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决战冰穹之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3日15:22 新民周刊

  南极DOME-A日记

  3月24日,进行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人员完成全部科考任务返回上海港。此行他们挺进南极冰盖海拔最高 的地区DOME-A区域(冰穹A),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并开展一系列的科学考察。本刊约请随行记者陈晓夏,首次披露了 人类第一次到达最高点时的种种细节。

  撰稿/陈晓夏

  2005年1月1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抬腕看看手表,马上就要进入1月18日了,“18”这个数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十分吉利,如果我们能在今天确定南 极冰盖的最高点,那么吉利的1月18日就将是载入历史的一天。

  作为南极内陆现场仅有的两名新闻记者如果我们不尽早做准备,那么在找到最高点的时候将很难给国内提供相应的 信息。这两天,我一直在关注着负责确定最高点的武汉大学博士生张胜凯,希望从他那里获得诸如“找到最高点还需要几天” 、“什么时间最有可能找到最高点”之类的回答,但是这家伙口风很紧,总是说还要多跑一些点,对数据还要进一步处理。

  昨晚张胜凯一直坐在乘员舱里处理数据,我几次推门进去打探他的工作进度,发现他几个小时以来如高僧打坐一般保 持着同一个坐姿。尽管乘员舱整夜人进人出,他却抱着笔记本电脑心无旁骛。憋到自己困意十足时,我才问张胜凯数据处理进 展怎样,他今晚似乎收获颇丰,说18日找到最高点的可能性很大,听这话我一个激灵,困意全无。我问他最高点大概在哪里 ,他马上故态复萌,说还要到实地再测几个点才知道。

  我赶紧跑回生活舱和亚玮准备摄像设备,不想因为漏掉找到最高点的第一现场而抱憾终身。雪地车准备就绪后,科考 队队长李院生、张胜凯和我们两个记者出发了,想到我们四个人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一批到达最高点的见证者,我抑制不住内心 的激动。

  李院生驾驶雪地车开出营地几百米后,开始按照张胜凯的“指挥”跑点。张胜凯坐在驾驶室里手持高精度GPS接收 机在确定最后几个点。我们坐在雪地车后备箱上,听不到他俩的说话,只能透过玻璃窗看李院生和张胜凯的动作和表情,猜测 找点的进展情况。就这样翘首观望了半个小时,他俩手持GPS下车了,我们两个记者也迅速跟进。张胜凯说,刚才在车上的 测量已经锁定很小一块区域,要步行开展精确测定。

  我举目四望,一样平坦的地势,一样松软的雪面,宿营地就在300米外。我赶紧换着角度拍摄,如果今天能够找到 最高点,这些镜头就是历史上珍贵的寻找过程了。踩在松软的雪地上,我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不是因为这里太安静, 而是自己激动而紧张——从出发以来就一直在想象着找到DOME-A点时的情形,没想到这一刻就这样真实地到来了。

  这里是软雪带,积雪有十几厘米厚,踩上去没及脚面,所以走起来很吃力,在寒风中踯躅前行几十米就喘不上气来, 看来我们还是没法摆脱高海拔严重缺氧的生理反应。我们四个人中张胜凯体质稍差,喘得最厉害,拿着GPS走走停停,我们 拍摄起来也是连呼带喘,估计摄像机话筒里记录的现场同期声都是我们的喘气声了。

  测了几个点之后,一根标志杆被深深地插进了雪里。“这就是最高点。”张胜凯的声音不大,但这对于人类探索南极 的历史来说无疑是个重音。

  这时,没有欢庆的音乐,只有沉重的喘息声;这里,没有欢呼的人群,只有我们四个人,时间定格在北京时间2005 年1月18日3时15分。

  15年前的北京时间3月3日20时10分,秦大河一行6人到达了终点和平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最长路 径横穿南极洲的科学探险活动。当时,高音喇叭播放着进行曲,和平站站长、队员、各国记者等欢迎他们胜利抵达终点。电视 记者们将这一历史镜头传到莫斯科,然后再转播到其他国家。

  而现在,一同来到最高点的我们两名记者也要将这一历史时刻记录下来,让全世界知道:DOME-A我们中国人 来了。我赶紧取出台标和话筒,站在标志杆边上开始了现场报道:

  “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陈晓夏,现在是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点16分,就在1分钟 前,中国南极冰盖科学考察队到达了南极冰盖最高点,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地面进入南极冰盖最高点,也是中国人第一个从地面 测定了最高点的地理参数。”

  随后张胜凯向全世界宣布了最高点的精确参数——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 米。

  这个高度比国外通过遥感卫星测定的数据4083米高了10米,找到最高点使中国成为首个从地面进入该点展开科 学考察活动的国家。这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已经设立的两个中国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和中山站都建在南极圈附近的 海岸线上,而这次中国人深入南极内陆,一举就登上了冰盖最高点,标志着中国的极地考察能力向前迈了一大步,就像中国极 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秦为稼说的:“中国科学家在冰穹A的每一步,都是人类在这里的第一步。”

  找到最高点后,我们四个人站在标志杆边上,每个人录了一段登顶感言。大家都很激动,李院生说,“中国几代极地 科学家的梦想今天在我们手中实现了”,由于太兴奋,录了十几遍才把话说完整。张胜凯说自己半年来做梦都梦到这一刻时, 他的声音已经哽咽了。我说了三句话:

  我们为什么要来南极,因为DOME-A在这里;

  我们为什么要来DOME-A,因为这是人类不可接近之极,是南极最后一个关键点;

  我们为什么今天能够达到最高点,因为在我们身后有13亿祖国人民的支持。

  在最高点停留了半个多小时,我们开始驾车回撤,所有人都急着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队友,他们此时还在营地附近树 立自动气象站,一定也在等待着喜讯的到来。

  在返回营地的路上,一幅壮观的场景展现在我的眼前。一周以来雪地车载着科考队员在DOME-A区域进行大量的 找点和冰雷达探测工作,在雪面上留下了无数道车辙印,从远处看形成了一张以营地为中心,向四周无限辐射扩散的蜘蛛网。 我们的科考队不仅是国际上第一支到达冰穹A最高区域,并进行系统性研究的队伍,更重要的是通过钻取冰芯和建立自动气象 观测站,将为全世界提供一系列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数据。

  几十分钟的车程显得十分漫长,还有大量的拍摄编辑和卫星传送任务等着我们完成。到了宿营地后,我们分头行动, 我拍摄队员听到喜讯的反应,亚玮编辑刚才找到最高点的新闻,一个小时后,海事卫星开始工作,3分钟的新闻和每个队员的 感言被放在两个讯道准备发回国内。

  这其实才是我们最担心的。因为南纬80度以南超出了海事卫星服务范围,如果节目传不回国内,就意味着我们的消 息无法以视频形式向全世界发布,这样传播效应就大打折扣了。为了预防万一,我们拍摄了照片,如果海事卫星实在发不出片 子,我们就用铱星手机上网传回图片,然后我再通过铱星手机把解说词念给后方,采用电话联线的方式口播新闻。

  好在今天海事卫星很争气,开机后信号不错,没有出现超出服务区的红三角标志,编好的片子一帧一帧地向万里之外 的北京传送,我们赶紧通过铱星电话告知台里找到最高点的情况。我和亚玮守着海事卫星传片子,一旦信号不稳定出现中断, 就要按传送键接着续传。

  就在我们传片子的同时,徐霞兴和崔鹏惠听到喜讯后,正忙着自制旗杆。全体队员马上要到最高点举行升旗仪式。在 两位机械师做旗杆的时候,我注意到他们的手指不是被冻裂了,就是在修车时弄破了,很难找到一块完好的皮肤。李院生说, 今天能够到达最高点,机械师是第一功臣,到达最高点的那一刻,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拥抱老徐和老崔两位机械师,是他们驾 着雪地车把科考队员送到了“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一个小时后,旗杆做好了,很结实,我们12名队员分乘两辆雪地车向最高点进发,大家情绪高涨。下车后队员们纷 纷和最高点标志杆合影留念,这的确是值得纪念的地方,毕竟全世界就12个人来到这里。

  机械师树好旗杆后,升旗仪式开始了。大家面对旗杆站成一排,手放在胸口,齐声清唱国歌。看到在南极冰盖最高点 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我的眼睛湿润了,一切都变得模糊了。在我看来,今天在南极冰盖最高点举行的升旗仪式意义不亚于20 年前中国在南极的第一次升旗,出发前国家博物馆要求收藏我们在DOME-A升起的这面国旗。

  1984年12月31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 极洲。1985年,中国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建成。1989年我国又在东南极的拉斯曼丘陵建成了中山站。这次,我 们到达了南极冰盖最高点,完成了我国在“十一五计划”期间建成第三个南极科考站的选址工作,并为在这一区域进一步开展 科学考察拉开了帷幕。

  拍摄完升旗仪式后,我们12个队员手持国旗,一起对着摄像机招手大喊“世界你好,祖国万岁!”声音响彻DOME-A 顶点。

  回到宿营地后开始编升旗仪式的片子,海事卫星今天确实照顾我们,编好的片子都能发出,看来老天也被我们的“精 诚所至”感动了。

  新闻频道的《新闻会客厅》和我们联系,要求我们与主持人白岩松做一个电话连线。

  在连线节目中,我向岩松介绍我们在从最高点下撤前,要用13个油桶做永久性标志物,每个油桶代表了一个到达最 高点的中国人,尽管今天到达最高点的中国人是12个,但是我们不会忘记因为严重高山反应中途离队的机械师盖军衔,我们 不会忘记他的工作。刚说到这里,岩松说:晓夏,我刚才“忘了”告诉你一个细节,老盖现在就在我身边!刚才他听到你的叙 述时非常激动。他想和你说几句话。

  我这才反应过来今天《新闻会客厅》的嘉宾就是盖军衔,真没想到在节目里和老盖能通上话,我的声音因为兴奋提高 了八度。我询问了他的身体状况,得知已经无恙后,又向他描述了最高点的情况。老盖希望我们保重身体,多拍些照片回国后 让他分享登顶的喜悦。

  从国外朋友那里得知,外电也几乎同步报道了这一消息。这其中有个小插曲,可能是因为媒体没听清我出镜时说的一 个关键词“就在1分钟前”,他们把我说的第一个时间就当成到达时间了,报道中将抵达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时间说成了北京时 间2005年1月18日3点16分,这个时间比实际到达时间晚了一分钟。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