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杂志专题 > 正文

《环球》杂志:守住安全用药的生命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8日15:35 《环球》杂志

  2005年初,由多家媒体联合进行的“2004百姓安全用药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不合理用药情况十分严重,占用药者比例的12%~32%;此外每年5000多万住院病人中至少有250万人与药物使用不合理有关,由此引起死亡的达19万人之多!

  一个胶囊,一张处方或者是一个小药箱,都可能牵动一个人甚至许多人的生命安危。医药学科作为一项严谨的科学,非凡人可以驾驭。古语讲究“求医问药”,合理用药是门大
学问。而对医药生产、销售及服务的相关行业来说,规范、引导患者合理用药更是检验职业道德的“生命线工程”。

  隐患一:凭“经验主义”乱服药

  青岛的李先生一次患病住院,疼痛难当,经医生开具处方,服用了口服吗啡,止痛效果甚好。出院后,将剩余口服吗啡药片带回家。不久,家中83岁的母亲骨折,疼痛时,想起了儿子住院时服用的“神奇”止痛药,于是翻出来,自行剂量减半服用,结果出现头晕恶心等副作用症状。

  所幸的是,李先生的母亲并没有遇到生命危险。但这起事故也足以让孝顺的李先生内疚和警惕的了。而在很多家庭,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成为健康的隐患。很多人认为“久病成医”,身体稍有不适就会认为是机体有“炎症”,消炎药肯定是必备之物;很多人认为西药毒性大,中药就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因此放心大胆地服用各种中药;很多人把各种药品存放家中一隅,作为家庭保健的“战略储备”,一放好多年,心安理得,却从来不曾注意药品的保质期……

  解放军301医院一位徐姓医师向《环球》杂志记者介绍说,从临床看,家庭滥用药物引起病变的比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缺乏用药常识是根本。医学专家认为,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应该得到消费者的谨慎对待;但老百姓在购买药品时并没有将之与普通商品区别开来,随机性很强。而且用药习惯急需改变,为增强疗效自行加大服药剂量、频繁更换药品、模仿他人服药、用茶水或牛奶甚至酒水服药、擅自联合用药、服用过期药品等等都是常见的不良用药习惯。

  而更为可怕的是,除了治疗性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之外,保健品、特效药也无一例外地被滥用,换来的非但不是期望的健康,而往往是内分泌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发育不良、药物依赖等严重后果。最近几年,为了钻计划生育政策的空子,不少育龄妇女服用“促生性排卵药物”以期生育双胞胎。但流产、死产、葡萄胎甚至孕妇死亡的频繁病例已经为这种行为敲响了警钟。

  徐医师建议消费者在选择购买药品的时候,多注意服药剂量、时间、方法等细节,多咨询医生、药师,平时也要注意积累一些药理常识,不要以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为准则,随意选择药品。专家介绍,超过50%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并且是可以预防的;其中在可引起死亡的不良反应中69%可以预防。

  隐患二:处方未必就安全

  《环球》杂志记者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到医院看病,医生说需要服用消炎药。记者说明自己曾对青霉素有过过敏反应。医生随后开具处方,其中消炎药是阿莫西林——口服青霉素。医生的这种疏忽当然不具有普遍现象。但是对于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来说,搞不懂的药理知识太多,记不住的药品名称太多,医院的处方往往都被看作是“圣谕”和“救命稻草”,岂有不从之理?

  去年在山东农村就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医疗事故。一位煤矿工人牙疼到村里的诊所看病,医生给他开了增效联磺片。随后病人出现重度过敏反应,4天之内全身表皮坏死,昏迷15天,可以说是与死神擦肩而过。

  据《环球》杂志记者向多家医院从业人员咨询调查,在普通门诊中,抗生素类药物是处方中最常见的药品。在北京12家大型医院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平均达到了27.03%。而医学知识告诉我们,抗生素针对不同体质的人群能够引起很多不良反应:青霉素和链霉素可以引起致命性过敏反应、红霉素能产生肝功能损害、四环素导致牙齿与骨骼发育障碍等等。而在很多医院,医生在开抗生素类药物处方时,通常只是简单地问一句:“有什么药过敏吗?”正规一点的医院,会让病人做一个青霉素过敏皮试。这样凭经验办事,能避免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吗?对于种种抗生素,又有几个消费者能清楚它们的区别,或是能明白地知道自己对哪种药物过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公布,我国呼吸疾病患者的死亡主要是因为肺部感染,而合理使用治疗肺部感染的抗生素的患者不到50%。

  实际上,目前国内患者用药主要是由医生来决定,然而就在这个环节上却存在着不少漏洞。最近评出的国内十大“霸王行业”中,医院就名列其中(见《环球》杂志2005年第5期)。医院乱收费是其遭消费者抱怨的主要原因,而医院之所以有胆量这么做,就是因为医患之间信息极为不对称。大多数病人对自己的病如何治疗、怎么用药一无所知,一切全凭医生掌握。

  《环球》杂志记者在山西采访时,就有医生曾明确表明,自己的收入与手中的处方单直接挂钩,按照每月卖出的药品金额提成。因此不难想像,很多医生在开药方的时候,能用便宜药偏开高价药,能用一种药偏开多种药,能用一盒药偏开七八盒。怪不得有消费者说,光是普通的感冒,在医院开出来的药就能当饭吃半年。

  更有劣者,有的医院利用药品采购招标大搞不正之风,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以次充好,以劣抵优。有些医生甚至充当药厂的“医托儿”,不管病人得什么病,统统都得吃自己关系厂家的药。这样一来,怎能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当然,造成医院处方用药不合理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从业医师缺乏临床经验等等。总的来说,对患者信息不透明是主因,利益驱使是根源。善良的消费者从来无心质疑医生的“白衣天使”形象,也不愿放弃对医生的信任。但是在生命安危面前,医院和医生的确应该把经济利益放在次要位置,不要让“医”成了“药”的奴隶。

  除了增加处方信息的透明度之外,医院和医疗机构都应该完善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等规定,规范医生开处方的行为。同时,借鉴国内外很多优秀医院的做法,实行用药安全监测手段,对所有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综合监控,防止因为药品剂量、搭配使用和医嘱不当等原因引起的医疗事故。

  隐患三:说明书不知所云

  老百姓都讲“大病去医院,小病到药房”。医院看病手续繁杂,费用高,总是不如到家附近的药房购买药品方便。现在很多药房都采取超市型经营方式,药品种类齐全,分门别类地摆放整齐,让人一目了然。药房的店员服务态度也不错,不过一开口,就是不停地推销某一类药品,明眼人自是知道这是为什么。若是真动了心,买了店员推销的药,这问题可能也就来了。

  我国规定,各药品销售场所必须有职业药师监督药品的使用,但在实际中,存在着销售单位借用职业药师证书或租用的现象,而药店从业人员有不少未经专门培训就匆忙上岗,缺乏比较全面的医学知识,很难起到指导顾客安全合理用药的作用。

  有的消费者抱怨,现在到药店不能随便购买青霉素了。实际上,为了进一步监督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决定从去年7月1日起,全国所有药房必须凭处方销售5类抗菌药。今年2月又宣布,到年底之前,取消现有处方药销售双轨制,处方药在药店销售必须凭处方。而目前,处方药在药店的销售比例大约在30%~50%之间。这一纸禁令让很多药店感到非常头疼。医院普遍“以药养医”,当然不会轻易让医生手里的处方外流,而没有处方,药店就只能眼看着销售额大幅下降,有的药店也只能铤而走险。因此,药品在销售渠道中的规范尚需监管机构出台配套政策。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成药被列入了非处方药品,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购买。药品标签和说明书就成为了消费者获取药品信息、保证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即便是选中了药,说明书内容不全,用药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缺失,也无法让消费者放心。好不容易在药店买到药了,拿回家一看,密密麻麻都是外国字,为数不多的几个中国字又深奥难懂,不知所云,最多能看懂每日几次,每次几片。另外,现在电视上的药品广告是越来越多,殊不知药品层出不穷,大多是“换装不换料”,变了个更时尚的名字罢了。但是,这药多了,名字多了,谁能分清?

  因此,从合理用药的角度来说,医药生产厂家也应该树立服务意识,规范药品标签、说明书,标明关系到用药安全的注意事项,切不可“蒙事”。而且,规范的药品说明书对于厂家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也提供了便利。

  对于药品上市后的监管,香港特区有着比较完善的制度。特区政府规定药品公司必须定期向卫生署汇报产品的最新安全资料,并在药物注册后的头两年,每3个月提交1次注册药物的安全数据,而其后则为每6个月一次。我国也已经从2003年起开始定期发布药品不良反应公告,但是公告宣传的渠道并不顺畅。《环球》杂志记者/贺萌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环球》杂志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SKII化妆品遭投诉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花样滑冰世锦赛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嫁入皇室的女人们
深圳提高购房贷款首付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