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的黑龙江:哈尔滨与犹太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18:56 东北网 | ||||||||
2004年9月,哈尔滨美丽迷人。而对于在去年这个美丽的季节到哈尔滨参加“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国际研讨会”的近100名来自以色列、美国、俄罗斯等国的犹太人研究学者和原居中国犹太人来说,在欣赏哈尔滨美丽风景之外,更重要的是一次难忘的寻根之旅。 回家的感觉
虽然时隔50多年,“像是回家了”的感觉却是他们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深深感受。保存至今依然风韵犹存的犹太新会堂、犹太总会堂等哈尔滨犹太文化遗址遗迹和埋葬着他们祖先的犹太人公墓让他们感慨万千:几十年前的历史,先人的履迹依稀可见。 “我一生始终牵挂着我的家乡哈尔滨,70年后重返故里缘于我心中始终未变的哈尔滨情结。我非常感激中国人民为保护犹太文化遗存所做的一切!” 73岁的原居哈尔滨犹太人伊萨克·夏皮罗表达出他重返哈尔滨后的激动心情。1905年,夏皮罗的祖父从俄罗斯来到哈尔滨,起初他从事中东铁路的修建并在几年之后建立了自己的水泥建筑材料厂。对于夏皮罗的母亲和几位姨母来说,哈尔滨就是她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伊萨克·夏皮罗在1932年到1936年在哈尔滨生活,现在他是美国的一位资深律师。他告诉记者:“在哈尔滨,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我找到了当年住的地方、犹太会堂和其它一些犹太建筑。在哈尔滨犹太人公墓的墓碑上,我甚至还看到了一些当年很熟悉的人名,他们永远长眠在这里。在我追忆母亲时总是一同想起哈尔滨!” 历史上,哈尔滨犹太人最多时达2万余人。几十年来他们在这块沃土上自由地从事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以自己的团结坚毅、聪明才智和勤奋耐劳,为哈尔滨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给哈尔滨的历史写下了闪光的一页。 出生于哈尔滨的拉亚·法因女士年过72岁,虽然身体状况很差,但这次还是克服困难带着女儿和外孙女回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站在父母的墓位前,她告诉孩子,当年,我们生活在哈尔滨,哈尔滨人民对我们十分友好,我到现在还记得我们家一遇到困难,中国邻居们总是无私地热情相助。 90岁的中国政协常委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在中国生活了整整80年,他说在他早期的哈尔滨记忆中,有木制的俄式房子,有闪光金属滑杠的马拉雪橇,还有傅家店哈尔滨人过年时穿的花衣服和热闹的秧歌队。 20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在哈尔滨铁路局工作的加利娅.卡茨.沃洛布里斯卡娅中文名叫高佳丽,虽然离开哈尔滨已经40年了,但她仍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当年,出生在俄罗斯、年仅两岁的高佳丽跟着当医生的父母,随中东铁路的修建来到了哈尔滨,在哈尔滨生活了25年。50年代初她从哈工大毕业后,分配到铁路局经济计划组工作,负责运货量和车皮的统计,她和她的中国同事相处得十分愉快,有的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段时间,在工作中她还得到了上级的奖励。高佳丽说,因为父亲在铁路局医院工作,有时到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的铁路医院出诊,所以小时候她和姐姐经常随母亲去看爸爸,到那里过夏天。有时也随全家到亚布力、帽儿山去玩。在她的记忆里,这些地方到处都开满了漂亮的野花。 时隔40年,再次回到哈尔滨的高佳丽充满深情地说:“在哈尔滨生活的25年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如今我又回到了美丽的哈尔滨——我的故乡。我虽然是以色列人,但我觉得我更是一个哈尔滨人。这次回来看到哈尔滨变得越来越漂亮,人们生活得很好,我心里很高兴。” 如今,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遍布世界各地。他们视哈尔滨为其再生之地和第一、第二故乡,他们十分关注哈尔滨的城市建设、经济和科技发展。在以色列很多城市,美国的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澳大利亚的悉尼和墨尔本,俄罗斯的莫斯科等地都有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他们经常组织聚会,出版刊物,撰写回忆录,一些年已古稀的老人把能再回哈尔滨看一看作为最大的愿望,他们也教育他们的子孙后代能为哈尔滨的发展做贡献。哈尔滨犹太人后裔欧慕然前不久已经组织以色列农业专家无偿地到哈尔滨进行绿色农业知识培训。
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有说不完的话 参加“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国际研讨会”的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我来哈尔滨,感觉就像回家一样,很亲切,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都是古老的民族,又都曾受过磨难,都为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如把我们的努力交融在一起,我们将会为整个人类创造出更大奇迹。80岁高龄的以中友好协会会长特迪·考夫曼先生认为:哈尔滨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城市,是犹太人的福地。在我心中,时时涌动着对哈尔滨故乡的怀念!哈尔滨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故乡。
历史上,犹太民族历尽了风雨沧桑。从公元1世纪犹太人的家园巴勒斯坦被罗马人征服、犹太教的第二圣殿被毁之后,犹太人便开始在世界各地漂泊。那时,就有犹太人来到东欧。此后的几个世纪,东欧犹太人几经迁徙,在10世纪时将居住中心移到了俄国基辅。沙俄政府对大批到来的犹太人实行种种歧视和迫害政策。1881年3月1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俄国民意党人暗杀,因涉嫌被捕者中有一名年轻犹太妇女,于是在俄国出现了空前的反犹排犹浪潮,很快蔓延到全国。19世纪90年代,又掀起了第二次反犹浪潮。沙皇政府指使恐怖组织“黑色百人团”残酷迫害犹太人,当时的“基希涅夫大屠杀”和“别利斯案件”震惊了世界。有数万人被赶出莫斯科和基辅。这两次大规模的反犹浪潮迫使大批俄籍犹太人逃往异邦。 此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沙俄借机侵略中国东北,迫使清政府给予租借军港、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特权。并推出所谓的“亚洲黄俄罗斯计划”,修建一条穿越中国东北并南伸至大连的中国东北铁路即中东铁路。由于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俄国犹太人不远万里,备受艰辛,举家迁移,俄国侨民一起,沿着大铁路来到了刚刚开发的哈尔滨。1905年,沙俄在日俄战争中失败,将战败的原因归为美国犹太银行家雅各布·希夫对日本人的经济支持,从而引发了国内新一轮的反犹狂潮。在俄国数百个城市都发生了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在华俄军中的犹太官兵和被日军遣返的俄犹战俘大多数留在了中国东北。俄国十月革命后,又有大批俄国或其他国籍的犹太人涌入我国东北,定居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沿线,开始了他们在远东北部栖息地——哈尔滨的新生活。 在那难忘的历史年代,松花江畔这座美丽的城市――哈尔滨,一度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聚居中心,从1899年第一位俄籍犹太人萨·伊·别尔采里迁居哈尔滨,到1985年最后一位犹太人阿哥列在哈尔滨辞世,大约两万犹太人先后在这里生活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 哈尔滨的近代发展,为包括犹太人在内的中外各民族提供了创业和积累财富的机遇,并为他们提供了狭小的生存空间。哈尔滨人以特有的善良和诚挚,热情接纳了这些漂泊的异乡游子,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与关心。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期间,许多犹太人是在哈尔滨人的帮助下安全迁移的。 曾经在哈尔滨师从世界级大师特拉赫滕贝尔格学琴,经过不断奋斗,担任柏林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赫尔穆特·斯特恩1928年出生于柏林一个德国籍犹太家庭,1938年,希特勒开始迫害犹太人,斯特恩的父母就决定流亡中国,斯特恩只有10岁。1949年斯特恩一家离开了哈尔滨。他们因逃避纳粹迫害来到中国,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年代、国民党占领哈尔滨及苏联红军进驻东北几个不同时期。他家在日本占领东北时被日本鬼子当作德国人,因此得以相对安宁,但他也险些被日本鬼子抓去作劳工。有一次在哈尔滨火车站,突然一队日本鬼子手拉手把车站围了起来,所有围在圈内的人都被押上小汽车送往鸡西等地挖煤,斯特恩也在其中,他声称自己是外国人,才被放了出来。所以他对故乡的感情有别于其他外国人。还有一次,在苏军占领东北时,被误认为是杀害苏军司机的凶手而受到苏联军事法庭的审问。国民党时期他一家人被认为是战败的德国人,历经磨难。他说:“只有八路军对我们友好。是哈尔滨人救了我们一家。” 在那难忘的年代,无论是政权的更迭,还是时局的变化,都没有使在中国居住的犹太人受到任何歧视。从19世纪末这座城市随着中东铁路修筑而奠基的最初日子开始,犹太人就同哈尔滨紧密联系在一起,大批犹太人随着三次大规模的迁徙来到哈尔滨。在这里,犹太人不仅远离排犹主义的敌视和迫害,还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善和帮助。犹太人组成了生机勃勃的社区,积极参与到城市的发展之中。 “当时,我们是在中华民族崇高情谊的呵护下生存、发展的。从最初一批犹太人来哈尔滨到最后一个犹太人离开哈尔滨,在65年的哈尔滨犹太人历史上,中国人虽然屡受磨难,但却保护和关照了犹太人,使犹太人免受灭顶之灾,哈尔滨可称得上犹太人的福地。中国,就是我们这些人的再生之地。”以色列—中国友好协会会长特迪·考夫曼先生的这席话表达了当年在哈尔滨居住的犹太人对第二故乡的一片深情。
自中东铁路修建后,犹太人在哈尔滨居住的几十年里,凭借着自己的商业智慧,与哈尔滨人民休戚与共,创造了无数经济奇迹,成为哈尔滨早期金融业、工商业的奠基人及哈尔滨最早走向世界市场的开拓者。 当年,哈尔滨还很少有自己的企业。1894年,第一个移居哈尔滨的俄籍犹太人格利高里·鲍里索维奇·德里金,在松花江哈尔滨沿岸最先创办了一家贸易公司,收购当地的粮食、牲畜,销往俄国。1908年,中国第一家甜菜制糖厂由犹太人卡甘在哈尔滨创立。这家名为“阿什河”的糖厂建成投产,让哈尔滨从农耕文明向初级工业城市跨越的进程中,加快了脚步。哈尔滨犹太人在采矿、冶金、金融、流通、宾馆、林业、面粉、制油、酿酒、制糖、烟草、建筑、印刷、出版、仓储、运输、畜牧等行业中创办了众多企业,克罗尔和索斯金家族的面粉业、索斯金船务公司、齐克曼的制糖厂、斯基德尔斯基的煤矿、考夫曼的果汁工厂等等,这些企业为哈尔滨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创办于1908年的阿什河糖厂,其历任经理柴瓦德夫、A.I.卡和L.G.齐克曼都是犹太商人 犹太人还通过他们的贸易才华,开创了中国大豆输出欧洲的历史先河,使之成为国际市场的热门货,获得了“世界性商品”的美誉。哈尔滨还是中国最早引进西药的城市之一,“松花江”、“莫斯科”和“普希金”大药房,在当时都是犹太人销售西药比较著名的地方,当时在哈尔滨及中国东北从事西药贸易的几乎全是犹太人。西药的引进使几千年来以传统中药为主的中国人也体验到了西药的神奇。 流连在中央大街上,考证一些商业网点的出处,仍会发现犹太人是始终不能抹去的“股东”: 1925年,俄国犹太人楚几尔曼,在道里西八道街上创建了一个主要经营俄式西餐茶食的餐厅,在当时很受欢迎。1957年合营,迁址到中央大街112号,成为国营企业,改名为华梅西餐厅。华梅西餐厅以经营俄式大菜为主,受到了国内外宾客的赞誉。现在的哈尔滨人以及外地游客要想吃一顿正宗的俄式西餐,一定要到华梅西餐厅。 著名的华梅西餐厅美丽的夜景 矗立在中央大街中段占了整整一个街区的马迭尔宾馆,是大街长盛不衰的标志之一。马迭尔宾馆的创始人约瑟·加斯普,本是俄籍犹太人,中东路开工之初来到哈尔滨。不久,应征入俄骑兵团,开赴南满前线。战败后退役,靠着沙俄政府对退伍军人优惠的安置费和中东铁路局的扶持,他在中国大街开了个小铺,专业修理钟表为业。几年下来,便积蓄下不少钱财。面对正值哈尔滨开埠、洋人大批涌入之际,这位颇富经营头脑的犹太人,锐敏地发现了新了商机,不久,由他投资兴建的取名为Mоперн(音译马迭尔)富丽堂皇的宾馆,便在中央大街上耸立了起来。马迭尔宾馆的诱人之处,还在于为它配套的马迭尔餐厅的俄式大菜,使人流连忘返,连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旅哈期间,光临一次,印象颇深,大有作“回头客”之意。在给叶圣陶先生的信中专门提及此事,他认为:俄国菜分量多,便于点菜分食,且油重,很适合国人口味。最后竟充满愉悦而恢谐地说,“俄国女人肥臀肥腰的多,这怕是菜里油太重造成的吧。” 马迭尔宾馆自1913年挂牌营业以来,世界各国莅临哈尔滨的高贵洋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均下榻于此。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90年过去了,如今的马迭尔宾馆是三星级标准的涉外旅宾馆,美丽依然。香甜爽口的马迭尔面包、马迭尔冰棍至今仍是哈尔滨人喜爱的食品之一。 今天的哈尔滨有着中国“音乐之城”的美誉,犹太人功不可没。他们创办音乐学校、剧团、乐器商店,举办音乐会,为西洋音乐在哈尔滨的传播、生根做出了杰出贡献。1910年到1922年,犹太人曾经在哈尔滨创办了“意马尔达格”希伯来音乐、文学和戏剧协会,聚集了众多犹太音乐人。那个时候,经常有世界级的犹太音乐家到哈尔滨演出,其中包括被誉为“神弓”的小提琴演奏家海菲茨和有“埃尔曼音”之雅号的埃尔曼。诸多世界超一流的音乐家汇聚哈尔滨,使哈尔滨的音乐舞台群星璀璨,盛极一时。 1921年5月成立的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是一所高等音乐学校。校长是犹太天才钢琴家V.L.格尔施戈琳娜。学校集中了一大批犹太音乐家,培养了无数音乐人才。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原德意志室内乐创始人赫尔穆特·斯特恩和俄罗斯著名爵士乐队领导人奥列格·隆斯特列姆等就是从哈尔滨走向世界的。新中国成立后,不少犹太音乐家受聘于中央音乐团体,为哈尔滨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 谈到哈尔滨犹太人就不能不谈到哈尔滨多彩的建筑风格。在哈尔滨的一个标志性地段――中央大街上,两侧的建筑古朴而具有异国风情,可谓是五步一景,十步一观,欧洲常见的如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新艺术主义式建筑在这条大街上都有所体现。巴洛克式的教育书店和俄罗斯式的马迭尔宾馆是中央大街上镜率最高的两栋建筑。在哈尔滨的建筑群里,犹太建筑是独具特色的,是哈尔滨多彩建筑风格中极为强烈的一道亮丽色彩。哈尔滨曾直至现在仍然保留着当年犹太人进行宗教和文化活动的遗址遗迹,以及构成了哈尔滨一道独特的犹太遗址遗迹的风景线。 犹太人在哈尔滨,是这个城市不能割断的一段历史,他们在这个城市留下了勤劳和智慧,留下了文化气息,留下了自已的印迹,为哈尔滨独特文化和城市风格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缅怀历史,让我们记住过去岁月中没有国籍界线的友谊;遥望未来,让我们衷心祝愿中犹两个民族加强交流,创造出新的文明奇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信两个伟大民族的友谊会像绵绵松花江水一样奔流不息,永世长存!(杜筱) 相关专题:振兴中的黑龙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