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抑郁症生死访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11:04 新世纪周刊

  据悉,近来广州白领抑郁者众多,每天至少上百人挤爆精神病院,抑郁症似乎已泛滥成灾。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种都 市流行病,我们将带您走近一位母亲——她将讲述其原在复旦大学攻读硕士的女儿杨愈青自杀的经历。2003年9月8日上 午7时30分,这位1997年青岛市高考文科状元,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24岁的年轻生命。

  -选题策划/王璇

  执行/程丰余王璇 摄影/林庆胜臧磊

  当记者来到这户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老城区内的普通住宅门前时,心里隐隐有些歉意,因为此次拜访,将再次打开一对 中年丧女夫妇对往事的痛苦回忆。长达6年与抑郁症的抗争,终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患抑郁症的人,和他们的家属,都活在深深的痛苦之中。我希望女儿的死可以引起社会的重视,不要让别的孩子再 遭受这样的痛苦。”坐在只有6、7个平米的小客厅里,杨愈青的母亲——张凡女士含着眼泪,开始讲述女儿的患病过程。

  小挫折击垮高材生

  1997年高考前一个月,在青岛市最好的一所中学就读的杨愈青获得保送上名校的资格,这让全家兴奋不已。可是 由于某个不能公开的原因,最终的保送名单上却没有杨愈青的名字。要强的她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击垮了。

  此后几天的一次模拟考中,原本在全年级名列前茅的彤彤(杨愈青的小名),成绩一落千丈,在班级排名倒数第四。 彻夜失眠使她精神恍惚,甚至以咬手自残来发泄心中的郁闷和不满。

  高考迫在眉睫,要强的彤彤要用高考成绩来证明自己的真实能力,最终她以602分的总成绩成为青岛市当年的文科 状元。一家人还没来得及享受这一欣喜,由于所报考的学校和山东当地招生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出现问题,录取通知书迟迟不 到,这再次将彤彤抛进了彷徨的漩涡中。备受煎熬的她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几天之内体重下降了6公斤。

  当终于收到晚来了20多天的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家人以为女儿可以放宽心去学校读书了。结果行装还没收拾好 ,彤彤突然说不想上大学了,认为自己选择的新闻专业今后会很没有前途,毕业后肯定找不到工作。

  张凡用尽各种方法劝解都没有效果,“彤彤从小就是个很有脑子的孩子,现在成了这个样子,太反常了,我意识到, 彤彤不是一般的情绪低落,可能是心理出现了问题。”可是在1997年的青岛还没有一家挂牌的心理诊所。

  顽强抗争六年

  母亲带着女儿前往学校报到的第二天,就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鉴定结果证明, 彤彤患的是内因性(通常所说的遗传)抑郁症。在医院的建议下,张凡找到季姓医生处求医。季医生听了彤彤的病情讲述后, 说肯定没有问题,让她好好读书,治病的事情由他负责。

  母女俩听后都很开心,认为找到了好医生。随后,妈妈返回青岛,彤彤则每个星期三早上不到5点就起床,辗转两个 小时赶到医院去挂专家号,虽然非常辛苦,但彤彤非常积极地配合医生做治疗。连续服用了两个月的药后,彤彤恢复得很好, 情绪稳定,精神状态也有了好转。此时季医生给彤彤停了药。

  彤彤没把自己的病情向同学或老师提过,所以每次去医院,彤彤都悄悄地去。心情不好时也总想一个人躲起来。这样 ,难免有与人交往不够周到之处,因此同宿舍的同学与她关系并不好。

  “大部分人是不了解抑郁症的,即便有同学和她说话,她也不愿意和人家说。她以自我为中心,光想自己那点事,结 果导致了这么一个局面。只要她不和别人说话,人家也不和她说话,所以她就觉得很孤独。”母亲这样分析道。

  每当母亲从电话中听出彤彤的情绪不稳定时,都会立刻赶往上海去劝解女儿。为了女儿,她提前办了内退。6年中, 往返青岛、上海两地的车票有近两寸厚。

  张凡到上海后,就请季医生继续为彤彤开药。吃了药之后,不到一个月病情又可以稳定下来。一有好转,季医生就停 药;药一停,过不了多久,彤彤的病情就会反复。“这些都有厚厚的病历为证。”

  当记者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求证时,该医生表示,抑郁症患者的病期很长,至少要连续 服药一到两年才有可能治愈。这么反复停药用药,确实会给患者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张凡曾以名人为例,劝女儿一定要自己战胜自己,走出心理阴影。彤彤也逐渐意识到自身调节对于治疗的帮助。她开 始主动和同学交往沟通,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还投身APEC志愿者的服务当中,积极锻炼自己的能力,从学骑自行车到参 加各种体育项目,在研究生阶段还担任了学生会外联部的副部长。

  女儿多次向母亲表示一定会坚强起来。“只要持续服药,再加上经常有人劝解开导,彤彤的病情就可以很快稳定下来 。”张凡不是不想一直陪伴在女儿身边,可是家中,在女儿患病后,也被确诊为抑郁症的丈夫同样需要她的关心照顾。她很多 次萌发了到上海租房居住以照顾女儿的念头,但都被懂事且要强的彤彤拒绝了。

  彤彤一直坚信,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抑郁症的阴影总有一天会从她的身上消失。她在2003年9月2日的日记中这 样写道:“我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总喜欢回忆自己的失败。为什么凡事都要往最坏处想呢?换一种思维方式不好吗?让自 己痛快点、开心点不行吗?你没有做错任何事,不要过分苛求自己,也不要过分高估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也 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何必自卑呢?”

  大三时,彤彤为了今后的前途,还曾专门跟母亲谈过话:“我还想在学校呆几年,把我的病彻底治一治,巩固巩固, 这样我才能踏进社会。”

  寻求解脱的不归路

  彤彤本科四年成绩优秀,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已成为小有名气的报社实习记者,毕业后的她又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留 校继续读研。虽然复旦大学和上海这所大城市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舞台,但是彤彤仍无法摆脱病魔的纠缠,失落的阴影越来越重 。

  2002年世界杯期间,季医生再次给彤彤停了药。在没有任何原因诱发的情况下,病情再次复发,彤彤开始有了自 杀的念头。她在痛苦中写道:“门外同学们看世界杯足球赛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而我却躲在屋里独自默默地哭泣。同学们谈恋 爱的谈恋爱、旷课的旷课,有的女同学,男朋友都换了好几个,我却不敢越雷池一步,可是为什么自己还如此痛苦?如此绝望 ?我真不想再活下去了……”第二天她把这张纸递到季医生的手中,但并没有得到任何应有的重视和劝解。

  于是,张凡将女儿带到了北京,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个多月后,彤彤的病情再次得到控制。季医生说过,这种病 最好坚持由一个大夫主治,这样治疗起来比较有系统性,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所以几年来虽然彤彤的病情一直有所反复,但都 还坚持在季医生那里做治疗。后来,母亲想给女儿换个主治医生,可走遍上海、北京的大医院,一听说彤彤的主治医生是季医 生,都表示季医生是国内知名专家,最好还是继续请他治疗,甚至连药都不肯开。

  张凡没有办法,再次把女儿带到季医生面前,并对病情如此反复提出疑问。季医生表示没有什么,几年都走过来了, 以后会慢慢地好起来的。母亲现在回想起当时听了这话后的宽慰心情,一直埋怨自己的掉以轻心。

  2003年9月8号,在青岛开往上海的火车上,张凡想起昨晚通电话时,女儿烦躁的声音“我要睡觉,你不要骚扰 我!”敏感的母亲感到了一丝不安。让她始料未及的是,母女再次相见已是阴阳相隔——彤彤已于清晨从23层楼上飘然跃下 。以这种惨烈的方式骤然离去,对于逝者可能是无奈,也可能是解脱,但对于母亲来说,则是无尽的悲痛和无期的思念。

  理解关怀的现实距离

  在女儿写给妈妈的信中,记者发现这样一件事:早在读大一时,因为睡眠不好,服了医生开的药后没有效果,彤彤给 主治医生打了电话,按照医嘱服了双倍的药量,结果突然休克晕倒,被同学送往医院急诊。

  医院在不了解病史的情况下,根据当时的症状认为是癫痫病,并由此发生了几个同学联合起来质问彤彤到底有没有癫 痫病史的事情。

  这件事情给彤彤的打击非同小可,也正因为这件事,让她越发对自己的病情只字不提。而学校在看到医院做出的癫痫 病这种明确规定需要退学的诊断后,并没有及时通知彤彤的父母,直到张凡再次因为女儿的病情不稳定来到学校时才了解这一 情况。

  当记者问到不对学校透露彤彤的病情,是不是因为对抑郁症也存在偏见时,张凡表示出一种无奈:“彤彤毕竟是个孩 子,如果她不走这条路(自杀)的话,她还要参加工作,还要恋爱成家,作为父母怎么能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患有抑郁症呢 ?我们确实隐藏得很深,连亲戚都不知道。”

  2003年9月7日下午,也就是自杀的前一天下午,彤彤独自来到离学校不远的一个居民小区,两次走到18层楼 准备实施自杀时,都被保安发现劝阻了。

  与彤彤素不相识的小区居民曹培珍,当时曾极力劝阻她放弃自杀的念头,并要跟她聊一聊,谈一谈。可此时110在 当事人表示反对的情况下,坚持要将彤彤带到派出所去,直到晚上10点多才将她送回学校。其间是否有刺激彤彤的言行发生 ,无从知晓。

  年轻的生命刚逝去,传言随之四起:失恋、个性极端、学校竞争压力过大,种种猜测和流言在蔓延。尽管母亲拿出女 儿六年的病历来证明,但都被无端的传言淹没了。

  “我认为我的女儿是天下最优秀的女儿,她与病魔苦苦抗争了六年,她实在是无辜无奈而又无能为力,才会这么做的 !”翻看着女儿留下的照片,母亲的手有些颤抖。一年半了,她每一次看见女儿的照片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彤彤病情反复、痛苦绝望的时候,虽然她极力隐藏,但也不是一点儿表现都没有,如果老师、同学能向她伸伸手 ,医生能认真负责地关注一下……我想彤彤也不至于……”

  让家庭不再失去孩子

  面对人们猜疑和不信任的目光,在医生和专家的劝导下,张凡逐渐坚强起来。当她听说还有不少大学生也正因遭受抑 郁症的折磨而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时,她的心再一次感受到莫大的震动。“现在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牵扯着几个家 庭的命运,孩子的生命绝不仅仅只属于他们自己。”

  2004年11月10日,北京回龙观医院举办“预防自杀”的主题活动,当时张凡和爱人正好在北京,她毫不犹豫 地来到该医院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在有全国150多名高校教师参加的第一届“预防大学生抑郁症自杀”培训班上发了言。 这是在女儿出事后,她第一次当众敞开封闭已久的心扉,诉说心中压抑已久的苦痛。“女儿走了,我没有顾忌了。我要让全社 会的人知道,患抑郁症的孩子和他们的家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痛苦中,而人们对抑郁症还存在着多少无知和歧视。”

  2004年12月,张凡来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录制现场,主持人一提到彤彤,张凡仍然无法控制住自 己的感情。“每个人身边,都可能有这种可怜的孩子。他们曾经做过挣扎,也努力过。但是病魔夺去了他们的生命,不要再用 别的方式说他们软弱,这样不公平。”

  这期节目播出后,一时间,张凡家的电话成了心理求助热线,她还让一些家在山东的家长直接到家里来沟通。“我个 人的能力有限,很多话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只能告诉他们一些基本常识,安慰他们。治疗抑郁症,需要社会的力量。”

  今年春天,张凡打算和爱人一起到北京暂时居住,加入北京心理危机和自杀干预中心组织的“轻生者亲友联系小组” 。据该小组成员、北京回龙观医院宣传科科长张晓丽介绍,这个小组不仅旨在舒解患者痛苦,更要帮助他们“心灵成长”,重 新认识自我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也许我们都应该问问自己,到底是为谁活着?”

  父亲在彤彤出事之后开始学习、使用女儿留下的电脑,打算从教育、医疗等各方面反思女儿的死,争取以后出一本书 ,目前已经写了数万字。“最起码我要让人们知道这是一种病,不是思想问题。只要能救一个,我就觉得欣慰些。”

  在采访的最后,张凡告诉记者:“如果生命可以再活一次,我宁愿彤彤不上大学,即使做个普普通通的人,只要她快 快乐乐的,我就心满意足了。”

  识别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性疾病,以心情显著而持久的低落为主要症状,并且伴有相应的思维、行为改变。典型 的病例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缺乏愉悦感,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厌烦社交,言语活动减少。

  自我诊断

  诊断抑郁症并不困难,但是患者的表现并不典型。作为核心的抑郁症状,往往隐藏于其他心理和躯体的症状中,含而 不露,因而容易导致医生误诊、失治,甚至酿成严重后果。下面是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博士设计的一份抑郁筛查量表:

  1.是否对人和事已失去了大部分兴趣,感到做一切事情都很费劲?是否对一切过错都谴责或不原谅自己?

  2.是否总是对自己感到非常失望或厌恶、痛恨自己?

  3.是否总是感到悲伤,而且再也不能自拔甚至不能自制?

  4.是否信心不足或觉得没什么可指望的,甚至认为将来毫无希望,而且绝无好转的可能?

  5.是否总是回想失败的情景或觉得自己生来就不具备做人的资格?

  6.是否对一切都感到厌倦?是否总有犯罪感或感觉要受到惩罚?

  7.是否总想哭,可哭又哭不出来?是否有自杀的念头?

  8.是否比以前要早睡1至2个小时,醒来后再难入睡或总觉得疲倦,不愿做事?

  9.对性生活已不像以往那么感兴趣了或对性生活毫无兴趣?

  10.是否对健康状况感到极度忧虑?

  抗抑郁食品

  多吃些富含维生素B和氨基酸的食物,如谷类、鱼类、绿色蔬菜、蛋类等,对于摆脱抑郁症有裨益。

  名人遭遇抑郁症

  一旦遭遇抑郁症,很难幸免,当然也包括名人。看看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

  亚伯拉罕·林肯、狄奥多·罗斯福、理查德·尼克松、文生·梵高、文斯顿·丘吉尔、玛丽莲·梦露、瓦尼斯特·海 明威、乔治·巴顿,黛安娜王妃……都曾是抑郁症的受害者。

  近年抑郁症案例

  2003年4月1日香港著名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友人证实其生前患上抑郁症,并曾于2002年11月自杀未遂 。

  2004年11月9日美籍华人女作家张纯如,于加州盖洛斯自己的车内,以手枪自杀身亡。据证实张纯如在一次外 出做调查的旅行中身心崩溃,不得不住院,之后一直与忧郁症抗争。

  2005年2月22日

  韩国当红女星李恩珠在位于京畿道的公寓中自缢身亡,年仅25岁。医院公布,其自杀原因基本上确定为患上忧郁症 。

  近日央视某著名主持人在录制《艺术人生》节目时,向观众袒露他患重度抑郁症已有两年时间,至今仍无法痊愈。但 他对自己的病情很有信心:“正在恢复中,我相信我会变成一个健康人的!”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