审萨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巴格达时,我们曾采访过一个伊拉克法官联合会会长,他说审萨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司法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不单纯是一个法庭,也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的职责不仅仅是寻求真相,更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这个舞台重视的不是司法基本依据的证据,而是政治需要的演说。

  伊拉克民众其实对审萨的结果并不十分关心。他们关心的首先是安全和就业。这一点你可能有些奇怪。一个生活在北京的花季少女可能有许多五彩斑斓的梦想,但是对于生活在伊拉克的很多少女来说,她们的梦想就是恢复正常的生活。

  对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当然认为审萨是很重要的一个事。它的重要性不是因为审判将决定萨达姆生死,也不是可以清算报仇。他们很多人并不过分关心萨达姆究竟会受到怎样的判决,他们关心的是这一审判能否让他们看到真正的民主和法治的希望,能否让世界了解全部的真相。

  至于对美军的态度,我曾访问过一个巴格达大学教授,他的回答是:占领就是占领,无论你用如何华丽的辞藻在修饰它,它的本质是血红色的。

  还有个教授,后来美国人让他当临时政府人权部的部长。他当了几天,到日内瓦去揭露美国人的罪行,后来更以辞职抗议虐俘。我在这个教授家小坐,他告诉我,他的理想是要在巴格达建一个类似伦敦海德公园那样大家可以自由发表言论批评当局的公园,但是以民主自居的美国人对此毫无兴趣。

  记者:谈到萨达姆,许多人很关注“万人坑”的问题。最近的报道说,有关方面在伊拉克境内又发现了很多萨达姆时期的万人坑,这件事是否属实?

  聂晓阳:万人坑的问题很敏感。我们曾采访过伊拉克人权部、内政部官员,说是现在伊拉克境内有几百个万人坑,已经被挖出来的有70多个,政府要求人们不要随便挖,以便保留原始状态让后人调查研究等。这是一个非常悲惨的现实存在。

  萨达姆时期,伊拉克军警的确存在秘密处决的情况。辱骂萨达姆、批评政治等等,都有可能被秘密警察发现并逮捕,甚至遭到处决。北部的库尔德人在与萨达姆的斗争中也的确死过很多人,都很惨,我们在有关党派发送的资料中都看到过图片。

  但是,有关官员私下里也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万人坑的鲜为人知的情况。目前被认为是万人坑的一部分地方,实际上埋葬的是阵亡伊拉克士兵的尸体。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死伤了很多人,有些伤员在路途上死了,附近居民就把他们集中起来埋葬。伊拉克的官员说,他们不排除美国人出于某些目的,把这些全部算在萨达姆头上的可能。

  相当多的万人坑是上世纪90年代初流亡国外的萨达姆反对派和部分什叶派起义造成的。当时萨达姆对起义进行了镇压,死了很多人,最后都集中埋在一起。

  记者:讨论伊拉克不能不讨论美国。伊拉克人对美国是怎样的心态?

  聂晓阳:这是一个很难或者不是可以来回答的问题。首先伊拉克人对美国人的态度是变化的。伊拉克战争刚结束时,人们对美国的态度还是积极的,还是有所期待的。但是后来随着美国人在伊拉克的占领者姿态的日益显露,人们很快对美国表现出敌意,目前可以说大部分伊拉克人对美国缺乏好感。

  其次伊拉克人内部也有很大的分化。比如在北部的库尔德人地区,他们占伊拉克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中大部分人是支持美国的。当然,那些在美军进城后当上高官和得到巨大利益的人,也是站在美国一边的。

  在另外一方面,美国也是一个很复杂的存在。如果目前在伊拉克的14万美国大兵就代表美国的话,那么可以说大部分伊拉克人是恨美国的。他们将目前面临的安全、电力供应、失业等问题都看作是美国大兵入侵伊拉克带来的。2004年7月的民调显示,除了北部基本自治的库尔德人外,90%的伊拉克人都认为美国是入侵者,认为只有美国撤军伊拉克才能有一个好的未来。

  但是,如果把可口可乐、好莱坞大片、汽车洋房甚至西方的一些文明理念当作代表美国的话,可以说伊拉克人还是喜欢和羡慕的。伊拉克人排斥的是在他们街头横冲直撞的外国军队,但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伊拉克人还是有博采众长的胸怀的。伊拉克不是一个夜郎自大的国家,他们对外来帮助他们的、先进的和对他们有用的东西是能够鉴别和吸收的。■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