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对话: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起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2日08:44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顾海良、孙鹤娟代表谈公民受教育权 对话人 顾海良(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孙鹤娟(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背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这对贫困家庭来说,是大好消息。 到上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渐进性和不平衡性,使得教育公平问题、特别是教育机会的公平问题,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日益凸显出来。 关注上不起学的孩子 顾海良:一些贫困地区农民基本生活甚至难以维持,难以供孩子上学。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使所有孩子享受到完全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孙鹤娟:农民往往是年底卖了粮,手边才有活钱。而孩子上学需要随时买铅笔、练习册,交一些杂费,农民就只好借钱或者赊账,甚至以物冲抵,比如用鸡蛋来交纳学杂费。国家富强了,更要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资金投入,让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学上。 “教育产业化”存在弊端 顾海良: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不赞成“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是对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误解,也是对教育改革方向的误导。一些地区,把公共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当作以营利为目标的“产业”来运作,实施高收费,导致城乡部分收入偏低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上的不公平。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一定要予以纠正。孙鹤娟:一些地方打着“教育产业化”的旗号,兴建了很多“豪华”高中。据估算,建一所这样的高中投入的资金可以建上千所希望小学。在广大农村孩子上不起学的同时,大搞“豪华”高中是极不和谐的,这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避免“因学致贫” 顾海良:“因学致贫”,主要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后的教育中,由于学费太高,导致一些家庭难以甚至无力承担。为此,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保持高中、大学的收费标准稳定;鼓励“工读结合”,实行弹性学制等。同时,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先富群体,如企业家等,设立各种奖学金、助学金,救助贫困学生。 孙鹤娟:在国家加大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同时,应该大力提倡社会办学来补充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供给才能降低费用。此外,应该鼓励在相对贫困的广大农村兴办职业教育,与社会用工对接,以便学业结束能够比较顺利地找到工作,劳动脱贫。 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顾海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应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实际上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孩子上不起学或中途辍学、退学,不能接受和完成作为一个公民最基础的教育,就会成为新的文盲或半文盲。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到这部分人将来的经济收入,而且会影响他们作为一个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进而埋下城乡、区域、阶层矛盾的隐忧。希望抓紧义务教育法的修改,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公益性、普及性、公平性和免费性。 孙鹤娟:在农村,有很多女孩子上不了学,并不都是家庭贫困的原因,很多是观念问题:认为女孩将来是要嫁人的,却不知送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义务。在农村,还要加大宣传,普及教育观念。另外应多鼓励城乡学校“手拉手”,让城市学校招收一些特困农村学生,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记者 李同欣 富子梅)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