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有保有控”稳定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11:03 新世纪周刊

  在国债规模和财政赤字“双减”情况下,长期建设国债的走向就更加引人关注。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3月14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重点指出,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他用“有保有控”来形容稳健财政政策,并确保经济结构合理运行。

  稳健把握财政

  “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由来已久,初衷是为了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长放 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博士生导师王松奇对记者解释。

  学者王松奇还介绍,所谓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指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措施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这一政策 在中国通货紧缩的时代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过,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部分行业和地区出现了投资过热,通货膨胀率也已经高于银行存款 利率,同时赤字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及2003年财政赤字连续两年达到3198亿元,创下了1949年来的两个并 列高峰。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贾康博士此间向记者阐述,“目前财政政策在配合货币政策的紧缩 而收紧,但并不是‘全面紧缩’,不是‘急转弯’,而是‘转慢弯’,是在稳健把握之下着力协调,在调减扩张力度中区别对 待,即‘有保有控’。”

  国债使用保控有度

  经济学家贾康分析,所谓“保”,是指政府资金使用的重点,应集中于国家发展规划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农林水、 生态保护与国土整治、西部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项目,以及与公共卫生体系、教育、科技进步、社会保障关系密 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条件建设。

  所谓“控”,则是指政府要严格控制新开工建设项目,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 入,要退出来压下去,注重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形象工程”等方面的问题。

  财政研究专家贾康还透露,在2005年具体的国债资金投向上,首先要确保重大项目的投入和建设。重点支持青藏 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以及一批水利枢纽工程进入和完成全面建设;二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村公 共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促进大型骨干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基本目标的实现;四是继续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创造 条件,扭转与化解区位劣势;五是加快实施生态保护项目,促进可持续发展。

  国债发展要更趋合理

  中国的长期建设国债继去年减少100亿后,2005年又再次减少300亿。国债投资的淡出,会不会使“中国经 济列车”减速?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唐宗 教授认为,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是当年在内需不足的“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 策”。而目前中国已进入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自主能力显著增强,去年增长率高达9.1%,为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最高 速度。各种迹象表明,逐渐减少长期国债的规模不会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除对“中国经济列车”充满信心外,专家还对发行国债提出理性建议。王松奇教授说,通过发行国债,将企业、个人 一部分闲置的短期资金集中起来让渡给国家,转化为长期资金,用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不仅达到了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筹集 资金的目的,而且还有利于调节产业结构。

  国债结构有待调整

  王松奇教授还建议,国债偿还期限结构设计仍有待完善。目前国债虽然有3个月、6个月、1年期等短期品种,但大 多还是3年、5年,最长为10年的中期品种,导致偿债高峰期过于集中。

  他举例,自1999年以来财政部发行国债总额达4600多亿元,其中短期国债占4.3%,中期国债占95.7 %,国债偿还年份主要集中在2007年、2009年和2010年,到期兑付的总量分别为737.5亿元、960亿元和 1120亿元。

  由于国债兑付期相对集中,必然导致偿还的高峰期,届时国家财政将面临相当大的还本付息压力,这可能会在一定程 度上掣肘了国债市场的长远发展。他建议熨平偿债高峰期,使国债发展更趋合理。

  不可否认,“有保有控”的稳健财政政策,明确表达了政府要在财政上注重做大经济和财政收入蛋糕的愿望,也表明 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上要下“真功夫”,制度经济学家唐宗 教授在采访结束时如是说。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