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谈《江泽民传》:原不打算在中国出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07:00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图为《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一书封面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出版社的安排下,《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一书的作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将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深圳、扬州等中国主要城市进行巡回签名售书,南京就是他此行的重要一站,前晚在新街口新华书店的签售得到了南京读者的热烈欢迎。昨日上午,出于南京媒体的采访考虑,虽然下午将要赶到扬州与读者见面的库恩时间很紧,但还是举行了专场媒体记者见面会,回答了记者乐意问,他乐意说的问题。
谈自己:在中国做了4个文化项目 虽然是宣传他写的《江泽民传》,但在昨日见面会上他却推销起了自己,花去了很长的时间介绍起自己的“对华业务”。通过他的合作伙伴兼此行的翻译朱亚当先生,记者知道,1989年,作为一个拥有科技学科教育背景的西方银行家,应当时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的邀请,第一次来到中国,为中国国家部委科研机构的改革、资料重组顾问。目前,库恩在中国做了4个文化项目———一个是由其建立的库恩基金会,牵头举办了“首届中美传媒高峰论坛”;之后在美国最大的公共电视网上制作、主持了系列节目《探索中国———来自中国的声音》,主要描述了中国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后来,又把在节目上未能播放的新闻故事,写成了一本叫做《中国制造》的书;2000年,开展了中美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文化外交———“2000中国文化美国行”。接下来,他将在由美国公共电视网和英国BBC共同制作的,投资400万美元的专题片《中国》中担任顾问。在现场他还展示了他们负责编辑出版的反映中国文化的书籍、杂志,显示他在努力地向美国向世界介绍中国,为中美文化的交流做了很多的贡献和事情。 谈江泽民相识:在古巴国宾馆的走廊上 库恩承认,他写这本书没有采访过江泽民本人,之前媒体报道说他为此感到遗憾,昨日他纠正了这个说法,他并不认为是一种遗憾。他表示,这本书动手于2000年,当时江泽民还在重要的领导位置,担心提出采访要求时对方会说“不”;另外也担心会受到江泽民自述的影响,而且,这本书不是自传,也没有必要非采访到本人。虽然没有采访江泽民本人,但库恩很愉快地回忆了他们的初识过程:那还是1993年,当时他住在古巴的一个国宾馆里,那是一次很偶然的碰面,是在走廊上面,我当时站在走廊上时,江泽民也出来了。当时江泽民正在古巴进行国事访问。“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但不是会见。第二次,是2000年在纽约的一个招待会上;第三次是2003年11月在北京。” 谈采访对象:汪道涵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库恩说,我的专访对象遍及社会各个阶层。最初的一批专访者大约有40人左右,其中有他大学时期的同学,和他共过事的人,以及那些在政府部门、经济领域共同工作过的专业人士。还有一些美国人,比如基辛格博士,所有这些人,我都调动他们的记忆库,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有近十位是重要的采访对象,多是与江泽民关系密切的人:上海市前市长汪道涵,江泽民的妹妹江泽慧,前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等人。对这些采访对象,库恩昨日着重说了两位———汪道涵和江泽慧。在采访中,汪道涵很清晰地叙述了当年第一次见到江泽民的情景。那时候,江泽民才23岁,他向来到工厂视察的汪道涵描绘了工作设想与远景。在江泽民的政治生涯里,汪道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两人有长达40多年的“师生情”。库恩还说,在采访江泽慧时,有一种想拥抱她的感觉,觉得很亲切。 谈《江泽民传》:本不打算在中国出版 库恩说,写作《江泽民传》的初衷是想向世界介绍中国,所以创作之初并不打算在中国出版。去年稿子完成后,与中国朋友谈起我这本书,他们说书中有好多内容他们也不知道。这时候我意识到,中国读者可能对这本书很有兴趣。同时我又想,如果中国读者看到了这本书也许是一件好事,可以知道一名西方人是如何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风格是什么样,便于中国人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于是选择了很好的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把这本书出版了。库恩强调,《江泽民传》的出版,本身就是一个事件,说明了一种突破。以前没有哪一位还活着的中国领导人的传记能在中国正式出版。从另外的角度说,这书能出版也体现了中国的政治改革进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说明眼下胡锦涛总书记领导的这个政府更透明了,现在政府在管理上不是黑匣子了,不是那么神秘了。这是中国政府走向民主、透明的一个很好的证明。我很高兴出版这本书,这也是我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种贡献吧,我希望为中国的发展不断做出好的事情来。 谈真实性:不能保证百分之百 《江泽民传》花费了库恩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库恩说,这本书写得很辛苦,我很投入,周一和周五都投入了工作,常常工作到凌晨。我把手提电脑随身带着,随时可以写作。前期准备、采访、动笔,前后用了4年时间,仅资料就收集了3000万字。谈到这本重要作品的真实性、准确率时,库恩坦言,我的判断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人无完人,所以我也不能保证我的书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但大家知道我的身份,我是科学家出生,我 会以科学家的严谨、客观的态度去处理那些材料,我认为我已尽力,做了最好,我已没有遗憾了。接着他又补充道,随着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公开和解密,会有更多的发现和观点,但我敢肯定地说,我这本书里大的框架,大的观点是不会变的。 谈中文简体版删改:不得不接受 据出版社介绍,《江泽民传》目前有英、俄、日、韩等多种版本,而中文简体版也有平装、精装、大字体等多种。其中日文版和韩文版被删节多达40%甚感沮丧,而中文简体版也有不少内容被删了。库恩说,确实有近10%的内容被删除掉了,因为涉及到中国敏感的政治话题、国情国策等,可以说没有哪一个作者愿意自己的文字被编辑和出版者删改,我也不例外。不过编辑和出版者也是出版过程的一部分,我不得不接受出版商的决定,我觉得很正常。 谈西方批评:我尊重但不接受 库恩透露,《江泽民传》出版后,遭到了西方一些反华势力的批评,认为说我把江泽民和中国都写得太正面了,这本书是在美化中国。在中国也有批评声音出现,有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对我的观点不尽同意,甚至包括中国政府单位。我承认我在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有差距,但就像书的“出版说明”中说的,“作为一名西方人士,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提法同我们有一定差距,相信读者是会理解和把握的。”对他们的批评我表示理解,我尊重他们但不接受,我所写的都是客观的事实,不会因为某些批评而改变自己的想法。我的书不是政府的观点,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我目的是让他们理解和了解现在的中国,我把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也一起展示出来的,不是写哪一方面,这是我的书与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并不是单纯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展示。《江泽民传》是与西方反华势力抗衡的一本书,现在西方一些人担心中国强大起来对他们不利,于是通过新闻媒体制造反华的一些新闻,这本书是对这股势力的一个很好的平衡,如果在西方老是出现对中国不好的论调是不好的,也不正常,我的书里有一种新鲜的空气。□本报记者 倪方六 相关专题:江泽民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