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刮起的风暴:30个大型项目停建的背后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7日05:38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本报记者 刘毅 “环境影响评价”最近成为媒体报道和公众议论的一个“高频词”。1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因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30个超过亿元的大型项目被叫停,有关责任人将受到处罚。此前,国家环保总局已先后对各地无视环境影响蜂拥而上的电站项目进行了清查,严肃处理了68家环境影响评价不合格单位。 这一系列举措,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过,也有专家指出,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立20余年、《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一年多后的今天,无视环评擅自开工的现象仍然严重,对此应当认真反思。 本不该刮起的“风暴”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我国是最早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中国家之一。197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首次将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法律制度确立下来。 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则规定,除了建设项目,对政府规划也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个“重大突破”。 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主任孙佑海参与了《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制定,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环境影响评价法》旨在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我国环境立法的重大进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控制新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作用非常重要,对于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深远。 国家环保总局近期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重拳出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好评,甚至被认为是一场“环评风暴”。不过,一些专家却从中看到了一个让人担忧的事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贯彻实施还任重道远。“如果大家都依法办事,这场‘风暴’是刮不起来的。” 孙佑海强调说,相对于建设项目一个一个的“点”来说,政府规划涉及的是“面”上的问题,对规划的环评更应引起重视。历史经验证明,一旦规划出现失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更广泛、更长远。目前,依法对规划进行环评刚刚起步,甚至可以说是《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中的一个“空白”。这次通报并停建的虽然是30个具体的建设项目,但其中绝大多数是无序上马的大型电站项目,说明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制定规划时并没有认真考虑环境影响。 环评绝不是“橡皮图章” 有专家认为,因未批先建而受罚的这30个项目,还只是“冰山一角”。作为预防污染的重要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在全国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各地实际落实比例远低于上报的数字。 “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曾经让环保界人士“欢欣鼓舞”的制度,在执行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阻碍?为何甚至会被某些人视为“橡皮图章”?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分析认为,首先是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有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中,不管项目有无污染,只要来投资就批准。有些地方领导出面干预,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 其次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执法不严的问题还相当普遍,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有的环保部门甚至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厂址选择明显错误的项目也予以批准。 此外,环境影响评价质量亟待提高,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开展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通过停建30个大型项目等措施,我们发出一个信号: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严肃的法律制度,绝不是想盖就盖、可有可无的‘橡皮图章’!”潘岳强调说。 “要让某些人眼里的这个‘橡皮图章’硬起来,必须增加违法成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李文华对记者说,不久前闭幕的中纪委全体会议要求,要把企业违法排污作为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以解决,增加违法排污的“成本”。实际上,开展建设项目或者制定规划时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可能比违法排污行为更严重。 把好环保的第一道“闸门” 在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停建的30个大型项目中,绝大多数是电站项目。在电力紧张的局面下,一些电站项目在环保部门审批前,就迫不及待地“先下手为强”,擅自开工。 据介绍,2004年1月至11月,国家环保总局已受理200个电站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总装机容量为17500余万千瓦。如果这200个项目全部上马,预计将增加耗煤量4亿吨/年以上,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大幅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孙佑海说,叫停蜂拥而上的电站项目,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要求和决心,消除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隐患。不过,需要亮出“黄牌”乃至“红牌”的,远不止电力行业,钢铁、水泥等其他不少行业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高污染、高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他认为,环境影响评价应该成为信贷控制、土地严管之外,进行宏观调控的又一道重要“闸门”。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真抓实干!———这是我们发出的另一个信号。”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强调,目前,中国的资源环境形势严峻,面临难以承受之重,已无法支撑“先污染后治理”。 据介绍,国家环保总局今后将大力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环评之剑磨得更锋利:推动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严格依法行政,坚决处罚违法行为;严格评价队伍监管,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此外,“加强公众参与”将作为今年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审批工作的重点内容,以促进环境决策民主化过程。 目前,绝大多数被通报并停建的项目正在认真整改,江苏省等地方政府还要求企业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树立“环境优先”的指导思想。作为体现环境保护“预防为主”原则、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有力武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开始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现出应有的威力。 而科学发展观,无疑是促成这一转变的最重要基石。 《人民日报》 (2005年01月27日 第十六版) 相关专题:环保总局掀环保风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