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华怎样当人大代表(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19:04 南方人物周刊 | ||||||||
王泽华曾被媒体誉为“议案大王”,“高产代表”,他的议案多集中于政策层面,“一旦实行,惠及众人”。图/张彬 人大“广东现象”的出现,有王泽华铿锵有力的声音。图/张彬 从不知道如何当,到成为称职的人大代表;从当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到宁可辞职,也不无所作为。王泽华,12年演绎一场人民代表的别样人生 -本刊记者 陈静 发自湛江 王代表辞职
2005年1月7日,广东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称,湛江市人大常委会接受王泽华辞去广东省第十届人大代表职务的请求,依照《代表法》,王泽华的人大代表资格终止。 对于他的辞职,媒体揣测纷纷。是否遇到了难以言说的压力?王泽华摇头,“到现在,还没有人跟我说过,你注意一下说话的方式方法,包括人大常委会也没有人跟我说过。” 一贯平和的王泽华,几乎没有与人产生过强烈的冲突。他细想了半天,最大的冲突事件可能就是参加湛江市人大常委会评议中级人民法院,说话激烈了一点,说到司法不公,法院觉得很难接受。“他们肯定对我有意见,后来不聘我当监督员了。之前经常叫我去开座谈会啊,之后就不叫我了。”还有是,他在孙志刚案之后,提出公安干警要从特权阶层中解脱出来,他隐隐感到公安部门可能对他也不太满意。但这些,王泽华并不在意,虽然没有刺儿、能跑跑腿的人可能最受欢迎,但敢说真话的人在人大代表队伍中还是越来越多。 王泽华去年就有了辞职的打算。因为老伴2002年得病,需要他长时间照顾,手术治疗后精神上的依赖尤大。去年他没能去广州参加人代会,所写的几份提案只得托其他代表转交。至于为什么不推延到这届结束,他打了个比方:李宁,如果在汉城奥运会之前激流勇退,就不会那么惨,过了顶峰后只能慢慢消失。“做代表也一样,如果一年不如一年,退后了,心里反而不舒服。” 老伴的反对,令他终于下定决心。其实从他成为明星代表后,老伴的态度就从无所谓转成了不赞成,“她对政治不感兴趣,觉得平平淡淡就可以了。经常说这句话,你老是做花头鸭!(广东话,出风头的意思)”为此,老两口没少拌嘴。 和王泽华一起工作过两届的农民代表许五妹,对他的离开充满惋惜:“太可惜了,多好的人啊。”她觉得他是湛江团最好的代表,所提的建议占总量的30%~40%左右。去年王还教她怎么做,建议交给谁,很负责,很认真。 改不过来的习惯 不当代表的王泽华,现在每天都戴上安全帽,到二中工地去转悠,他早已在去年成为工程的技术顾问。接受本刊采访时也不断有人拿着图纸向他请教。做人大代表没有工资,每年只有300元交通费。但老伴每月的医疗费就要六七百,两口子的退休工资加起来不过1800元,为了不增加儿女负担,他允诺了这个工程。开会坐飞机可以报销,他就去时坐飞机,回来时坐汽车,可以节省500多元。每年参加人大的各种活动以及调查写建议的时间可能需要三四个月,但现在他老说自己是打工的,无法脱身。 王泽华并不否认,如果不是因为家里的问题,他还会干下去。他身体硬朗,每个周末,陪着老伴打一个小时羽毛球,记者见到他时,T恤,运动短裤,白色绑腿,打起球来劲道十足。一米高的海边长堤,他不用找台阶就下去了。 每天晚上6时整,王泽华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从香港的本港台和翡翠台开始,然后是中央台、省台、市台,顺序就像排好的一串珠子,看完刚好是8点半。电视新闻看完,他一头扎进阳台改造成的局促的电脑房,上网看新闻,南方网,中新网,或者搜索一下有没有和他正在思考的提案相关的内容,下载,存盘,方便日后查询。 家里订有《南方都市报》、《报刊文摘》、《每周文摘》、《湛江晚报》等多份报纸,从中央到地方,事事关注,国家的政策、区域的发展,很多信息都可以成为提案或者建议的素材。看到有用的文章,就剪下,贴在笔记本上,厚厚的。 他心里有点失落,还惦记着湛江代表团的活动。又一次人代会即将召开,他已将写好的三个提案托付给其他代表,两天前,还特地请了两位铁路专家给那位代表上课,给他准备好图和资料,以准备询问会。早已养成的习惯一时改不过来,就想着写时评,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社情民意的关注,反映老百姓的事。这些都瞒着老伴。这几天晚上,上网看关于自己的文章,老伴一进来,就赶紧点到别的网页。 “你已经不当代表了,还写那个干什么啊,多事!” 老伴说。“可我还得写,偷偷写。”他说对于亲身体验的人大制度,他有很多的想法。关于人大代表专职化,减少代表中的官员数量,拿出部分代表名额竞选,以及代表本身的考评,等等。有一天,他会写出来。 第一次的弃权 1993年,54岁的王泽华因为政治安排当选第七届广东省人大代表和湛江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之前他是民盟湛江市委副主委,并任湛江市政协常委。而实际工作是湛江化工集团建筑设计所副所长,副总工程师。几十年默默耕耘于专业工作,技术佼佼,湛江几座数得上的高楼都是他负责监理;十年前最大的市场,其中的钢结构也出自他的设计。 但人大代表却似另外一个世界,因为之前他几乎没有和社会、和政府打交道的任何经验。印象中的人代会就是劳模大会,参加者都是劳模、英模,当选了,就是一种荣誉啊,地位啊。第一次去广州参加大会,哇,就是见见大场面,几百人和省领导合影,虽然人头很小,要用放大镜看,但有一种光荣感。连续两年,在大会上,王泽华都是投赞成票,没有一份提案,用他的话说,“交了白卷”。因为没有任何形式的培训,连《代表法》也没有认真读过,不知道怎样当人大代表。“那个时候的氛围就是这样,虚度年华也可以”。 1995年,王泽华在视察吴川戒毒所后,写下了第一条建议,延长戒毒时间、改善戒毒所场地建设等。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慢慢有了反映意见的欲望,渐渐进入了人大代表的角色,反映民意,监督政府。 2000年,在仍旧采用举手投票表决的大会上,王泽华第一次鼓起勇气,对法院的工作报告投了弃权票。当时代表们分区坐好,听完报告后,按赞成、反对、弃权的顺序依次举手,数票员站在一旁,高声回答:一区没有,二区没有。“如果说有,齐刷刷地目光都会朝你看过来,这种压力受得了吗?”说话不急不躁,过于温和的王泽华当时下定决心,不敢明目张胆反对,就中庸一点选择弃权。这是他所在区惟一的弃权票。那一幕虽然没有被媒体镜头抓住,但却让他长久记住,第一次和周围的意见表示不同。 两年后改成无记名投票,他才可以无所顾忌。反对票投过多少次已记不清了。 “三大炮”与明星代表 12年人大代表生涯,王泽华发起了13次询问会,大会和闭会期间提出的议案、建议和来信有约300条,最多的一年写了25份,平均一个月有2份。而其他人大代表,一般一年五六份,媒体称他“议案大王”、“高产代表”。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每半年一次的统计数据中,王泽华多次名列第一。他的提案涉及金融、卫生、食品、环保、交通、能源、建设和公检法诸领域。 记者在他家里看到一大摞的建议稿:有关我省路桥建设的若干问题,对广东建设公关卫生体系、构筑“防疫大堤”的若干建议,关于改进群众信访工作的若干建议,加快推进政府管理与施政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增加政府的服务意识的若干建议,把审计工作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过渡的意见…… 没有回复的有十多份,大多是写给省领导的信。 但即便得到答复的究竟有多大的行动效力?王泽华也不清楚,他无法跟踪调查,只能从事后媒体的相关报道中看出一些端倪。比如珠江口的污染问题,他直接写信给当时的省委书记李长春,从后来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十四个县、市联合向世行贷款治理珠江,并且辗转得知李长春曾当面质问环保局长和建设局长:你们什么时候可以下珠江游泳?他知道自己的建议终究发挥了效用。 正是从如何使建议更有效果的角度考虑,王泽华喜欢在大会上采用询问的方式。1997年,他因鹤地水库移民安置问题第一次发起询问案。牵头执笔写材料,和六七个代表一起,在省政府的会议室,对面坐着水利厅和移民局的负责人以及当时的副省长欧广源。直截了当地,发问,回答。两个小时后,移民问题得到了解决。“询问对他们压力比较大,媒体可以参与。有的人不喜欢这种方式,但我觉得挺好,对促进问题的解决起了很大作用。” 并不是所有的人大代表都赞成询问的方式,湛江团当了5届人大代表的林代表就不太赞同,他认为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不必采取这种方式。而王泽华是人大代表中发起询问案较多的人,最多的一次会议他发起三场询问会。1998年,降低农村电价、建筑工程领域的腐败、农村财务公开,三次询问,媒体惊呼“三大炮”,“明星代表”的声名鹊起。与此同时,敢言的“广东人大现象”逐渐显现,佛山代表团甚至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发起质询案,提出罢免省环保局副局长的要求。惯于中庸的王泽华至今没有发起过最激烈的质询,“我想解决问题,不要得罪太多人”,多年的阅历使他明白方式的重要,“发言先要肯定,然后再说问题,这是官场的模式。” 专业,压力与生存空间 追寻王泽华的人大代表历程,不难发现,他并不是纠正冤假错案,为民请命的“王青天”,在个人得失的事件里看不到他的身影。他追求对于政策的建议,“一旦实行,惠及众人”。 2001年8月,他提出保障外来工合法权益的建议,次年5月,广东省劳动与保障厅联合工商、工会、妇联等部门和团体,开展外来工合法权益大检查,检查企业5049家,查处违法案件3355宗,追回外来工工资772万,使11.4万外来务工人员受益。“一些和广东经济发展的问题,我绝对有兴趣,但一说是个人问题,马上兴趣就没有了。”王泽华说个人有个人的不同关注点,他并不反对人大代表解决个别问题,但自己兴趣不大。 他也接手过六七件个案,解决的只有两三件,大多不了了之。尤其是交通事故,碰到了就头疼,即使觉得其中有问题也因无法取证而作罢。更严重的一次,他介入经济纠纷案件,不满的一方带着七八个家属找上门来,要吃在他家住在他家。周围的邻居还以为他出事了,“搞得我压力很大”,本来就不太满意他出头的老伴更是大加指责。以后他很少接个案,涉利益纷争,扯不清。 人大代表只能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没有处理问题的权力。这一点,王泽华也很无奈,他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调查、收集资料和形成提案。2003年,他又一次发起了三场询问会,其中“两铁两路”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他事先准备充分,画了两张图,准备好投影器材和资料影片,现场讲述黎湛铁路、茂湛铁路,广湛高速、渝湛高速迟迟不能动工对粤西交通的影响,询问计委、财政、交通等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为什么一条路修了十年修不通? 这是一场独一无二的人大代表质询会,事后有媒体这样报道。接受询问的广东省计委副主任李妙娟也佩服王的专业精神。不久省委书记张德江亲自到粤西考察交通问题。 那次轰动的质询会后,有记者采访,他说点了名的副省长没有参加,也没有解释理由,这是对人大代表的不尊重。 很多人问他,实话实说,没压力吗?他笑笑,“我是民主党派,普通代表,又不想当官,就不会有什么压力。我只要说出我认为有道理的,不乱说就行。即使提意见,也不要那么尖锐,这样才能有生存的空间。”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