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振兴中的黑龙江专题 > 正文

探访文学名著创作原型:呼兰河文化在传承中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09:59 东北网

  农历腊八,哈尔滨以北的小城呼兰,风夹杂着雪花,天是青灰色的,大地一片白茫茫;气温虽然只有零下十几度,但呼出的气依然会在帽子周围挂上白霜;街上人来人往,有穿貂皮的、有穿皮大衣的,三五成群;出租车、农用车、货车一辆接一辆,偶尔有马车经过;这就是中国近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故乡。

  当年《呼兰河传》中的南大街、北大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街名依然没有改变,
只是街上的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变成了现代的模样,挂着大招牌,一家挨着一家。书中的十字街,已经变成了今天的中央广场,除了夏天的音乐喷泉,这里还特意开辟了一条步行街。呼兰现在已不是当年那“不怎样繁华”的小城,2004年,她变成了哈尔滨市的一个拥有2197平方公里、60.9万人口的行政区。

  近些年,呼兰已由过去全省有名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发展成为现在的工业大区,实现了经济发展“质的飞跃”。2004年,呼兰全区实现生产总值86.3亿元,增长12.7%,呈现出以呼兰河为主线,东西两岸共同发展的态势。呼兰河东是老城区,河西则是1991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的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个开发区里,有正大集团、义利集团、金星乳制品有限公司等食品、乳制品加工企业,还有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哈尔滨康大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的入驻和发展,带动了呼兰经济。今日的呼兰东西两岸联手,新旧城区结合,正在持续着更大的发展。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的龙王庙,现在在呼兰萧红小学院内。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龙王庙曾因年久失修,渐成危房,准备扒掉,后经呼兰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作为文物古迹得以保存至今。作为呼兰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目前,饱经二百多年沧桑的龙王庙仅剩正殿三楹,早己危危欲倾,虽纳入呼兰重点文物管理之列,但受资金影响没有修复。

  在城区内错落有致的镶着几个历史久远的四合院。呼兰当地人说:早些年,四合院就是呼兰最普通的民宅。萧红笔下的“八大家子”就是呼兰古城四合院最集中的地方和最具典型的四合院民宅。如今,随着城镇改造速度的加快,这些代表呼兰四合院的精华院落己在城镇改造拆迁中扒掉了,只剩下零星的10余座。呼兰现存完好的四合院住宅,历史最长的有一百多年,一般的也有近百年。

  呼兰镇晶体管胡同东端,12间青灰色的古宅中住着八户人家。据附近的老者讲,这个两进院落、套二的四合院约建于清道光年间左右,原主人是一个姓双的呼兰府主管税务的地方官。此人有钱有势,从各地聘请能工巧匠,精选当地优质建材,建成这座占地近万平方米、房舍12间的住宅。院内设置点缀了草、树、花、廊,整个布局囊括了呼兰当地民俗的所有特点。现在的这座“四合院”,院墙、花墙、过院月亮门皆己不见,方方正正的青砖古屋周围被一群架接的红砖仓棚包围着,精美的门房也己被堵死改装成住宅,只有房屋墙角方砖上精美的绝纶的砖雕透露着这里曾经的豪华富丽。虽然屋内的结构己变,但青砖的墙壁、屋顶灰黑的鱼鳞小瓦全都保持原样,各个房角墙垛上都有雕刻精细的莲花、潘桃、喜鹊登梅等吉祥图案。据房主介绍,双家的后人现住在北京,前些年曾特地回来瞻仰这栋老宅。

  和老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呼兰新建的一座座高楼,大多是淡绿色、淡灰色的居民楼,或五层或七层,还有一座是带电梯的高层。在呼兰区做生意的王女士一家就住在这个高层里,“呼兰人的生活和以前大不一样,我家十年前住的平房早就扒了,一家三口住在90多平方米的房子,还有啥不知足。现在的呼兰城里人80%都住上了楼房。”

  《呼兰河传》中的小胡同之一的南二道街,已经不再是“就连打烧饼麻花的店铺也不大有”的模样,街道两旁摆满了年货,有粘豆包、海鲜、冻梨、冻柿子,还有福字、春联、年画等等。春节前这里成了年货一条街,许多辛苦了一年的农民,或推着自行车,或携着亲朋好友,来这里置办年货。

  手里提着一袋带鱼的农妇张金枝说,她家住在方台镇,丈夫在天津搞空车配货,前几天刚汇来了好几千块钱。“家里除了种粮,平时还搞点儿养殖,一年咋也能有几万块钱的收入。孩子在城里上小学,图的就是个教学质量好。”她一边说着,又站到了一家卖年画的摊床前。

  对于呼兰人来说,过节要从每年的正月算起。现在的呼兰每年正月初四都要在中央广场搞秧歌汇演,就跟当年萧红笔下的唱秧歌一样,只不过规模比那时更大了、人更多了、内容也更丰富了。人们走出家门,无论男女老幼,穿上传统的秧歌服,拿起扇子,有老头扮老太太的,有踩着高跷的,合着传统的鼓乐,跳起秧歌。古老的秧歌,仍然是呼兰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正月里,呼兰的年轻人还喜欢到呼兰河畔去滚雪、滚冰。老人说滚一滚,能滚去一年的灾祸,希望在新的一年有个好运气。

  萧红笔下的娘娘庙和老爷庙早已不见了踪影,现在都变成了商业区,但是庙会还是要逛的,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特别是四月十八,三光庵门前人头攒动,好像都挪不动步。道路的两旁有卖小饰物的,有卖玩具的,还有放生的。花上几十元钱,买一只麻雀或小鱼,然后打开笼子让小鸟飞走,或是把鱼放到呼兰河中,以求吉祥。

  萧红写《呼兰河传》距今已经66年了。呼兰河两岸虽然已是物逝人非,但清澈的呼兰河依然静静地流淌,她传继着古老文明,也承载着现代化的脚步。呼兰人也早已跨越了萧红生活的年代,他们正在把作家的理想变成现实。(闫智凯)

  相关专题:振兴中的黑龙江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