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新浪潮”押蝴蝶的幸福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10:53 外滩画报

  法国印象派画展把上海美术馆挤得人山人海,印象派之后的“新浪潮”展却人烟稀少,展厅中只见三三两两放寒假的学生轻轻地走动。这次从法国蓬皮杜中心拿来展览的是从1960年代至今的法国当代经典之作,其在上海大受冷遇,只说明了一点——上海还没有真正需要当代艺术的文化时尚。

  “新浪潮”是指从1958年兴起于法国的年轻一代导演的电影观念和在这种观念指导下
摄制的诸多影片。在1959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特吕弗的《四百下》获得最佳导演奖,雷乃的《广岛之恋》获得评委奖,新一代导演初露头角。一位法国女记者把这批年轻导演的新的电影风格冠以“新浪潮”之名。由此延伸至艺术各个流派,并充分融入于当代艺术的发展中。

  在六十年代几乎席卷大半个世界的青年抗议浪潮中,发生在法国的“五月风暴”占据着一个非常独特的位置。它就像一个制高点,在青春与梦想、欲望与政治的合奏中异军突起;或是像一串短暂且辉煌的高音,在以“六十年代”为标识的后现代文化造反与日常抵抗的大合唱中骤然破空而出。在今天,恰如说起“大革命”,约定俗成的就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样,说起六十年代的西方社会运动,在历史学知识和公共想象的视野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多会是源于1968年巴黎的“五月风暴”。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次展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系与影响。

  熟悉中国当代艺术的观众都会发现一个戏剧性的问题:法国1960年代艺术家产生的种种想法和作品,与中国1990年代艺术家产生的种种想法和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当观众从头看到尾,会惊讶地发现,中国当代艺术如同法国同父异母所生的小弟弟。从艺术家介入到影像领域,从影像领域再跨入艺术领域的反反复复跨领域时代的特征来看,在法国与中国是相似的。

  因此,当今天法国与中国的艺术家共同拥有各种影像观念与技术时,他们的未来是如何的呢?

  在影像生存和数字化生存的今天,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娱乐方式。特别是网络技术实现了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相互冲突引发了现实性和虚拟性之争。虚拟世界不仅被认作是与现实世界完全脱离分开,而且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超越——前者是一种更高的现实,后者则是充满自由和流动性的实验地带。

  因此,早就有人预言,艺术界新的统治阶级将由投机资本家、创新科学家以及黑客天才等数字精英所垄断。

  虚拟现实对中国人而言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梁祝的爱情故事,中国百姓难以释怀,不得不作一双蝴蝶来虚拟成双成对的幸福生活。

  因此,我们从“新浪潮”展中清楚地看出,新媒体的来临确实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艺术面貌,更在改变今日人类审美观念与视觉经验。如果是这样,那么法国当代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是后浪推前浪?还是后浪跟前浪呢?(张晴,《艺术当代》杂志编委。曾主编《九十年代的中国美术》,2004上海双年展策展人之一。)(外滩记者 杨圣捷 特约撰稿 张晴/文)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