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经济半小时》专题 > 正文

《经济半小时》:毕业大学生走进河南艾滋病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7日00:04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毕业大学生走进河南艾滋病村

李丹和艾滋儿童在一起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经济半小时》:毕业大学生走进河南艾滋病村

张夏清


《经济半小时》:毕业大学生走进河南艾滋病村

张夏清


  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这一年,你还好吗?》系列节目,以下为其中一期的节目内容实录。

    今天我们的系列报道《这一年,你还好吗?》要来关注一个年轻人。画面上这个年轻人,2003年才走出校门,就在这一年,他成为很多媒体的新闻人物。他在北京读完研究生之后,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放弃了他的天文学专业。而是走进了河南农村,
去帮助那些艾滋病人留下的孩子。这个年轻人名叫李丹,他试图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一个社会难题。而这个难题可以说,全世界都还没有找到完美的答案。那李丹怎么会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呢?

  缘起

  98年20岁正在上大学二年级的的李丹第一次来到河南,作为学校红十字会的一员,他开始关注艾滋病人群,他用DV记录下他们的生活。从小一直生活在北京的他第一次亲眼看到有这样一群人生活在贫病之间,尤其是其中的孩子。

  李丹: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孩子,他们命运很痛苦。

  一件似乎很偶然的事情的发生,改变了李丹。有一次他下村时将自己在北京的联系方式留在了一个得艾滋病的村民家里,以便日后他有机会能到北京去治病时对他有个照应。却从此将李丹和张夏清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李丹:当地农民觉得一个北京人,无缘无故地到这里来,想不通,唯一的解释可能就是医生了。

  张夏清的父亲:当时就以为他是专业治疗艾滋病的。

  记者:医生

  张夏清的父亲:对,以为他是一个医生。

  李丹成了第一次出远门的张家父女在北京的唯一联系,那也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张夏清:我第一次见到他

  李丹:当天晚上我就到他(们)住的地方去了,看夏清已经病得很重了,经常地发烧、浑身是疱疹。

  看着八岁的夏清发育得只有三岁大小,只是个学生的李丹开始想尽一切办法为夏清寻医找钱,

  李丹:夏清她并不明白状况是什么?她当时并不理解自己有什么病,自己已经快死。了

  张夏清的父亲:认识李丹以后,夏清在这治疗,各方面都受到很多人的帮助。

  李丹:北京有一个当时非常有名的话剧,叫翠花上酸菜,那个剧组就把最后一场演出的所有所得6万块钱都给夏清了。

  三个月后,得到治疗的夏清,身体有了明显的好转,和爸爸返回了河南老家,李丹每两个月会把药从北京送到河南商丘睢县夏清的家里,李丹还记得03年是夏清变化最大的一年。

  李丹:从一个瘦瘦小小的一个小丫头,就变成了一个高高的一个小姑娘。

  看到这样一个垂死的孩子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新的生命,李丹深深地体味到了一种满足感。

  李丹:就像一个医生一样,你看到一个垂死的病人,她在你手里活过来了,是一种成功感、富足感。

  此后的日子里,李丹开始穿梭于北京与河南之间,声援也好,呼吁也好,一个个和夏清同样境遇的孩子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李丹的世界

  李丹:她的痛苦就像感觉到我的痛苦一样,这是我能够切身的体会到。如果我处在他那个境地,我也会非常痛苦,我希望能够改变他。

  一个孩子的生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延续,我能理解,这在一个像李丹这样单纯的学生看来,会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成功。但李丹随后的做法,却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为了这些孩子们,他放弃了太多的东西。李丹后来做的事情,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的志愿者

  李丹的情况

  就读于中科院天文物理系研究生的李丹,由于成绩优秀,读书期间就在国家天文台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李丹留在北京工作顺理成章。而此时的李丹,决定放弃。

  李丹:需要天文学家,但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更需要一个社会工作者,一个真正对社会负责的人。

  受过李丹帮助的村民每次见到李丹就会劝他,不要做这样的决定。

  张夏清的父亲:他不应该放弃自己的工作,太可惜了。

  李丹生活在北京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和李丹同班的同学一半儿去日本留学,一半儿留在了天文台工作,李丹的这种选择让已经下岗的老父亲感到非常寒心。

  李丹的父亲:你要老说他只是听着,实际上他也不听,他自己很有主意。所以一般现在我都不跟他说了。

  而每一次回到北京,李丹都形影匆匆,每一次他都急于找到能够帮助孩子的人,希望能再快一点而把北京找到的捐助带给河南那些需要它的孩子。

  李丹:还是那些孩子,那些孩子给我们的记忆,他们在我面前的眼泪、他们的痛苦经历,他们不能上学,我们看到这些就不能回避。

  即使是李丹的亲人,也不能理解他的选择,可对李丹来说,这些都不能阻碍他去实现自己的想法。2003年,李丹筹到了第一笔捐款,他没有等到完成毕业论文,就提前办了结业手续。他觉得太需要给孩子们温暖和关爱了。但李丹没料到,要把一件好事做好,远远比他预想的要复杂的多。

  李丹和孩子

  现在,很多艾滋孤儿见到李丹,都叫他李叔叔。李丹告诉我们,其实,作为家里的独生子,一直到进了大学,他还感觉自己是个大孩子。直到结识了一个个像张夏清这样急需帮助的孩子,他才第一次发现,自己应该像个成年人那样站出来,担负起责任,担负起每一个孩子的希望。

  东珍小学是李丹2003年10月在河南商丘所开办的一所专为艾滋孤儿和艾滋患病儿童免费提供吃住的寄宿学校,学校有二年级、四年级、五年级三个班,一共二十个孩子全部都是艾滋孤儿和艾滋患病儿童。但仅仅五个月之后,李丹的这个学校宣布停办了。而东珍学校的停办原因却非常简单——没有申请注册,缺少合法的办学资质。李丹的东珍小学校舍比较简陋,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这些都让东珍无法达到合法的办学条件。东珍小学在6月份再次申请注册的过程中,又一次没能获得批准。

  李丹:他们不能上学的话,他们谈不上改变,他们永远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11岁的女孩儿张夏清曾经是东珍小学的一名学生,两岁时因为生病在医院输血时感染了艾滋病,现在没有学校愿意接收她。

  张夏清:她说俺李丹叔叔的学校,啥时还能办好呢?还有希望吗?

  在李丹的东珍小学里,张夏清第一次走进课堂,第一次有了同桌。

  李丹:本身都是艾滋孤儿嘛,他们父母都是艾滋病,他们不会歧视自己父母,也不会歧视夏清。

  学校关闭后,夏清每天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弟弟的离去。

  张夏清:家里不好,学校里有人跟我坐在一起,在家里没有。

  小她三岁的弟弟张帅下学回家会陪着姐姐一起学习,张帅说自己是姐姐的老师。

  张帅:错了

  张夏清:衣裳

  张帅:还是错了 衣服

  张夏清:这是衣裳

  张帅知道姐姐不能上学是因为得了艾滋病,他也常常因为姐姐的事和同村的孩子闹别扭,他不理解别人为什么要骂姐姐。

  记者:你会怎么跟他们说

  张帅:我说你才得病呢

  夏清对学校的渴望让李丹每一次来看他都尽量多地陪孩子在一起玩儿,和李丹在一起的小夏清非常开心。李丹知道孩子想要的不仅仅是读书。

  李丹:他希望跟其他的孩子一样,没有任何区别的、能够在课堂、在校园里面,能够跟小朋友一起坐在课桌上读书,而且一起玩,有一个共同的空间,而不被别人隔绝在校园之外。

  面对我们,小夏清经常只是腼腆地微笑,显得很沉默,只在说一句话的时候是直面我们,而且非常坚定

  张夏清:因为我想去我李丹叔叔办的学校。

  正是为了这些像小夏清一样的孩子,李丹一直没有放弃努力,他还希望能够开办一所具有合法资质的专门为这些孩子服务的学校。

  李丹:总会想起来,我们想:不管是明天也好,或者一年以后也好或者十年以后也好,只要我们想起来会觉得自己很懦弱,自己很无耻,你既然在这个时候,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跑掉,而且都是孩子,一个最无助、比你还无助的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跑掉了。

  这些孩子们渴望上学,但是作为志愿者的李丹,他无法通过个人的力量,在短时间里,提供一个合乎资质的学校。所以,当李丹在试图解答艾滋病这样一个社会难题的时候,他常常会感觉到自己的无奈和无力。那么,李丹能够实现自己的办学梦吗?

  第二个孩子+一对一

  在采访中,我们多次问过李丹,艾滋病带来的是一个让全世界都头疼的社会问题,你们这些志愿者,能解决吗?李丹总是说,有了热情,有了爱心,总可以做到。也许,李丹给出的并不是最正确的回答。但他还是按着这个想法去做了,在他看来,多帮助一个孩子,就距离问题的答案更近了一步。今年春节前,我们再次跟随李丹,来到河南农村。

  我们跟随李丹走进了他在河南的住处,这个普通的房间里摆设异常简单,近乎简陋,只有极为简单的家具:几张桌子、几张椅子和一屋一张简易的床。几台电脑是志愿者捐助的.屋里没有取暖设备,几乎和室外的温度一样低.正是吃晚饭的时侯,我们看到,饭桌上摆放的只有最简单的素菜。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不由地让我们感到一阵心酸.在李丹最困难的时候,是他身边的这些伙伴儿给了他面对现实的最大勇气,这些志愿者都是慕名而来,有的是辞了工作长期在这里,有的是利用假期过来的大学生,

  志愿者:在这里能为弱势群体服务,心理觉得很欣慰吧。

  志愿者:你跟他(孩子)接触,然后他就有些改变,他就特别开心或者怎么样,因为那时候他们在村里,或者在家里得不到的那种友谊或者关心也好。

  李丹说有这样的志愿者朋友在他周围,让他在困难面前更加坚强.

  李丹:一个真正的学校,一个真正能够让这些艾滋孤儿、艾滋病儿童在里面上学的学校。

  村子很远,天很冷,四个小时的长途之后,我们跟随李丹来到了开封卫士村。他们曾数十次来到这个小村子,走在村子里常常会碰到认识的熟人。李丹要看望的孩子叫雷俊荣,走进他们的家,凌乱简陋的房间里堆放着破烂的杂物,屋子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一家三口只有一张单人床。屋顶上破烂的稻草已经开始脱落。雷俊荣辍学两年了,母亲卖血得艾滋病死了,父亲也染了病李丹说村子里有很多人家和雷家的情况很相似。

  李丹:你不能看着这个孩子就那样失学、那样流失,然后前途那样灰暗,有的时候你真的看到这样的家庭想哭。

  对于李丹来说,对雷俊荣和村子里许许多多有着相同命运的孩子们的担心,绝不仅仅是学费的落实问题,事实上,很多学校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孩子,

  李丹:校长也非常为难,说以前来过,但是他们同学家长非常反对,所以不行。

  雷俊荣:学校都不要

  记者:为什么不要

  雷俊荣:因为到学校老师和学生就该说了

  在采访雷俊荣的过程中,她自始至终都说不出艾滋病这个词。正常的上学渠道对父母患艾滋病的孩子的阻塞,人们对艾滋病观念上的滞后让李丹对象雷俊荣这样大批散落在村村落落里无法上学的艾滋孤儿的去向充满焦虑

  李丹:如果你这个地方很多孤儿、很多失学儿童不识字,而且对这个社会充满仇恨的话,那以后过10年过20年他们就是这个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李丹说,来年自己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希望“一帮一”项目能帮上五千个孩子,再一个还是学校。1月22日,在我们栏目的联系下,北京华夏慈善基金会亲自到河南进行了实地考察后,决定负担李丹2004年收集到的一百八十个孩子中剩下的全部四十个没有被捐助的孩子的学费。

  王兵 北京华夏慈善基金会:这四十个人,你们把所有的地址,包括你们不是有照片吗?有档案,我们可能要建一个档案卡,然后呢就是这个钱,就是给你们以后,

  每个月要给我们反馈。就是我们每个月根据你的反馈,以后这个孩子,一个是生活、一个是学习。

  双方还就来年的合作进行了长谈,这样李丹非常高兴。1月26日,我们栏目也随李丹一起到洛阳缑氏镇谈办学的事情。

  李丹:他说要帮忙

  记者:有希望吗

  李丹:有一定希望,但我觉得一半一半。

  偃师自古以兴办教育而闻名,第一次李丹和教育局领导的商谈比较融洽,双方决定春节后对具体问题进行第二次会谈,李丹显得有些兴奋。

  李丹:我看到他在痛苦,就像感觉到我的痛苦一样,这是我能够切身的体会到。如果我处在他那个境地,我也会非常痛苦,我希望能够改变他。

  李丹的伙伴告诉我们,自从去年东珍学校关闭之后,他们很少看见李丹露出这样的笑容。尽管,第二所学校的具体商谈要等到春节之后才能定下来,但我们栏目还是想先预祝李丹梦想成真,并感谢那些帮助孩子们走进学校的各界人士。马上就要过年了,我们在这里,祝他们以及得到他们帮助的那些孩子,新春快乐,万事如意。(记者:沈竹 编辑:王垚)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  

  首播:21:30  重播:12:35(次日)

  相关专题:央视《经济半小时》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