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口的思考:全球老龄化与中国的应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3日20:38 南方周末 | ||||||||
“一个孩子”的政策确实压低了出生率。但是面对人口下降的惯性,行政命令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你可以不让人生孩子,却无法强迫人家生孩子。因此,中国目前人口政策的目标,应该主要不是对付最近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的人口上涨,而是对未来必然出现的人口下降的趋势进行“缓煞车”。 刚刚过去的2004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并不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
自马尔萨斯提出人口论以来,人口的过分增长,一直对人类的命运、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当年马寅初提出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而没有被决策者接纳,中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2004年,新的人口论出现。其中两本最引人注目的书是Phillip Longman的《空空的摇篮:出生率下降是如何威胁世界的繁荣【以及我们能够对此作什么】》(The Empty Cradle:How Falling Birthrates Threaten World Prosperityand What toDo about It)和Ben J.Wattenberg的《更少:人口下降的新人口学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Fewer How the New Demography of Depopulation Will Shape Our Future)。另外还有Nicholas Eberstadt在2003年的《2003-2004战略亚洲》(Strategic Asia 2003-04):Fragility and Crisis上发表的论文《人口趋势:亚洲人口趋势的战略意义》(Demographic Trends: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Asian DemographicTrends)。这些研究,都依据联合国2002年对世界人口最新的预测(projection),对世界提出了与马尔萨斯正好相反警告:世界人口马上将开始萎缩。这一萎缩,由于速度过快,将带来全球老龄化,威胁世界经济的健康增长。一些大国将因此沦落。 其中,东亚是老龄化的重灾区。日本、台湾地区、香港地区、韩国全都面临老龄化的威胁。如果中国大陆过快进入老龄化,将严重影响自己的崛起。 一、“人口就是命运” 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和数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有一句名言:“人口就是命运”。只要观察一下世界史就会发现,大国的兴衰,除了其他诸多原因之外,也与人口的变化息息相关。美国用200多年的时间,从一个蛮荒之地崛起为当今的世界超霸,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她的人口扩张了50多倍。当美国刚刚立国时,拿破仑正威震欧洲。但自拿破仑以后,法国基本上没有独立地打赢过一场主要的战争,如今已非“第一俱乐部”国家。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过去200年,法国的人口只增加了2倍。如果美国的人口也仅仅增长这么多,今天的美国就不过是另一个加拿大,在国际上根本没有说话的份。法国在现代欧洲争夺霸权,每每败在德国手下。原因之一还是人口。19世纪初,法德的人口比率是11比10。到19世纪末,则变成了10比15。上个世纪60到80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长超过所有西方国家,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自由经济,1986年国民人均所得超过美国。原因之一是日本的人口比西方国家的年轻。但是,1990年日本经济迅速衰落,至今依然一厥不振,一大原因就是其人口迅速老化。中国近20年的高度经济增长,也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见效、开始享受人口红利密切相关。 在20世纪,世界人口从16.5亿增长到60.7亿,现在确实有人口过剩的问题。以中国而论,有限的资源要支持3亿人口,远比支持13亿人口轻松得多。特别是当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时,就会出现物价腾飞、劳动力价格跌落、大批年轻人失业,甚至饥荒、战争。但是,人口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一旦人口下降势头过猛,就会大规模改变现有人口结构,造成意想不到的经济危机。 在没有大的天灾人祸的情况下,人口下降的基本因素是生育率降低。生育率降低的结果,就是老龄化,提高了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这对经济的冲击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比如在中国,现在70岁以上的夫妇常常有3个以上的孩子,三个孩子抚养一两个老人相对容易。但这些如今40多岁的人到了70岁后,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可依赖,孩子的负担就大多了。社会抚养一个老人,比培育一个孩子的费用要大得多。以美国为例,即使考虑到昂贵的教育费用,一个孩子消耗的社会资源还是比一个成人少28%。但是,一个老人则比一个工作年龄的人消耗多27%的社会资源。因为老人需要的医疗费用太大。所以,爷爷多孙子少,经济就会不堪重负。 仅举几个发达国家的例子。美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是在大萧条时建立的,目的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办法是让年轻人把一部分收入存入国家的社会保险基金,退休后国家每年发给一定的退休金。在上个世纪30年代,工作人口和老人的比例是41比1,这个制度当然好维持。如今,这个比例变成了3比1,也就是说,虽然从社会保险基金中取钱的还是一个人,但过去有41个劳动人口往里存钱,现在存钱的只有3个人。结果,美国现在的社会保险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 德国面临着类似的处境。现在德国的退休金已经占了GDP的10.3%。万般无奈,只好削减退休待遇。但即使如此,随着老龄化的进程,到2040年,德国15.4%的GDP要用来支付退休金。劳动力和退休人员的比例,将从现在的2.6比1下降到1.4比1。 一个国家的GDP,是该国劳动人口生产量之总和。意大利的劳动人口到2050年预计下降41%,即使想维持零增长,那些所剩无几的劳动人口的生产率就必须提高同样的幅度。但是,社会越是老龄化,提高现有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就越难。跨国研究显示,老龄化会直接导致企业创新精神的衰落。比如当今的中国和印度,劳动人口和退休人员的比例是5比1,企业创新精神十足,经济高速发展。日本的这个比例最低,企业创新急落,十几年经济停滞不前。其原因很简单,社会在老人的退休金和医疗上花钱越多,在科研和教育上的投资就越少。通用汽车公司现在平均一个工人要支持两个退休人员。退休金债务高达192亿美元。老人的福利如今消耗美国9.4%的GDP,到2040年,这个比例可能到达20%。在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等国家,在如今30岁的一代人退休之前,老人的退休金和医疗费用,可能消耗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GDP。试想,如果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社会经济资源用于养老,现有的劳动人口还要吃饭,国防、自然灾害等等同样需要相当的开支,那么,剩下的钱,有多少可以用于教育、科研和投资呢? 二、老龄化不是“富贵病” 在过去几十年,老龄化一直被视为是发达国家的“富贵病”。如今,老龄化已经成了全球性的挑战。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即使没有天灾人祸,当今四五十岁这代人在有生之年就可能看到世界人口的下降。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组织(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的人口学家预计,到207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的顶峰,随后下降。但在此之前,一些国家的人口已经开始急剧下跌。比如,在未来50年,德国丧失的人口几乎相当于现在居住在原东德地区的全部人口。日本人口会萎缩三分之一,这相当于中世纪欧洲黑死病时的人口下跌率。俄罗斯的人口现在也每年以75万的速度下跌。 更引人注目的是一些传统的高出生率的发展中国家。墨西哥的出生率下跌的是如此剧烈,乃至墨西哥的老龄化比美国快得多。美国用了半个世纪才将其中等年龄从30岁提高到35岁。墨西哥在2000到2050年间,中等年龄将提高20岁。2050年,美国的中等年龄是39.7岁。墨西哥则是42岁。出现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还“老”的奇特局面。中东的老龄化更快。中等年龄每个妇女的生育率在2025年将跌至2.08,低于维持现有人口规模的2.10的水平。阿尔及利亚的中等年龄在未来半个世纪将从21.7岁长到40岁。连南部萨哈拉的人口也跟着萎缩。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的估价,已经从2000年的2.1降到2003年的1.85。 在人口萎缩所引发的老龄化中,东亚社会首当其冲。从2000年到2025年,东亚的中等年龄将提高9岁,几乎达到40岁的水平,到时候东亚人口比现在的欧洲人口(中等年龄38岁)要老。台湾地区的中等年龄要长11岁,几乎达到43岁。韩国中等年龄长12岁半,超过44岁。香港地区如果没有大量移民,中等年龄将达到46岁,5个人中就有一个为65岁以上。 但是,有必要特别关注日本和中国这两个东亚最大的国家。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25年,日本的中等年龄将超过50岁,30%的人口在65岁以上,9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是80以上的老人。日本80岁以上的人口,几乎将和15岁以下的人口一样多。平均两个15-64岁的劳动力,要抚养一个65岁以上的退休人员。日本几乎就成了一个老人院。一个50岁的民族和一个25岁的民族比谁能干活,胜算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的情况,从2000年到2025年,中国人口的中等年龄预计将从30岁长到39岁。以这个标准算,中国到时候就是一个比美国还“老”的国家。表面看起来,中国的老龄化远不如日本严重,实际上却比日本更难应付。简单地说,日本是先富起来以后才“老”的。中国则是没有富就先老起来。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有钱的老人,是个地道的“富翁”,生活一般不会有大危机。最可怕的是老年贫困,无依无靠。2025年,大约13.4%的中国人口将在65岁以上。但日本的老龄化达到这个水平时,人均GDP已经接近2万美元。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到2025年,中国有3亿60岁以上的人口。他们也就是现在三四十岁的一代人,属于计划生育的一代,大多数只有一个孩子。到时候可能出现一个劳动力养一个退休人员的情况,比日本两个人养一个的局面还严重。加上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还不完备,到时如何应对可谓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三、应对老龄化,中日条件不同 日本是个高技术的发达国家,国民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受益于“终身雇用”的制度,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工作能力。日本人的健康水平也是世界最好的。这些条件,使日本有更大的余地应付老龄化。比如,人手不够用,可以推迟退休年龄,让老年人继续从事商业销售、计算机、教育、设计等白领工作。他们在这方面并不一定比年轻人差,甚至有一定的经验优势,大多数能够自食其力。社会负担相应减轻。 但这样的措施,无法照搬到中国来。中国是发展中经济,以制造业为主。根据官方的统计数字,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有将近一半在种地,另外五分之一是矿工、建筑工人、交通运输工人,以及各种工厂的职工。你不能指望一个65岁的人再当建筑工人,就是在服装场当制衣工,也力不从心。况且,现在许多人50岁不到就提前退休,怎么可能到65岁时突然有了工作能力?再有,经济条件差,缺乏社会福利制度的保障,劳动力的健康水平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老人健康差,不仅无法工作,而且提高了医疗费用,这将严重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不仅如此,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如今中国的艾滋病和HIV患者有一两百万人,以后可能还会扩大。艾滋病和HIV打击的主要是年轻人。患者不仅无法工作,而且需要医疗服务。所以,这部分人在经济上等于提前进入老龄。 性别比例的失调,则是一个更大的人口挑战。正常的男婴与女婴的比例是103-105比100。中国的这个比例在1990年是112比100,1995年是116比100,2000年达到118比100。儿童的性比例甚至比婴儿的性比例还要失调。比如,2000年1-4岁孩子间的男女性别比例是120比100。只有新疆、西藏两个自治区的性别比例正常。湖北、广东、安徽这些中心地带的男女儿童性别比例竟达到130比100。按这个趋势发展,到2010年,中国20多岁的育龄妇女的数量将开始递减。从2010到2025年,随着递减速度的加快,这个年龄段的妇女可能减少四分之一。结果,10%甚至15%的青年男子根本没有结婚的可能。这不仅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稳定,而且能够生孩子的人越来越少,人口萎缩加速,进一步激化老龄化的危机。 四、中国的应对 中国目前正在享受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红利”。但是,这个“人口红利”背后是有高利率的。现在三四十岁的一代人,三四个兄弟姐妹抚养一两个老人,自己则仅有一个孩子。这样少的被抚养人口,自然可以使我们全力以赴地发展经济。但是,当这代人退休后,局面就倒了过来。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调整还不是太晚。如果中国能够立即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适当上升,在未来5年出身的一代人,到了2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人口高峰过去之后,正好进入工作年龄,经济发展的势头还可能维持。如今中国正在迅速城市化,大城市即使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也会面临出生率过低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看看发达国家和东亚儒家文化圈的社会(如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日本、韩国),无一例外。北京、上海也已经走上了这样的路。农村的高出生率,在一定程度上可看成是一个良性的补偿。因此,我们不仅不应该歧视农村的“超生”人口,而且应该给这些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成为未来高质量的劳动力。 这里需要警告的是,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全球老龄化,我们只有一个非常狭窄的“机会窗”。10年后,高度的城市化,会自然压低生育率。到时候即使鼓励大家多生孩子,怕是也没有人听,“机会窗”会马上关闭,老龄化将严重制约中国的经济。人口发展一方面有一定的可测性,同时又有相当长时间的惯性,使人们必须依赖可靠的数据而非常识来进行政策判断。比如,中国现在的出生率早已经下降到维持现有人口水平以下。但是,由于过去人口增长过快,煞车晚,人口底数大,即使每个妇女生的孩子不多,但是生孩子的育龄妇女的数量太多,所以出生率下降后,人口还会持续增长一段时间。 如今,中国面对急剧上升的人口不得不“急煞车”,陷入了老龄化的陷阱。这虽然是不得已的政策,但我们在人口上涨的危机中不应该忘记了另一个基本事实:不仅人口上涨有惯性,人口下降也有惯性,这种惯性是在常识看不到的时刻开始构筑的,一旦显现出来可能更不容易控制。目前中国进入了人口上涨最后20年左右的尾声。同时,超低的出生率,已经使人口下降的惯性逐渐形成,这种惯性在20年后必然显现出来。到那时,目前出生的孩子不仅大部分是城市居民,面对高昂的城市育儿费用和事业压力生育欲望锐减。更重要的是,那时的老龄化,使年轻人变成了社会稀缺资源,整个社会对这些人的要求就是工作、工作、不停地工作。再加上这一代人有过多的老人需要抚养,经济上负担非常重,无论从精力上还是财力上,都难以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于是出生率会进一步下降。老龄化的惯性越来越大。我们不妨想象一下2000年出生的一代,他们到2030年时30岁。一对夫妇,要养活四个老人。由于社会中年轻人少、劳动力缺乏,他们的工作必然繁忙。这时要有一个孩子,不仅使女方暂时退出已经非常稀缺的劳动力队伍、在家育儿,而且一个抚养人口在经济上的压力也会让他们不堪重负。要知道,对付人口增长,政策措施是有一定效果的。“一个孩子”的政策确实压低了出生率。但是面对人口下降的惯性,行政命令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你可以不让人生孩子,却无法强迫人家生孩子。因此,中国目前人口政策的目标,应该主要不是对付最近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的人口上涨,而是对未来必然出现的人口下降的趋势进行“缓煞车”。 毫无疑问,中国人口政策的既定目标还是要让人口适当下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避免“急煞车”所带来的意外伤害。要“缓煞车”,就得提前行动20年,通过渐进的政策转型,在人口下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口急剧老龄化。□薛涌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