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推动山西经济结构调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10:11 《人物》杂志 | ||||||||
田成平 三晋春来早。2005年山西省“两会”间隙,记者在太原采访了已在山西担任省委书记五年多的田成平。 1999年6月,田成平由青海省委书记调任山西省委书记。中央与他谈话后的第二天就奔赴山西上任。田成平时年54岁,这个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土建系的高才生,有着丰富的从政经历。从1983年开始,他先后担任燕山石化的党委副书记,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
《人物》:1999年,作为全国能源基地的山西,经济正处于低谷,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之一。你能否谈一下当时的状况? 田成平:到山西上任以前,我对山西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比如:第一,山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尧、舜、禹当年活动的主要地区就在现在山西的临汾和运城一带。第二,山西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是华北乃至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八路军总部就设在这里。第三,山西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主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储量潜在价值全国第二,储量居全国第一的矿产有煤、铝土矿等7种,其中尤以煤为最。全省119个县(市、区)中84个产煤,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占全国的1/4,产量占全国的1/4以上,省际煤炭调出量占全国的70%以上。有人曾测算说:如果用山西的外运煤炭修筑截面为49平方米的城墙,可以建成49座万里长城。然而,当我踏上山西这片土地时,这个曾经拥有辉煌历史的省份,这片曾经带给山西人民以无限自豪的土地,正经历着严峻的困难。 上个世纪末,山西提前一年完成GDP翻两番的任务,纵向比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但自身的结构性矛盾却日益突出,与全国的差距更是不断拉大。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进入了一个经济紧缩期,煤炭市场持续低迷。1999年,全省GDP增长幅度仅为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是自1992年以来增速最低的一年,人均GDP由居全国第10位左右下滑到第20位;全省当年财政总收入182亿元,比上年减少0.34%,是自1986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由最高年的95%降为80%,在全国排第2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降到74%,排全国第31位。经济困难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全国最大的产煤基地大同矿务局,包括职工家属在内一共50万人,提出了“人人二百三、共同渡难关”的口号,从矿务局局长、党委书记到普通工人,每月只发230元的生活费。可见当时何其困难。人们都在思考,山西到底怎么了,山西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田成平从政有一个特点,喜欢往下跑。早年在燕山石化的时候,人们经常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工地碰到他。在青海工作的时候,他跑遍了青海38个县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到山西上任之初,他没有“烧三把火”,甚至也没有过多地发表言论,一些人诙谐地说“山西来了一个哑巴书记”。但是了解他的人知道,田成平还没到说话的时候。他将性格中激情澎湃的一面深藏在理性思维之后,轻车简从,开始了为期4个月的集中调查研究。从煤矿到农村,从晋北到晋南,他跑遍了山西的大多数县市、矿山和企业,一边体味着这片厚重的土地所散发出的历史文化气息,一边感受着这片仍然贫瘠的土地中潜藏的希望和活力,思索着如何使山西这个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人物》:你认为山西经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困难,根本原因在哪里? 田成平:根本原因就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为什么这么说呢?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服从全国经济发展布局,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一产业结构曾为山西特别是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本身存在的低附加值的问题以及国家长期控制煤炭等上游产品价格的宏观政策造成的低效益等问题,导致如果煤炭价格高,全省经济形势就好,日子就能过得去,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就被掩盖了,因而缺乏发展其他产业的动力;煤炭价格不好,全省经济陷入低谷,又无力发展其他产业。具体看,一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初级化的产业结构,极大地影响了整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进而也影响了经济发展后劲和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1999年,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总产值占到山西工业总产值的6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8个百分点,但全省工业总资产的贡献率仅为4.63%,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2%。二是全省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煤炭,支柱产业过分单一,直接导致全省经济被动适应煤炭市场行情的不利局面,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极其有限,致使整体经济缺乏应对市场变化的弹性和空间。三是重工业和国有经济比重偏高,轻工业、新兴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导致经济活力较差,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矛盾较多。四是资源性、高消耗、高污染产品多,能源利用水平低下,特别是燃煤型污染十分严重,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的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使全省的资源、环境、生态面临严峻的挑战。在那次集中调研中,我看到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都在进行深刻反思,既有改变山西面貌、加快山西发展的激情和愿望,又有对山西走什么发展路子的理性选择。大家普遍认为,为了解决现实困难、抓好长远发展,对全省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当我来到运城时,发现这个山西产煤最少的市居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没有煤,才逼着他们努力发展了其他产业,较早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因而没有太受煤炭行情下跌的影响。 这主要是从经济层面讲的。从当时山西的总体形势看,干部群众关注较多的还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用人导向问题,一个是领导干部作风问题。因此,根据中央要求,结合山西实际,我们提出要抓好三件大事:一是理清发展思路,二是匡正用人风气,三是改进工作作风。 有人形象地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发达省份转轨变型,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时,山西在挖煤;80年代,当发达省份瞄准世界前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时,山西在挖煤;90年代,当发达地区奋起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开始第二次经济起飞时,山西还在挖煤。山西固然不能放弃煤炭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注重长远发展,形成有活力的多元化经济结构,更是山西必须做出的现实选择。调整经济结构,是田成平上任以来山西发展的主旋律。许多干部都说,“田书记上任以来,讲的最多的就是结构调整。” 《人物》:据了解,山西过去曾经提出过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但是为什么一直没有很好落实呢?新的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又是如何推进的呢? 田成平:山西省早在80年代中期就有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动议和研究,90年代出台过调整产业结构的意见。但是,由于当时经济还没有困难到难以为继的程度,调整经济结构的紧迫性还不是十分强烈。而到1999年的时候,可以说,是困境迫使我们不得不抓紧谋划新的出路。 1999年10月,我们首先在运城召开了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会议,两个月后又召开省委七届九次全会,做出了举全省之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决策,提出了“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抓好五项创新(技术创新、金融创新、人才机制创新、环境创新和观念创新),实现三个提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发展思路,从而启动了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按照新的发展思路,我们制定了经济结构调整十年战略部署和阶段性目标。从省委七届九次全会之后,经济结构调整就一直是山西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从未动摇过。 山西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就这样拉开了序幕,但是如何调,从什么地方开始调,是面临的关键问题。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是企业,最基本的元素是产品,形成一系列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发展前景看好的产品是最关键的任务。于是,培育潜力产品成为山西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太钢是中国十大钢厂之一,共和国的第一炉不锈钢、第一炉硅钢、第一张热轧硅钢片均诞生在这里。打仗要抢占制高点,工作要先啃最硬的骨头。发展潜力产品从太钢开始,而太钢也成了山西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最成功的案例。 《人物》:山西的经济结构调整是从什么地方突破的呢? 田成平: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如何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下,加快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子定了之后,经过仔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做出了以潜力产品为切入点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定。所谓潜力产品,就是潜在的优势产品,即虽然目前规模不大,但却具有做大做强潜力的产品,其特点是规模效益突出、战略带动性强,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田成平收、收记(右)接受本刊采访 一般而言,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调整产业结构应以优势产品为切入点。那么,我们为什么选择潜力产品作为切入点呢?一是因为山西当时的优势产品数量太少,不足以承担“领跑”结构调整、振兴经济的重任。二是软环境不好长期制约山西的经济发展,但软环境整体改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围绕少数潜力产品优先改善其外部环境,可以促进其优先做大做强。三是由于全省经济较为困难,政府可以支配的资源十分有限,只有确定少数重点产品和企业进行集中扶持,才能取得较好效果。从2000年开始,我们按照“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择优扶持、随时动态调整”的原则,制定实施了“1311”规划,确定了一批潜力产品,通过建设重大调产项目,推动生产要素的整合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太钢不锈钢就是我们重点扶持的潜力产品之一。在上世纪末的10年里,太钢的不锈钢产量一直徘徊在10万吨左右。1998年,太钢的不锈钢产量为9.62万吨,仅占钢产量的3%,销售收入仅占10%。市场竞争的法则和田忌赛马的道理一样,扬长避短,才能稳操胜算。在与宝钢、武钢这些钢铁巨头的竞争中,太钢惟一的优势就是不锈钢。从市场需求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不锈钢消费国,1991年以来不锈钢消费增长了10倍左右,预计未来10年需求量还将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长。从产业政策看,国家始终把不锈钢作为重点发展的产品之一,通过贴息贷款、进口设备免税等多种方式给予扶持。内有优势,外有需求,又有国家扶持,于是我们决策:走专业化发展的路子,在普钢与特钢之间选择特钢;在特钢中,突出发展不锈钢。从2001年到2003年,太钢完成了第一期50万吨不锈钢改造工程,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销售收入上升到280亿元。目前太钢第二期150万吨不锈钢改造已经开工,改造完成后,太钢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销售收入预计达到500到600亿元。 前些年,世界上有一股思潮,认为原材料、冶金、采掘是夕阳产业。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所谓的夕阳产业,只是因为使用的是落后的技术、实行的是落后的管理、采用的是落后的模式,一旦这些“夕阳产业”进行了技术更新、采用了先进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就仍然会变成朝阳产业。对这个问题,田成平等领导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坚信“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田成平不仅谋“全局”,而且也攻“一域”。2003年“非典”刚刚过去,他就亲自上了五台山,向世人发出“五台胜景无疫情,敞开山门迎宾客”的信号,迎来了山西旅游业的又一个发展高潮。 《人物》:切入点的选择是成功的。那么,起步以后,经济结构调整是如何深化和提高的呢?成效又如何呢? 田成平:经济结构调整全面铺开后,我们又制定实施了《行业结构调整方案》,其核心内容就是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 传统产业新型化,主要是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举例来说,煤炭是我国供应最可靠,价格最廉价的能源。煤的热值相当于石油的1/2,但价格只相当于石油的1/50。据预测,至少在未来的20年里,我国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不会改变,煤炭所占的比重将保持在60%左右。鉴于此,我们提出发展煤炭产业,在产业组织上推行集团化,技术上推行洁净化,生产上推行现代化,产业扩张上推行多元化。2001年,我们组建了山西焦煤集团,整合了三个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兼并了12个矿山,拥有100亿吨以上的焦煤资源,每年完成全国1/4的焦煤产量、50%以上的焦煤出口配额,2004年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目前,全省矿井数由1999年的7940个减少为3867个,而煤炭产量却由3亿吨增长为5亿吨。通过对2000多座矿井实行采煤方法改革,通过关停小矿,单矿平均产量由3.1万吨提高到10.8万吨,煤炭资源的回收率由1999年的30.8%提高到2004年的40%,一年节约4亿吨煤炭资源。原煤洗选率由1999年的37%左右提高到2004年的56%左右,一年节约运力8000多万吨,增加收益80多亿元。再比如电力行业,一般来讲,煤炭转化为电力,可增值7—9倍,但在山西却受到了环境和水资源的制约。长期以来电力行业一直都是山西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废水排放的第一大户,也是山西这个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6的严重缺水省份的耗水大户。经过努力,山西的电力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新上的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的电力项目,全部采用了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和空冷节水脱硫技术,节水70%以上,脱硫效率达93%以上。锅炉补给水和辅机冷却循环水都采用污水或废水,可以实现电厂新水零用水。 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摊薄环境污染,稀释资源消耗。对山西来讲,挖了煤、炼了焦,就意味着资源已经消耗、生态环境已经破坏,再延伸发展电力、电解铝、精密铸件、精细化工等,尽管还要消耗一定的资源、造成一定的污染,但附加值和效益却成倍提升,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大下降,若再推广利用好高新技术,就会进一步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从而实现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附加值。拿铝业来说。山西已探明的铝矿储量占全国的40%,铝工业又是高耗能产业,一吨电解铝要消耗1.5万度电,耗电成本占到电解铝生产成本的1/3,因而山西在发展煤电铝及铝深加工产业链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形成一条很有优势的产业链,这也是我们传统产业新型化的一件大事。 经济结构调整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新兴产业规模化。全省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有72个建成或基本建成投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从1999年的4%提高到2004年的14%,提供的税收成倍增长。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迅速发展,纳米粉体材料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部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纳米氧化锌和纳米碳酸钙产量居全国之首。铝镁合金的IT零部件和汽车零部件,也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同时,1999年到2002年,全省旅游综合收入由67亿增长到126亿元,年均增长2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2.3个百分点;旅游综合收入与GDP之比从4.4%提高到6.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非典之后,旅游业快速恢复,200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160.7亿元,比2002年增长27.1%。现在,全省初步形成了以传统产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新兴产业为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2004年,山西省又完成移民搬迁5万人,解决了5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粮食总产量达106.2亿公斤,成为山西历史上三个百亿公斤高产年之一。面对农业的丰收,田成平冷静地指出,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双重制约,有所波动是正常的,农业有个好收成,正如群众所说是政策好、粮价高、人努力、天帮忙等多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更基础的一条是,山西多年来一直重视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特别是严格保持耕地,如果没有这一条,耕地出了问题,无论如何都不会使粮食产量在一年之内有大的增加。这条经验必须牢牢记取、发扬光大。田成平并不是就农论农,而是从更高层次上规划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山西北部即雁门关以北区域,为黄土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水资源短缺,气候寒冷干燥,历史上属农牧交错区。田成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横跨4个市、30个县区,面积5万平方公里)的战略。此外,他还提出支持省会太原率先发展,建设东西两山(太行、吕梁)杂粮干果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经济区以及建设大运高速公路经济带等战略。 《人物》:据了解,山西的经济结构调整,不仅局限于产业结构调整,还包括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田成平:通过结构调整,不仅促进了产品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且有力地带动了全省的全面发展。2001年11月开始建设的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得到长足发展,3年多来全区生态治理面积年均递增300多万亩,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460元,增长了22.7%,畜牧产品加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东西两山杂粮干果经济区和中南部无公害果菜经济区建设得到大力推进。全省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99年的27%提高到2004年的48%,100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五年增长了1.9倍,1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全国重点龙头企业行列。以大运高速公路为依托的大运经济带,发展态势良好。太原率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其他各市充分发挥优势,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上,国有经济比重偏大的局面开始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22%提高到去年的40.8%。在投资结构上,非国有投资、更新改造投资不断增加,重点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幅增加。在可持续发展上,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重视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加强了重点市县、重点行业、重点景区和大运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2004年,全省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1.77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水环境质量普遍提高,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稳步增加,太原二级以上天数由1999年的45天增加到2004年的224天。 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是个自然条件较差的省份。山多地少,十年九旱。全省80%是山地,70%多是旱地,年均降雨量在400毫米—650毫米之间。1999年全省高速公路只有403公里。基础设施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但近几年山西的基础设施有了长足的发展。山西的版图近似于一个平行四边形,他们在最长的对角线上,建成了纵贯南北、全长666公里的大运高速公路,并逐渐形成了一条经济隆起带,似乎是给全省人民带来了大大的好运。 《人物》:山西对经济结构调整抓得很紧,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同时我们还听说,这几年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也加大了,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田成平:这几年,我们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一直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来抓。这里我着重说一下交通和水利建设情况。 公路建设是山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近5年是山西公路建设史上投资最多、也最为辉煌的时期。我们重点实施了省到市三小时高速通达、县际公路改造、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油)路四大工程。到2004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5万公里,公路建设迈入全国先进行列。高速公路达1347公里,比1999年增加近1000公里,另有太长(太原—长治)等7条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之中。说实话,当时上全长666公里的大运高速公路,是咬着牙拍板的,因为当时山西的经济实力还不行。县际路网改造快速推进,96%的乡镇通了油路,村村通水泥(油)路达4.3万公里,75%的行政村通了水泥(油)路。铁路方面,大秦线2亿吨扩能改造,石太线电气化双轨客货分运、南同蒲复线改造、中卫铁路建设顺利推进。航空方面,1999年以前,山西只有一个太原机场,现在,长治机场已建成通航,运城机场、大同机场主体建设基本完成,有望今年通航,全省交通事业驶入了快车道。 近5年也是山西水利投资最多的时期。为了解决山西的缺水问题,我们既从黄河引水,又在沁河等处建库蓄水,同时还狠抓节水工作。目前,万家寨引黄总干渠和南干渠工程已基本结束,成功实现向太原供水,向朔州、大同供水的北干渠工程准备工作正在扎实推进。投资16亿元的张峰水库正在紧张施工,马房沟提水工程已竣工通水。我们还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省域节水规划的编制工作,得到12位院士的高度评价。同时,我们持续实施人畜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353万人的饮水困难。 在山西采访期间,我们感觉到这块古老的土地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变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推进。田成平善于出思路抓重点,更善于统筹兼顾地协调推进各项工作。与此同时,田成平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说,“对于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廉洁自律是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内容,是一生的必修课和一刻也不能放松的党性要求。”在一次山西省委常委的民主生活会上,田成平带头“约法三章”,第一,绝不为亲友批条子、搞中介;第二,各部门各单位如果遇到他的亲友前往办事,一定要秉公办理,不能给予任何特殊照顾;第三,遇到自称是他亲友的人到各部门各单位办事时,要及时地与省委取得联系,以防上当受骗。随后,省委办公厅将田成平的“约法三章”转发全省。类似这样的“约法三章”,田成平来山西后已提出过三次。他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同时也是这样要求干部的。他常对干部说,“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对摆花架子、搞浮夸风、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对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他坚决反对。 《人物》:今天的山西,发展思路清晰,发展态势良好,形象和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那么,是哪些工作、哪些因素保障和促进了山西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田成平: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三件大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省委班子团结奋进,较好地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四套班子思想统一、密切配合,形成了很好的氛围,这为山西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坚强保证。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人民的致富之路。对山西这个内陆省份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一种动力去重视、去抓。比如,在扶持调产项目时坚持一个前提条件:企业必须改制,不改制不确定潜力产品。几年来,通过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工作,全省85%以上的国有中小工业企业完成改制,国有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稳步推进投资体制、粮食流通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扩大开放取得新进展,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晋投资,新批外商投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都有明显增加。积极参加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与国际友好城市和地区的合作途径与内容。对外贸易长足发展,2004年进出口总额完成53.8亿美元,其中出口完成40.3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74.5%和7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相辅相成,是个有机整体,必须协调推进。近年来,省委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不断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先后召开人大工作、政协工作会议,制定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政协工作的决定,大力推进人大和政协工作,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加强统一战线建设,重视听取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国防和驻晋部队建设,推进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和拥军优属等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发“红色旅游”,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立足于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建设文化强省。扎实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就业岗位,切实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尤其是“4050”人员再就业,城镇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5%以下。努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三次提高全省低保标准,全面提高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标准。及时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认真解决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切实加大信访工作的力度。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部署开展“平安县”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和经济犯罪活动,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邓小平同志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结合,加强教育,广泛宣传。不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决策机制和程序,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干部使用上讲规矩、讲程序,大力匡正用人风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制定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具体意见,促进了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锲而不舍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保证。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最大限度地把干部群众的精力集中到了发展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形成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氛围。 田成平到山西后,跑遍了全省119个县(市、区),许多县他都去过多次。他熟悉那么多的统计数字,熟悉结构调整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态势,熟悉每一个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山西这5年发展形成的几个“剪刀差”:第一,5年来山西煤炭矿井减少了一半,产量却增长了近一倍,百万吨死亡率也由1.95降到0.98;第二,山西在GDP、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和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重点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下降了15%,地表水综合污染指数下降了22%;第三,近年来煤炭产量和价格屡创历史新高,但5年来煤炭占工业增加值、GDP和税收比重的平均值却比前5年均有所下降,山西经济对煤炭的依赖性有所降低。在与田成平的谈话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更感觉到了他在任何时候都不骄不躁的沉着理性和前瞻意识。 《人物》:5年来,山西的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那么你认为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 田成平: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随着近两年煤炭市场持续升温,焦炭价格大幅度上涨,又使部分人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开始滥采乱挖。二是当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时候在发展上遇到的资金困难。我们国家资金投入的主渠道是银行,虽然我们每年拿出10个亿以政府入股或贴息的形式进行扶持,促进银行的投资,但资金问题仍是一个制约。三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的矛盾仍很尖锐,落实科学发展观任重道远。四是潜力产品离做大做强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行业层面的调整刚刚起步。五是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多元化支柱产业尚待形成。六是软环境还不够好,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高。山西的经济结构调整要想真正达到预想的效果,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德国北威州鲁尔区的情况与山西相似,他们的结构调整已经搞了30多年,应当说是成功的,但仍在继续进行。与鲁尔区的交流使我们看到,山西的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还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过程。 《人物》:听说去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把山西建成国家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发展思路的进一步深化。请您具体谈谈是怎么回事? 田成平:在总结经济结构调整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我们做出把山西建成国家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决策。 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承接性。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是对山西多年来改革发展和能源基地建设成果的承接、扬弃和创新,既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现实条件,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要求。二是集聚性。实现先进生产要素的多层次、大容量集聚,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形成若干个名牌产品、强势产业和经济板块,促进产能的提高、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提升,发挥集约效应、规模效应、高地效应,增强山西经济的整体实力。三是领先性。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创新技术水平、组织结构、产权关系和工作机制,实现发展的新跨越。四是竞争性。着眼于培育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以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惯例为制度基础,充分实现人、财、物特别是各种优势资源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坚持市场化导向,在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五是开放性。有机融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加大引资、引智力度,积极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在开放中运作、创新和发展。六是带动性。以能源和工业为基础和突破口,带动山西的全面发展创新。能源和工业是全省各项事业发展的引擎,是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火车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抓手。 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地讲,要坚持做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有机统一,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的有机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发挥山西优势和服务全国建设的有机统一,在发展山西中服务全国,在服务全国中振兴山西。 山西的结构调整发轫于煤炭市场的低迷时期,煤炭价格好了,很容易使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放松或放慢结构调整。面对这种状况,田成平利用各种机会多次强调:越是机遇好、发展快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是能源原材料价格好的时候,越要重视结构的调整;越是传统产业的优势充分发挥的时期,越要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越是经济增长快的时候,越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人物》: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是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对山西来说是一种全面创新。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推进呢? 田成平: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是一个宏大的事业,需要全省人民付出更大的努力。 一是全力推进七个方面优势产业的发展。七个方面优势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进程,但具体情形有很大不同,有的在国内外市场上已占有一席之地,有的还蓄势待发,有的已经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有的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措施还不够具体,需要科学分析,分类指导,扎实推进。结构调整越是深入,触及的矛盾就越是深层次的,这就要求我们把工作抓得更实、更细、更有效。煤炭、电力、冶金等产业基础好、实力强,调整起来也容易见效。煤炭产业要按照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加快重组、改革、改造的步伐,电力产业要进一步加快发展。不锈钢产业要向两头延伸,向前延伸,抓好原料基地建设;向后延伸,抓好加工园区,使其支柱产业的作用发挥得更好。相对来讲,装备制造、旅游文化等产业的发展难度更大一些,结构调整见效也慢,但是这些产业的发展对山西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水平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我们要在这些产业的发展上下更大功夫,取得更大突破。 二是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相统一。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政策、法治、技术等层面的工作力度,倡导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建设节约型社会。按照资源特性和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加大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有效保护的力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形成体系,建立矿权交易市场,健全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推行新的行业准入标准,控制新上高消耗项目,抓好煤焦等行业的清理整顿,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实现资源效能的最大化和资源开发保护的制度化、规范化。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发展非煤产业,抓好与煤共生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扶持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建设一批生态矿井、生态园区等,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生态压力,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三是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深入推进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和东西两山杂粮干果经济区、中南部平川无公害果菜经济区建设,使农村经济和生态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继续支持省会太原实现率先发展,培育山西最具实力和带动性的经济增长点;以大运高速公路为轴线,加大沿线资源整合力度,构建经济活力带;抓好工矿依附型城市的改造和创新,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实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努力把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落到实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增强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精力用在工作上,把心思用在发展上,树立高尚情操,坚持科学态度,发扬奉献精神,保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精神风貌。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匡正用人风气,使领导干部真正做到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 五是大力营建有利于发展的良好氛围、环境和机制。破除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观念,破除封闭保守观念,大力弘扬“太行精神”等革命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掘“晋商精神”等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内涵,树立抢抓机遇、平等竞争的观念,弘扬自强自立、勇于拼搏的精神,确立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理念,保持开放大度、合作共赢的胸怀,增强奋力追赶、兴晋富民的信心。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尤其要搞好国有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依法行政,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全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田成平的思考是成熟的,作风是稳健的,眼光是长远的,这种成熟源于他长期在领导岗位经受的锻炼,源于他持之以恒的博览群书、勤于思考。田成平在一次省委全会上说:“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带头学习,做到真学、真信、真用,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升华道德情操,在学习中克服浮躁之气、摒弃贪欲之心。”他还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体会文章中写到:“善谋富民之策,勤修为政之德。”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本刊记者张伟涛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