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推动香港渐进式民主化的先行者(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5日14:26 南方人物周刊 | ||||||||
董建华 不知为何董建华出任特首这八年,总令我想起已故美国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名作《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借明代万历年间文官武将思想家的故事,刻划人与时代的关系,探索个人在长时段历史背景制约下,究竟可以有什么作为。董建华的政绩,也同样必须置于具体历史脉络之中才可以彰显出他的意义。 在中央正式接受董建华因健康理由请辞后,翌日行政会议成员梁振英在电台节目说:
将董建华放回时代脉络,究竟他是身处一个怎样的位置呢?香港特区是一个奇怪的城市,一方面在英治百年多前的殖民地时代,已将香港带进全球化贸易之中,将西方习惯法、现代财务管理、保险制度及市政管理等引入这个小地方。英国人对香港没有长期打算,只有见步行步的权宜之计,因为毕竟这地方与大英帝国相距太远,背后又有一个日渐强大的中国。 60年代开始英人采取就地而治,伦敦委派的港督无需再事事禀告殖民地事务部(或日后的外交部),并着手建立华人为主的政府公务员体制。这种就地而治的方法表里大有差别,表面上英国人推行公务员体制改革、地方行政改革、扩展咨询委员会制度及引入更高层次的直接选举,这些搭建成一个所谓香港代议政制,但这背后真正的权力运作是由少数英国人掌握,包括港督、布政司、财政司、律政司、三军司令及汇丰银行大班等,可以这样说,英国人在1997年前未有真正与香港人包括高级公务员、议会政党分享权力,1992年彭定康接替温和的卫奕信,只凭借个人政治技巧及少数幕僚、随从,便全力推行政改方案,从中大家可见香港真正的决策核心所在。 1997年7月1日主权回归,特区政府成立,开始实践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在殖民地刻意矮化政治发展,政治人才欠缺真正的决策历练等情况下展开。港人治港面对的挑战是一个拥有西化中产专业阶层、自由传媒、先进的商业金融体制及法治系统,一个备受国际注目的城市,如何在政治发展上赶上去。领导人需要的不只是道德使命感,同时也需要高度的政治技巧。 董的方法是希望以伟大的施政蓝图去实践港人治港这个使命,每次施政报告都意图提出更伟大的构想,而市民对政府施政期望则不断升温。 在1997年前香港一般民众因殖民地心态对政治漠不关心,每年公布预算案前,市民最关心的是预计增加烟税而抢购香烟,一般群众连财政司的名字也不太清楚。回归令香港人真正出现了一种当家作主的心态,对政治关注程度大大提高,政治期望自然高涨,作为一个“大有为”的领导,要满足各方政治期望实在不容易,只有更辛勤、更努力工作,甚或想出更多的伟大工程,证明自己有使命感。 在民众的政治期望中,有“虚”也有“实”,“虚”是一种心理感觉,所谓feel good,感觉良好。政治有他“虚”的一面,就是政客以“作秀”来与群众沟通,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便精于此道,擅用小故事及诚恳语调推销美国传统价值,如爱国、自由、尊严等,但具体的施政他不太理会。中产阶层更注重这种“虚”的政治感觉,董建华风格变得与中产主流不符。而民众“实”的期望则是不同阶层利益诉求,作为领导要知道自己代表谁的利益,有自己一套理论去支持利益分配政策,否则便会左支右绌疲于奔命。董建华就像一颗“许愿树”,各人都将自己的欲望寄托在他身上,他本人也尽力讨好各人,满足他们的愿望,结果连许愿树自己也累坏了。 对董建华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异议者都有一点共通的评价,就是“一个好人”。 香港的低度政治发展,塑造其“古惑仔”性格,人们爱抬扛,性格反叛,无贯彻的信念,歌颂看风转舵的“叻仔”价值观,人民以街头智能来自保,在殖民地下求存,只因为过去百多年政治上的理想无法伸张,谈理想是侈奢行为。政治制度及人物无法保障自己,惟有靠这些“古惑仔”智能去生存,这是百年形塑而成的集体性格。董建华的“好人”作风,及以道德感召作施政,与这种性格显然不符。 港人治港是一个新的探索,董建华负上了这个历史的重担,在摸索中没有什么地图保证到达应许之地。董建华时代的意义将会在往后的时间显现,由殖民地通向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推动渐进式民主化,建立一套有别于殖民地时代的现代政治体系及政治伦理,是时代对我们的挑战。董建华作为探索的先行者,是受到历史的肯定的。也只有超越董建华的个人得失,我们才可以对未来无所畏惧! (刘细良 香港文化评论人)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